文/方来武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但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研究还不多。张世飞的最新力作《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不仅提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概念,还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层面初步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科学体系,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贡献与基本经验,认真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该书不仅填补了学界没有“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论著的空白,还有以下几方面的显著特色。
研究视角新颖独特。目前,学界尚无研究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专著问世,据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涉及“马克思主义”和“党建”的论文也不足百篇。这些成果为研究本课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视角、框架等方面的不足。国外学者多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且重心往往集中在中共领导人,也没有对本课题进行集中、专门的论述。该书着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理论、实践”为主线研究党建理论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中共历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的党建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将其发扬光大,这里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相信该书的出版会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有较好的启发作用。
研究框架全面系统。该书在框架及内容方面注重凸显学科意识,即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层面建构分析框架,既注重构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又重视总结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并以这一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实际问题。这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理论层面。作者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学科性质和特点、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指导思想、研究方法等层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重要文献、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史、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实践问题研究等,这都有助建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科学体系。
历史层面。该书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理出线索,对中共历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贡献与基本经验做出了理论概括,既注重对历史贡献、经验问题的研究探讨,也注重总结教训提出当下相应问题的解决措施,这对于当前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实践层面。作者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若干相关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对于解决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历史过程出现的新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研究方法灵活多样。该书除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和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外,还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注重原始档案查阅和历史分析相结合。本书作者长期从事党史党建研究,掌握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撰写了大量的专题论文。本书强调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进一步增加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厚度。
注重比较研究与逻辑推导相结合。比如,作者强调区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史和中共党建史的边界,认为二者虽在很多方面都有密切联系,但在研究时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方面仍有许多不同之处。
总之,该书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历史和实践的著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奠基作用。尽管该书的有些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该书的出版会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