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梅
(本文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讲师 北京 100872)
2013年6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成立大会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隆重举行。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教育部原党组成员、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院长顾海良,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共同为研究院揭牌。校长陈雨露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同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签订了支持、指导建设协议书。陈雨露为虞云耀、金冲及、石仲泉、沙健孙、张静如、邵维正、朱佳木、李君如、卫建林共9位专家颁发了学术顾问聘书。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树军、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中央编译局局长贾高建、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捷也出席了成立大会。此外,全国高校与党校系统中共党史党建博士学科点带头人,高校中共党史本科专业负责人,中共党史学界知名学者,中共党史系系友代表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新闻媒体代表共约150人与会。
欧阳淞在会上致辞,指出:党史工作涉及各系统各部门。党史研究部门是专门从事党史工作的部门,从事文献研究和档案工作的部门也都涉及党史研究,中央党校、行政学院、高校系统、社会科学院系统、军队系统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的一些研究部门中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学研究人员,直接或者间接从事与党史有关的工作,他们都是党史研究的重要力量。目前从事党史研究工作研究人员总的数量不少,但分布在不同系统,彼此合作不够。应该加强协调配合,真正发挥合力。研究院成立后,中央党史研究室将给予三方面的积极支持:第一,双方共同探索,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机制,完善人才体系,促进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第二,双方共同探索建立科研合作新模式、新机制,依托双方现有学科基础和资源优势,促进跨领域、多学科交流交叉融合,提升党的理论,提升党史党建学科的合力、实力和拓展创新能力。第三,双方共同探索建立成果宣传、推广和应用的新模式、新机制,使科研成果能够及时走出书斋,走出校园,为学界所知,为社会所用,为高层决策做参考。
靳诺在会上表示:学校将高度重视研究院的工作,加强领导和支持,进一步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创造条件,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开展中共党史与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她还对研究院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二是要发挥特色优势;三是要坚持开放办院;四是要具有世界眼光。
陈晋、贾高建、李捷、李卫红等与会领导以及研究院各位学术顾问都对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从各方面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宝贵的意见。
成立大会结束后,研究院举办了以“中共党史 (党建)学科建设”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研究院主要领导、全国高校与党校系统中共党史党建博士学科点带头人以及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编译局、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等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主要内容如下:
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中,把学习党史、国史作为在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与会学者普遍认为:这体现了中共中央对于党史研究的一贯重视,是对全国党史、国史研究者的激励与鞭策。
有学者提出:习近平要求全党加强党史、国史学习,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一方面有利于回应近期不断出现的旨在歪曲、抹黑中共党史的国内外错误思潮,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变当前党内一些党员、干部对党史、国史了解不深的现实状况。
也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提出:习近平的这次讲话将会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从而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还有学者认为:要落实习近平的讲话精神,不能只靠党史、国史研究人员,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党史、国史学习的重视程度,营造有利于党史、国史学科发展的社会氛围。
与会学者们普遍认为:2010年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后,党史领域的研究、教育和宣传工作都得到了很大的进展。但总体而言,党史学科的学科定位、人才培养和成果质量方面都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第一,学科定位模糊。根据国家制定的学科门类标准,党史属于政治学下面的二级学科;但教育部2012年将本科生专业“中国共产党历史”归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而从研究方法来说,党史又属于历史学科。学科定位的模糊使得高校中的党史研究者在学科评估、研究生招生等方面都遇到了困难。
第二,普遍存在“后继无人”的危机。近些年来,党史研究机构和人员“一肩挑多担”的情况增多,专门从事党史研究的人员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基层研究者和年轻研究者不断减少。加之,本科学位点的数量明显少于硕士和博士学位点的数量,党史学科的生源质量与招生数量受到很大限制,短时间内很难培养出大批党史人才。因此,未来的党史研究很可能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
第三,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很多学者都提出,虽然党史学科呈现出“萎缩”趋势,但目前社会上对党史的需求却不断上升。一方面,从各级党校学员的选课情况看,广大党员干部对党史课程的关注度很高;另一方面,从在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群众组织中进行的调研情况看,普通群众对党史知识也很感兴趣。另外,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境外出版物中,对党史有很多篡改和歪曲,更需要党史研究者予以回应。
与会者们一致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党史学科建设,掀开党史研究新篇章,并达成如下共识:
首先,增强党史研究者的使命感,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与会者普遍认为:党史研究是一项重要而光荣的事业,关系到党的兴衰成败,每一名党史研究者都有责任为推动这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前最主要的是关注热点,多出精品,提高党史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其次,整合党史学科力量,加强合作与交流。与会者提出:有必要对全国党史研究机构和党史工作者的状况进行一次大摸底,了解实际数量和各自优势。在此基础上,通过有影响力的大的研究项目,充分发挥国内党史研究者的合力,将党史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再次,着力培养青年党史人才,优化党史队伍的结构。与会者强调:要注意发掘、培养有学术潜质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扩充党史人才库,解决年轻梯队培养问题。同时,希望研究院能够成为党史人才交流的平台,为青年党史人才的选拔提供全面而系统的信息。
最后,扩宽学科发展的视野,提升国际影响力。一方面,要敢于改变传统党史的学科思维,加强党史、党建领域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研究,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更为宽广的视野下推动党史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同国外学界的交流,将国内党史研究的优秀成果外译出版,增强国外学者的学术认同以及国外民众对中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