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博野
11月12日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金融领域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呼声和预期则更加强烈。利率市场化只差临门一脚。自1996年央行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第17个年头。今年7月20日,央行宣布取消金融机构除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以外的其他贷款利率下限和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放开票据贴现利率管制。至此,贷款利率市场化全面完成。继续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直至最终放开上浮限制,是我国彻底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标志,也是利率市场化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与贷款利率市场化相比,存款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非常综合、系统的过程,改革成败将对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能否顺利推出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首先,平稳的宏观环境是改革成功的前提。如果经济处于过热状态,那么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将容易导致存款利率爆发,资金流向高风险项目。一旦“热潮”退去,现金流难以支付高额利息,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将对经济造成严重打击。今年10月份,世界银行预计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7.7%,与今年基本持平,存款利率的放开对市场将不会构成明显冲击。
其次,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虽然激进式改革能在短期内迅速到位,但容易引发经济剧烈波动。世界银行研究发现,在调查的44个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近一半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我国已经积累了17年的改革经验,而其中“积极稳妥”是总基调。可以想见,我国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继续在循序渐进中推进,虽然耗时较长,但可避免经济大幅波动,缓解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
再次,资本账户开放将谨慎慢行。根据国际经验,存款利率上限放开以后,容易出现利率水平大幅上升的现象。如果同步放开资本账户,则容易导致国际资本为套利大举进入、国内借贷者为节省财务费用而高举外债,加剧利率市场化风险。同时,利率是央行行使独立货币政策的重要标的,固定汇率有利于简化出口企业的日常运营,而根据蒙代尔“不可能的三角”,只能暂时牺牲资本账户的自由流动。
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直至最终放开上浮限制,是我国彻底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标志,也是利率市场化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形成一个公平、统一、公开的充分竞争的资金市场,对我国市场化改革将产生实质性推动,但受制于体制壁垒和改革惯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可能会遭遇一段不可避免的阵痛期。一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短期可能不降反升;二是企业遭遇金融创新缺失带来的技术壁垒;三是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将相对提高。
为了更好地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机遇和挑战,浙江企业应积极从战略、运营、财务、风控等方面采取四项措施,提升融资能力,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成本。
一是要强化企业的增长潜力和实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强核心竞争力,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意识,积极主动地获取权威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不断提高融资议价能力。
二是改变长期过于依赖银行信贷维持经营和发展的局面,积极主动地拓展融资渠道,不断优化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努力达到企业财务成本、收益以及风险的最佳组合。在拓展融资渠道方面加快探索,如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等改革亟需提到实践层面。
三是建立健全规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并辅之以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小企业要强化信息披露意识,重点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制度、内控制度和监督机制。大企业重点对集团内部各种资源进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控制和配置,通过建立统一标准的信息化平台,将财务体系与集团所有业务流程紧密结合。
四是加强金融市场信息和产品研究与分析,构建金融产品风险评估、控制及管理机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与沟通,根据自身业务需求、银行服务水平、融资成本以及金融服务便捷程度对金融机构进行比较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