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困境及制约因素分析

2013-01-30 16:12文/刘
中国出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社科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文/刘 杨

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中央领导人在一系列讲话中都强调了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特别指出在新时期,社会科学研究是“不可替代”的。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将走出去确定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指出“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1]

在科学研究中,学术期刊的出版是非常重要的,其精、新、快的优势和可整合性强的特点使其成为反映一个国家学术研究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具体到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学术期刊除了反映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影响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由于学术刊物位于知识生产体制的末端和学术评价体制的核心环节,这就使得在学术期刊与学者之间可以建立起一种关系,即学术期刊不仅可以对研究者的学术立场、学术旨趣和研究路径等产生影响,而且可以经由这一影响逐渐对整个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及其走向产生一定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社会科学能否真正走出去,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至关重要。

一、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成效不明显

从走出去战略提出至今,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总体效果不尽如人意。

首先,数量上偏少。目前,我国能够走出去的学术期刊绝大部分是以英文出版的。ISSN中国国家中心资料显示,自1950年以来,我国外文学术期刊创刊近380种,其中社会科学类不到50种。[2]可见,中国社科英文学术期刊总量较小,如果和中国社科学术期刊总量约2800种比起来,这个数目更显得微不足道。

其次,质量偏低。中国社科学术论文大量流向国外,但中国社科期刊走出去却步伐缓慢。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人员学术能力和外语水平的提升,以及国内科研评价的国际化导向,越来越多的社科研究人员将论文投向被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Arts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等著名数据库收录的国外期刊。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将我国社科研究成果推向了国际学术界,却使本来就“先天不足”的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再受重创。一方面,优秀的文章大量流失;另一方面,SSCI、A&HCI的大门对绝大多数中国社科期刊来说却仍可望而不可及。更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学者虽然在SSCI、A&HCI上发文总量和速度惊人,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影响因子却在倒数几位。[3]

再次,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检索情况不容乐观,由此反映出我国社科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较弱。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者对学术信息整合需求的提高,学者查找资料时往往会选择大型的数据库,对数据库的路径依赖使得在学术研究队伍中读刊的人越来越少,读库的人越来越多,一本期刊能否走出去并产生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被知名数据库收录。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2012年6月2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SSCI收录中国期刊13本,其中只有1本来自大陆;A&HCI收录中国期刊9本,也只有1本来自大陆。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是党中央提出的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最重要的体现途径之一,但SSCI、A&HCI这两大国际公认的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对我国社科期刊的收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社科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亟待提高。

最后,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我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较为滞后,一些出版强国已然开始加速抢占我们的学术资源,打造了一批“中国内容、西方出版”的学术期刊。在2012年6月最新发布的SSCI数据库中,旨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的期刊共15种,其中有12种都是由西方出版机构出版的。由于中国社科期刊在SSCI库中的缺失,很快这些“中国内容”的西方期刊会填补我们自己留下的空白,导致我们不得不承受版权外流的痛楚,[4]这不管从国家利益、文化安全及国家软实力建设上都是对我们不利的。

二、制约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主客观因素

制约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因素大致可归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

(一)客观因素

1. 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

马克思指出:社会科学研究必定要承担相应的意识形态功能。[5]现代社会科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植根于相应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的引导和影响下不断强化这种共生关系,并由此建构起相应的学术评价制度。因此,由西方出版强国主导的国际学术评价体系势必会更多地选择旨在反映自身意识形态与意志的刊物。相比之下,植根于中国意识形态的中国本土学术期刊要想进入国际学术界,必然要面临更大的困难。

2.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自主性较弱

综观社会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不论是体系建立还是路径选择,都充满了曲折和反复: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体系自1840年传入中国以来,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在中国社科研究中逐渐占据了主导性地位;但1949年后,中国社科研究基本照搬苏联模式,对西方社会科学体系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至“文革”期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已经沦为完全的政治意识形态,1966年哲学社会科学学部被取消;直至1978年以后,社会科学研究才得以恢复。[6]但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社科研究依然未能在根本上建立起自主性。具体表现为: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社会科学的最主要成果既不在于对本国典籍的传承和研习,也不在于当代的自主研究,而是译介西学,翻译、学习、研究和传授西方的学术名著。高水平的原创性成果不多,中国化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洞见稀有,国际化的对话能力欠缺。[7]

正是因为中国社科研究自主性较弱,刊载其研究成果的学术期刊也无力对西方乃至世界学术界产生足够的影响,并直接导致了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在SSCI、A&HCH等国际著名社会科学数据库中的缺失,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世界学术界的今天,这种劣势更是被一再放大。

3.中国期刊出版管理体制制约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学术期刊管理体制发展缓慢滞后,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研究所、大学、协会等都争相主办学术期刊,使得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分布在不同的主管主办单位,形成了如今小而全、条块分割的分散局面,低水平重复办刊现象普遍存在,不能有力推动学术期刊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近年来,随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铺开,报刊体制改革也于2011年进入了实质性阶段。虽然出版管理部门对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转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出版产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学术期刊管理体制仍不健全,管理权与经营权不明确,多数学术期刊缺乏自主经营权力,积极性不高;学术期刊准入退出机制不健全,期刊结构不适应市场需要;产品结构趋同,创新能力不足,不能形成规模效应,难以对抗国际竞争,更难以使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我国报刊出版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

4.语言障碍

如今,英语作为主要的国际学术语言的地位不可动摇,但对于不以英语为主要使用语言的中国学者和办刊人员来说,语言始终是制约我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一大瓶颈。客观来说,我国一些社科学术期刊在国内的发展规模和学术水平是相当可观的,也有不少观点新颖、佳文荟萃的期刊,这些期刊的质量也未必就比 SSCI和A&HCI期刊差,只是语言等因素导致这些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比较弱。[8]高教出版社编辑出版的Frontiers系列社科学术期刊可谓是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负责人刘海面对语言障碍,也发出了“英文期刊出版最终难在语言上”的感叹。刘海称:“刚开始出版Frontiers的时候,外国人评价,要么有很多读不懂,有很多中国式英语,要么就是读懂了也觉得别扭,这必须得从前端(编辑)调整。”[9]另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来说,社会科学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更高,要以“信、达、雅”的标准将中文研究成果转换为英语,绝非易事。[10]

(二)主观因素

1.办刊理念滞后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小而全、条块分散的局面,综观我国社科学术期刊整体,不难发现大部分都是综合性刊物,尤其是社科类的大学学报,一本刊物几乎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等众多学科,众刊一面,基本没有明确的定位。综合性期刊的作用显然是不可取代的。但科学的发展早已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势,即复杂课题的跨学科综合研究与专业分工日趋细微,综合性期刊与专业期刊恰好分别适应这两种趋势,但对综合性期刊作用的肯定不能忽略它与专业期刊之间的关系和比例。任何一项成功的综合性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大量的专业研究的基础上,这就决定了专业研究的基础地位。在数量关系上,专业研究要远远超过综合研究。反映在为科研服务的学术期刊上,专业期刊应该占据学术期刊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才能适应和满足科研的需要。然而,现实中的状况正好相反,在我国社科研究领域,综合性期刊三分天下至少有其二。[11]可以说,目前我国社科界综合性的办刊理念已经明显阻碍了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

另外,当今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在办刊理念上普遍缺乏全球化眼光。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科研究的发展一方面是对全球性知识体系引进来的过程,一方面也是参与全球性知识体系建构的走出去的过程。[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刊载了许多用西方理论来理解和解释中国实践的科研成果并取得了丰硕成绩的文章,但在主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国社科学术期刊的办刊视野主要局限于汉语学界,或者某个学科领域,而在根本上欠缺走向世界、进而影响世界学术的意识和能力。[13]

2.编辑出版规范与国际规范存在差距

国际学术规范对保证期刊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要想走出去,就必须遵循国际通行的编辑出版规范。不可否认,我国社科学术期刊自身在编辑出版方面距离国际化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如:必须的数据信息和论文参数不标准,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信息的实效性不够,许多期刊没有或仅有形式上的国际通行的同行专家评审制度等。[14]

3.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落后

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科技期刊在集约化经营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出版科技期刊246种,[15]中华医学会出版科技期刊150种。[16]与科技期刊相比,我国社科学术期刊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明显滞后,至今尚未出现能比肩我国科技期刊集约发展程度的社科学术期刊出版群,更不用说与国外大型学术出版集团相比了。

社科学术期刊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落后直接影响了其走出去的步伐。目前在国际上,无论是品牌选择还是销售,必须依靠规模化的力量,即多种期刊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平台,如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都拥有上千种学术期刊,他们通过打造大型电子化内容资源平台等方式推进其集约化发展,在学术出版界有着重大影响力。所以,我国社科学术期刊要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

4.科研评价导向偏离

近年来,国内科研评价的国际化导向日渐升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学术研究成果走出去。但不少大学和科研单位过分看重SCI、SSCI、A&HCH论文的数量,以其多寡作为单位和个人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并不惜财力、物力鼓励科研人员在这些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这种偏离的、片面的科研评价导向直接导致了我国科研成果外流严重,造成了我国SCI、SSCI、A&HCH论文数量全球第二,我国出版的学术期刊能被国际认可的却寥寥无几这样的尴尬局面。

朱剑在其《学术评价、学术期刊与学术国际化》一文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应注意不要“重蹈自然科学期刊覆辙”。他指出,“自然科学国际化之所以迅捷,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省略了自建有效的国际交流平台这一程序,而直接利用“国际公认”的交流平台——SCI,为此甚至不惜以自毁平台——中国自己的学术期刊为代价。与自然科学SCI热相仿, SSCI、A&HCI热在人文社会科学界已见端倪,抛弃或改造中国原有的学术期刊的过程已经开始,这是不争的事实。”[17]

三、结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国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和我国的经济硬实力不相符合;其世界地位和中国几千年文明的辉煌历史不相符合;其对全球现代化的知识体系所做出的贡献和20世纪以来中国崛起所创造出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殊实践和典型经验不相符合。正视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面临的困境能促使我们更深刻地分析制约其走出去的原因,而怎样做才能推进中国社科学术期刊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则需要上至政府和期刊出版管理部门,下至期刊出版单位及社科期刊编辑出版人员的共同思考和努力。

[1]南方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EB/OL]. (2004-03-20)[2012-09-15].http://www.southcn.com/nflr/zhnegccz/zhangcbb/200403200665.htm

[2][9]李文珍.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现状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5-03(16).

[3][17]朱剑.学术评价、学术期刊与学术国际化[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4]张月红.让中国期刊自信地走向世界——《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的办刊思路与实践[J].传媒,2011,(10)

[5]邹诗鹏.“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的质疑与反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18(3)

[6]宣炳善.“哲学社会科学”概念的中国语境[J].粤海风,2007,(5)

[7]叶继元.改革开放30年学术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重要成果探视——基于图书被引的分析[J].云梦学刊,2008,(4)

[8][10]赵宴群. 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在SSCI、A&HCI期刊发表论文的分析与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0,(1)

[11]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12]任远.全球化、全球性知识体系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J].复旦教育论坛,2009,(2)

[13]孙国东,林曦.话语争夺与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转型”[EB/OL]. (2012-08-20)[2012-09-22].http://www.csstoday.net/2012/08/20/20556_2.html

[14]崔月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提升机制与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5-21

[15]肖宏,安亮. 集聚优质资源, 打造科技期刊领先集团军——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期刊集团化经营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与出版,2010,(11)

[16]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EB/OL].http://www.cma.org.cn/qkzz/index.html

猜你喜欢
社科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社科成果展示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西安交通大学社科三刊简介
我校首次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人文社科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