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奕诚
(本文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10级本科生 上海 200241)
国共三年内战 (1946—1949)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其重要的事件之一,因其特殊的国际背景和对近代历史走向的巨大影响而备受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冷战史、军事史及国际关系史学界等多方的关注。其中,关于内战起源的问题研究成果最广、引起的争论最多。鉴于学术界目前尚未对此问题作过一个系统的学术史回顾,笔者希望能对这一缺憾有所补足。受限于篇幅、学识和资料收集状况,本文仅重点介绍和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国内学术界①这里的国内学术界主要包括供职于国内科研院校的专门从事历史学专职研究者和教师。本文中的探讨也仅局限在他们于国内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不包括他们在港澳、台湾地区和国外发表的成果。外籍人员在国内发表的成果也排除在外。关于国共三年内战起源问题的研究所使用的相关史料、三种主要模式及现存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一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一些看法。
国共三年内战的发生既是中国内政演进的结果,也受到来自国际方面因素的强烈影响。因此,对于研究国共内战起源问题而言,来自美国、俄罗斯 (包括苏联)、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四方的文献资料缺一不可。
美国方面 首先,20世纪70年代初解密出版的《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简称FRUS)对4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和对苏政策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此后其又于80年代至90年代逐渐被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成为研究这一领域问题的首选一手史料②FRUS纸质版:published by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GPO),Washington,D.C.,1943—1972 年间各卷陆续出版完毕。美国威斯康星大学FRUS电子版:http://uwdc.library.wisc.edu/collections/FRUS,不过该网站目前只有1861—1960年共计375卷的内容,1960年之后至福特政府间的各卷内容可参见美国国务院历史学家办公室网址:http://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documents。。如需查阅美国向社会公开的政府文件可参考世界和平基金会编的《美国外交文件》③World Peace Foundation,ed.,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1939—1946.Vol., World Peace Foundation and Princeton Univ.Press,Boston,1941—1948.。其次,中国内战的亲身经历者所著的报告、回忆录、日记④最主要的有:〔美〕马歇尔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美国特使马歇尔出使中国报告书》,中华书局,1981年; 〔美〕约瑟夫·W.埃谢里克编著,罗清、赵仲强译: 《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美国前驻华外交官约翰·S.谢伟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报告》,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美〕司徒雷登著、陈礼颂译、傅泾波校订:《司徒雷登日记——美国调停国共争持期间前后》,黄山书社,2009年;〔美﹞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英文版),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和杜鲁门政府编著的白皮书⑤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前夕,杜鲁门政府时期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逊组织国务院工作人员就中美关系问题编纂出版了一部重点介绍1944年至1949年期间美国对华政策的报告 (即政府白皮书),全名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着重1944—1949年时期》,其中收录了大量包括电报、会谈纪要、来往信件等等在内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具有相当参考价值。此外,还有一些档案资料数据库也颇受学者重视,比较重要的有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数据库 (Access to Archival Databases,简称AAD)、美国数字化国家安全档案数据库 (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简称DNSA)及美国解密文件参考系统 (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简称DDRS)①据笔者所了解,AAD已向社会完全开放;DNSA目前只有北大和东北师大等少数几所高校购买,中国国家图书馆也藏有该数据库;北大、东北师大、南开大学及华东师大等高校购买了DDRS数据库。研究者还可以在美国驻华使领馆申请登录查阅DNSA与DDRS两大数据库。。
随着国内学术界的日渐国际化,许多国内学者也开始有机会奔赴大洋彼岸查阅保存在美国杜鲁门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及美国国家档案馆的诸如《艾奇逊档案》《杜鲁门档案》《史汀生文件》等众多一手未刊史料,并将美国近几年解密的档案及时译介回国。目前,大陆学术界有关内战起源最新的档案翻译成果是2009年出版的由沈志华和杨奎松主编的《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 (1948—1976)》,其中第二编 (中国内战卷)详细记录了中国内战期间以中央情报局为主的美国情报机构收集的中国情报,以及对这些情报进行分析和评估的报告②参见沈志华、杨奎松编:《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1—8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
俄罗斯 (苏联)方面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苏联时期的相关档案也逐渐开放③有关俄国档案文献的具体介绍可参见沈志华的《俄国档案文献:保管、解密和利用》(《历史研究》1998年第5期)及《俄国主要档案馆情况简介》(沈志华:《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国内学者最先接触到这批档案,并将其翻译介绍到国内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沈志华主编的34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④参见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中国大陆方面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陆的官方档案馆开始有意识地组织专家根据未刊档案编纂了一批史料汇编。其中,学术界使用最广的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中央档案馆编辑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1991年、1992年)⑤其中第14、15、16册涉及关于国共内战起源的一些情况。,以及中央统战部和中央档案馆联合编辑的《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86年)⑥其下册重点涉及国共内战起源的一些情况。和《中共中央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88年)。这几部档案资料汇编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电报、党务军务文件及中共高层会谈纪要。出于教学和研究的需要,一些专门从事党史研究的学术机构和军队高等教育机构也加强了史料编纂工作。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的《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内部发行,8册)和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在前者基础上增补而成的《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内部发行,27册)。在80年代档案文献公布有限、获取途径单一的情况下,这两套文件集曾一度因其“时间跨度长、选材范围广”的优势而成为当时许多研究者的首选,迄今仍有很高的价值。进入21世纪后,利用多边档案的研究理念已成为史学界的普遍共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中的《解放战争时期过渡阶段军事斗争 回忆史料 表册 参考资料》(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一卷就体现了这种共识对史料编纂的影响。该卷不仅包含有中共方面的回忆文章,还收录了国民党方面的各类军令手令文件、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回忆文章、民主党派对时局的声明与呼吁、苏美等国对华政策等相关资料等。另外,许多中共中央领导人,特别是中共东北局领导人陈云、彭真、罗荣桓等的年谱、传记、文集及文选⑦主要包括:《毛泽东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彭真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彭真年谱(1902—1997)》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彭真文选 (1941—1990)》,人民出版社,1991年;《陈云文选 (1926—1949)》,人民出版社,1984年;《陈云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陈云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陈云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罗荣桓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罗荣桓年谱》,人民出版社,2002年。,与一批相关中共高级将领、政工干部及领导人的翻译和秘书的文集、文选、回忆录、传记等①主要包括伍修权:《回忆与怀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伍修权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黄克诚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黄克诚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 《曾克林将军自述》,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梁必业将军自述》,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程子华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穆欣: 《林枫传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万毅将军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吕正操回忆录》,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李运昌回忆录》,法律出版社,2006年;《萧克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莫文烨将军自述》,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王振乾:《东北挺进纵队》,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吴富善回忆录》,蓝天出版社,1995年;李海文整理:《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也都有其特殊的价值。
台湾地区方面 台湾地区对于史料的编纂也非常重视,值得一提的有秦孝仪主编的《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和《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另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国史馆”和“中央研究院”主编和收集的一批国民政府重要人物的日记也相继出版②据笔者所了解,主要的日记有两部:《王世杰日记》,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1990年;《徐永昌日记》,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1991年。。2003年,台湾“国史馆”开始出版《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目前已出了从1927年至1937年共40册,1937年至1949年的《事略稿本》也将陆续出版③有关《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的具体情况可参见台北“国史”馆纂修簡笙簧先生2009年10月20日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演讲:http://www.hist.pku.edu.cn/news/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01。。另外,还有两种向来为学界所忽视,但对了解战后东北外交来说又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料集:“‘外交部’档案丛书——界务类”中的第2册《中苏关系卷》④唐屹等汇编:《“外交部”档案丛书——界务类》第二册《中苏关系卷》,台湾“外交部”编印,2001年。和董彦平编著的《苏俄据东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苏俄据东北折冲纪要》⑤董彦平编著:《苏俄据东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苏俄据东北折冲纪要》,台北中华大典编印会,1965年。有关上述这两份资料的具体情况可参见张振江:《冷战与内战——美苏争霸与国共冲突的起源(1944—1946)》,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研究说明与史料简介”部分,第17—25页。。
总之,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有关三年国共内战研究领域的状况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近30年来,各种国际和国内档案资料不断被解密,⑥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于2011年购买了Archives Unbound数据库,其中有一个子栏目“中国内战与中美关系:美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记录,1945—1955年(The Chinese Civil War and U.S.-China Relations:Records of the U.S.State Department’s Office of Chinese Affairs,1945—1955)”,为洞察内战爆发前后国共两党内外政策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相关史学论著陆续问世,历史人物文献出版热也方兴未艾。这种变化使得研究者们对各个相关问题进行实证性研究的期望逐渐成为可能。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国共内战起源的研究模式之一是内外因结合说。这种模式强调综合性研究,即通过对抗战胜利前后中、美、苏之间的三边关系的整体分析来考察国共内战的起源。这种模式要求研究者能够较好地把握各个静态事件之间的动态联系,从而找出历史发展的脉络。
可以说,经过近30年的研究与探讨,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抗战胜利前后的中、美、苏三边关系已基本达成共识:战后美苏两国出于争夺世界领导权和维护各自势力范围与利益的考虑,在全球各地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这在中国则表现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4年赫尔利使华至1945年末。到这一阶段结束时,美、苏关于中国问题达成合作与协定,并为中国的未来规划了一张符合各自利益的蓝图,国、共虽表示了一定程度的异议与反抗,但终究出于策略和自身实力处于劣势的考虑而接受大国安排,进行和平谈判;第二阶段为1945年末至1946年马歇尔使华期间。这一阶段中,美苏两国在国际上 (尤其是在伊朗问题上)逐渐由合作转为对抗,因此双方在国共和谈及中国东北问题上的矛盾也渐渐明朗化,而国、共也都利用国际上大国间的矛盾为自己在国内、特别是在东北地区的优势地位创造条件,使得双方在东北的地区性武装冲突最终演化为全国性的大规模内战。上述这一观点已被广为接受,并体现在包括众多研究专著和论文中①一些具体研究成果参见陶文钊:《1945年中美苏关系的一幕——从雅尔塔秘密协定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美国研究》1990年第4期;杨奎松:《1946年国共两党斗争与马歇尔调处》,《历史研究》1990年第5期;张国庆:《抗战胜利后美苏国共在东北的角逐》,《民国档案》1993年第2期;刘喜发:《盟友与对手——抗战胜利前后的三国四方关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汪朝光:《中华民国史 (第3编第5卷):从抗战胜利到内战爆发前后》,中华书局,2000年;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 (第10卷):中国命运的决战 (1945—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第3、4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王建朗、曾景忠、马勇:《中国近代通史 (第9卷):抗日战争 (1937—1945)》,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陶文钊、杨奎松、王建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由于各类著述观点大致相同,不再一一赘述。在此仅选取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介。
有学者特别指出,虽然美苏各自对华政策的调整均对中国政局、特别是对国共关系产生过重要影响,不过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总的来说美苏两国干预中国内政的意愿和能力是有限度和逐步削弱的;二是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主要还是取决于各自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和判断。该学者还进一步将这段历史放在百年来大国干预中国内政的视野里来考察,使其观点更体现出长时段的深度②参见牛军:《战后初期美苏国共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斗争》,《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牛军:《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的美苏国共关系》,《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这一结构性国际环境的存在,使得本来就难以共存的国共双方都无心寻求以和平的政治手段解决纷争,而国共两党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及其各自借助美苏外来力量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更加剧了双方内战的必然性③参见张振江:《雅尔塔秘密协定背后的中、美、苏关系透析》,《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4、5期;张振江:《冷战与内战——美苏争霸与国共冲突的起源(1944—1946)》,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该学者在分析了总的局势之后,发现美苏关系的变化对中国国内政局的影响不只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国共争斗同样也会对美苏关系产生影响。基于此,该学者还提出了如何看待冷战与内战之间关系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值得学术界进一步予以关注并进行研究④关于冷战与内战的关系还可参见杨奎松:《美苏冷战的起源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张小强:《美苏冷战与中国内战的关系——中国内战结构性原因探析》,《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徐萍:《美苏冷战与中国内战的起因和结局——以东北为中心的考察》,《史学集刊》2010年第2期。。
还有学者颇有新意地提出:在抗战胜利之初,在“三国四方”的关系中存在着相互渗透与影响的三重政治空间,在这三重格局的交互影响下,之前三国四方基于某种特定情况下所作出的策略性的、暂时的妥协局面最终分崩离析,而国、共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内战⑤参见纪亚光:《国共全面内战的缘起——抗战胜利之初美苏与国共和战关系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纪亚光:《论抗战胜利之初中国的政治格局》,《党的文献》2010年第3期。。
抗战胜利之后,国共两党围绕战后中国命运的安排与走向相继展开了斗争,毫无疑问,这是国共内战爆发的内因。因此,侧重从抗战胜利前后国共关系的发展来研究中国内战的起源,就构成了国内学术界中关于此问题研究的第二种模式。
近30年来,这一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层面:一是着眼于微观视角,对单个重要事件或一段时间内的国共关系进行详细考证与分析;二是着眼于宏观视角,对1944年至1946年间国共政争的情况作一个总体考察。在此,笔者就以这两个层面为中心分别展开评介。
微观视角方面 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国共在走向内战的过程以1944年5月至1945年2月进行的国共联合政府谈判、1945年8月至10月进行的重庆谈判、1946年1月召开的政协会议、1946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及东北问题 (特别是四平保卫战)等事件最为重要与关键。
国共联合政府谈判 有学者重点关注了谈判核心问题的提出与背景,认为:中共联合政府口号的提出是对旧有国共合作的基础与方式的颠覆,标志着中共对国民党政策由改良转为革命,从而使国共问题和中国前途显得更为复杂和难测①参见邓野:《联合政府的谈判与抗战末期的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有学者则认为:国共联合政府谈判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其对以后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国民党方面认为中共要价太高而坚定了其放弃和平解决国共争端的决心,中共却由此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建立联合政府乃是大势所趋;双方完全相反的斗争策略为以后更大矛盾的产生埋下了伏笔②参见秦立海:《赫尔利与国共联合政府谈判》,《学术探索》2010年第4期。。
重庆谈判③有关过去学术界对于重庆谈判的详细研究,可参考秦立海:《近二十年重庆谈判研究述评》,《北京党史》2002年第6期。笔者仅关注有关重庆谈判与内战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有学者认为重庆谈判的成果非常有限,实际上还进一步加深和恶化了国共两党自联合政府谈判失败以来的对立局面;而在双方对立政策的合力下,国共军事冲突在谈判结束后急剧升级④参见章百家:《对重庆谈判一些问题的探讨》,《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邓野:《论国共重庆谈判的政治性质》,《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还有学者则注意到了国共两党在这次谈判中有限的妥协和让步,并指出:正是由于双方在关键问题上的含糊,为以后内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⑤参见张小满、宋广伟:《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妥协与让步》,《南都学坛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政协会议 战后政协会议实际上是国共对重庆谈判遗留问题的再谈判所取得成果的集中体现,而国共两党在这次谈判中采取的策略较之重庆谈判时并未有根本改变。有学者认为:重庆谈判、政协决议及停战之所以能实现,是由于军事较量的相持和外部力量的干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共和平其实是缺少内在动因的,某些暂时的妥协只能是一时的,并不妨碍双方实现其基本方针的决心与努力⑥参见汪朝光:《战与和的变奏——重庆谈判至政协会议期间的中国时局演变》,《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 有学者认为: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是抗战胜利后第二次国共合作由巅峰走向破裂的转折点。国民党内部各派系就政协宪草原则和东北问题展开激烈争吵,伴随着国内反苏游行与反苏情绪的高涨,内外压力最终形成了巨大的对政协决议的政治破坏力,直接导致了国共两军在四平的决战。⑦参见邓野:《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而有的学者则从国民党对共政策、对苏外交、对东北策略及中国民主化进程等多个方面对这次会议展开讨论,认为:国民党在这次会议期间的一系列强硬决策恶化了局势,使得由政协会议所开启的中国民主化进程遭遇顿挫,留下来的只有内战一条路⑧参见汪朝光:《1946年早春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顿挫——以政协会议及国共关系为中心的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汪朝光:《战后国民党对共政策的重要转折——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再研究》,《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汪朝光:《关于战后对苏外交及东北问题的激烈争执——中国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再研究之二》,《民国档案》2006年第3期。。
东北问题 关于东北问题的出现,学术界认为其源于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对东北地区的进军与争夺。其中,有学者重点研究了国民党的东北政策,认为:出于战略和民族心理的考虑,国民党势必会对东北采取进军措施,这是其既定方针,因此国共在东北产生冲突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⑨参见汪朝光:《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东北决策研究》,《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汪朝光:“战后国民党东北政策研究”,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而有学者则探讨了中共的东北政策,认为:中共考虑到东北背靠苏联的地理优势、苏联支持其占领东北及对国民党和谈等原因,也将进军东北、不惜与国民党发生武装冲突视为其战后最重要的事⑩参见王永君:《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对东北的战略方针及其形成过程》, 《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4期;纪亚光:《1945年中国共产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确立的契机》,《历史教学 (高校版)》2009年第12期。。关于东北问题的发展和后果,有学者则对国共两党的东北政策做了一个比较研究,认为:国民党在东北的失误恰好为中共在东北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国民党的一系列失误与中共在东北力量的崛起更加刺激与促使其加强在东北的军事力量,从而加剧了东北内战爆发的可能性,东北问题就这样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之中①参见杜伟伟:《抗战胜利初期国共两党围绕东北问题的斗争策略之比较》,《军事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有学者则认为:战后国共两党在东北的争斗主要是出于取得在关内政治谈判桌上优势地位的考虑,虽然两党在面对许多变数时多次相应改变原有决策,但基本设想仍未变化;当国民党的军事力量达到绝对优势时便会放弃政治谈判的决心而诉诸武力,形成“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局面;可以说国共东北之争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失败的重要基因②参见孙堂厚:《战后国共东北之争及其对两党关系的影响》,《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1期;刘信君:《解放战争前期的国共和谈与东北战局》,《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5期;金冲及:《较量: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而有的学者在研究了1946年1月停战令下达时期的东北问题后,得出结论:国民党顽固自大与武力剿共使两党建立起来的脆弱信任荡然无存③参见汪朝光:《东北停战与国共战略的调整》,《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对于四平保卫战,有学者认为:这次战役虽然使得东北战事暂停,但却让蒋介石产生了能轻易用武力战胜中共的幻觉,导致将关注重心从关外移到了关内,而中共也急于在关内发动报复性作战,随之关内内战不可收拾;这次战役可被视为以局部军事决战方式体现全局政治意图的一次特殊战役④参见邓野:《东北问题与四平决战》, 《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杨奎松:《一九四六年国共四平之战及其幕后》,《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宏观视角方面 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还不多。其中,有学者持传统观点,认为:国共内战的爆发主要原因就在于蒋介石一意孤行要消灭中共⑤参见金冲及: 《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而有的学者则擅长多边档案史料的收集与深入分析,认为内战的爆发原因是部分地内在于国共历次谈判的逻辑中的,因为历次谈判都体现了双方几乎所有的重大矛盾与斗争,集中反映了两党问题的复杂性⑥有关历次谈判的具体内容与双方策略可参见: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杨奎松:《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新星出版社,2010年。。有的学者则更善于对史料的宏观把握、联系、分析及深化,并突破旧有观念,提出了新的观点:过去以1945年8月中日战争中止来划分战时与战后两个阶段的做法值得商榷,应将1944年至1946年作为一段相当完整的国共关系政治转型时期来考察;政党与武力的高度统一决定了国共两党的政争只能用武力来求得解决,这恰恰就是民国一切纷争的最终逻辑。⑦参见邓野:《一九四四至一九四六年间国共力量的“平衡”与政争》,《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与上述学者重点考察国共内战爆发的国内因素不同,另外一部分学者将目光集中在美、苏对华政策及其对国共两党对外关系策略和中国政局的影响上,重点考察了国共内战爆发的国际因素,这也构成了国内学术界中关于此问题研究的第三种模式。
近30年来,随着各国档案的陆续解密,研究者们发现战后中国革命的发展并非是孤立的和单线发展的,相反,当时国共两党的一系列政治决策都深深地打上了美苏两国的烙印,中国国内政局与美苏冷战格局是紧密相连的。于是,相当多的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学者开始投身到内战起源的研究中来,使得这一问题逐渐成为学界热门课题,并陆续出现了许多相关论著与文章。目前,此种模式下的研究多从如下几个角度入手:以美苏关系或亚洲冷战为背景考察中国问题、以中美关系或美国对华政策为中心、以中苏关系或苏联对华政策为中心、以国共对外政策为中心考察美苏对华政策对中国局势的影响。对此,笔者也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评介。
以美苏关系或亚洲冷战为背景考察中国问题 有学者认为:在战后美苏冷战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两国以合作为基础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出于不同的考虑,两国最终在中国问题上走向了公开的对立,国共内战其实就是美苏之争在中国的反映①参见茹莹:《从协调走向对立:美苏对华政策研究,1945—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茹莹:《雅尔塔会议前美苏远东战略与共同支蒋政策的形成》,《思想战线》2003年第2期。。而有学者则认为:美国作为国民党最大的后台老板,固然增加了内战爆发的可能性,但包括苏联在内的国际因素也是促使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重要原因②参见徐焰:《战后美苏对华政策和中国共产党进军东北方针的变化》,《历史教学》1988年第12期;刘志青:《战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国际背景》,《军事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刘志青:《二战后格局对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影响》,《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以中美关系或美国对华政策为中心考察美、苏对华政策对中国局势的影响③参见时殷弘:《解放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中国大陆学者近年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5期。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美国对华政策的发展有一个总的演变脉络,即从压蒋联共 (由1944年中国战场的溃败所致)变为扶蒋反共,其基本出发点是使中国在蒋介石的统治下在战后取代日本成为一个能稳定东亚局势、平衡苏联力量同时维护美国利益的亲美的、政治统一的国家,因此,美国在中国内战爆发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④一些近似观点具体可参见何志功:《试评1945—1949年的美国对华政策》, 《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1期;王作坤:《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齐鲁学刊》1986年第1期;胡秀勤:《浅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历史教学》1986年第10期;初源盛:《简论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末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政治研究》1987年第4期;吴敏先:《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朱贵生:《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世界历史》1995年第4期;金剑华:《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宁夏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梁长平:《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及其演变》,《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仇华飞:《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史林》2003年第4期;兰建英:《浅析1945—1949年美国的对华政策》,《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在查阅了大量档案的基础上,一些研究者对美国何时作出这种决定、其标志是什么及这一政策的具体阐释等问题作了更细致的探讨。有学者认为:史迪威事件而非开罗会议是美国开始将以蒋为首的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来扶持的转折时刻,1944年赫尔利使华的过程及结果使美国对华政策的天平更加偏向于扶蒋反共;扶蒋反共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支持蒋打内战,而是指在国共争端中片面支持蒋、压迫中共接受蒋的条件,之后的马歇尔调停便是以此为基本点和底牌的,不过美国的政策却也因此完全忽视了中国的现实而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之中⑤参见陶文钊:《马歇尔使华与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世界历史》1986年第2期;陶文钊: 《赫尔利使华与美国政府扶蒋反共政策的确定》, 《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2期;陶文钊: 《战时中美关系的若干问题》,《美国研究》1995年第3期;陶文钊:《开罗会议是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点吗?》,《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陶文钊: 《中美关系史 (1911—1949)》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资中筠: 《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 (1945—195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牛军:《从赫尔利到马歇尔——美国调处国共矛盾始末》,东方出版社,2009年。。有学者则认为:美国在中国遭遇的一系列苦果都是由于罗斯福政府缺乏足够的洞察力和远见,未能认识到蒋政权在战后是短命的⑥参见华庆昭:《从雅尔塔到板门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还有学者认为:美国对华政策的最终定型是以1945年12月杜鲁门总统发布对华政策声明为标志的;马歇尔调处的指导方针是以扶蒋为基点,政治解决国共争端,软化中共;美对华的双重政策不仅有矛盾的一面,还有着对立统一的一面⑦参见屠传德:《美国特使在中国 (1945.12—1947.1)》,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
以中苏关系或苏联对华政策为中心考察美、苏对华政策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与美国对华政策的研究一样,学术界对其发展的基本脉络已大致清楚:苏联向来是把在远东建立一条安全缓冲带和收复俄国自日俄战争以来在满洲丧失的利益为对华政策的中心点,但其前提是尽量不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无论是中苏条约的签订、苏联不介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共谈判,还是苏联及时出兵东北,并在东北问题上采取“表里不一”的两面政策,最终都体现了其外交宗旨①相关观点可参见徐平中:《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述评》,《湘潭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杨泽民:《苏联与中国的解放战争》,《党史研究与教学》1989年第1期;王真:《动荡中的同盟——抗战时期的中苏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沈志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目标和结果》,《历史研究》1994年第5期;翟文光:《苏联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的对华政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 4期;罗志刚:《1937—1945年苏联远东政策的演变》,《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马凤书:《战后初期苏联对华政策剖析》,《文史哲》1999年第1期;王海燕:《试论战后苏联对华政策演变》,《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沈志华: 《斯大林的“联合政府”政策及其结局》,《俄罗斯研究》2007年第5、6期;辛延峰:《浅析苏联出兵东北前后与国共两党的关系》,《西伯利亚研究》2011年第4期。。关于中苏条约问题,学者们认为:它是苏联实现其既定战略的最为关键的第一步,它以不支持中共而完全支持国民党的条件换取了国民党对雅尔塔协定的承认,但同时也使得蒋更加嚣张,自以为其拉苏联压中共的目的已达到,遂在不久之后就对中共发动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攻势②有关中苏谈判可参见孙其明:《试评一九四五年的中苏谈判和中苏条约》,《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魏新生:《评1945年“中苏条约”》,《史学月刊》1989年第2期;刘存宽:《雅尔塔协定与1945年中苏条约》, 《史学集刊》1991年第1期;刘德喜:《〈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评析》,《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关于苏联在东北问题上对中共的政策及其与内战爆发之间的关系问题,许多学者都认为:苏联曾在东北问题上采取过“两面政策”,即根据其与美国关系的紧张程度不断调整其与国共之间的关系,有时疏远中共,有时又利用中共的力量对国民党政府加以牵制,苏联的这种政策毫无疑问鼓动了中共与国民党争夺东北,并最终酿成内战③参见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沈志华: 《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 (1945—1946)》, 《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 (增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有关苏联对华政策的最新研究还可参考陈晖:《马歇尔调处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 (1945年12月—1947年1月)》,关贵海、栾景河主编:《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但是,学者们在苏联对中共持何种态度这一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这也导致他们对苏联对中国内战爆发的影响程度估计不同。其中,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苏联与中共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战略配合关系,尽管苏联一再改变其东北政策,但这种关系从未根本改变,并成为此后双方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基石。④参见牛军:《论中苏同盟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更多学者却认为:苏联对中共的支持仅是一种权宜之计,更谈不上有什么同盟关系了,斯大林一方面根本不相信中共有能力推翻国民党统治,另一方面也对中共自行其是的倾向非常不满,最后内战的爆发大大出乎苏联的意料⑤参见薛衔天:《战后东北问题与中苏关系走向》,《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1期、《民国时期中苏关系史(1917—1949)》 (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在苏联对华政策的根本方针问题上,有学者认为:苏联奉行的极端民族利己主义以压制和束缚中国未来发展为根本目的,当其权益得不到满足时就极力鼓动国共冲突,企图造成中国内战的长期化和主权的分裂,进而插手中国内政⑥参见王志刚:《苏联对华政策对中共革命战略的影响(1945—194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 (1972—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而有学者甚至认为:苏联不愿自己身边出现一个共产党大国而宁愿看到一个永远分裂孱弱的中国,因为为自身安全计,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强大中国不仅比独立性很强的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影响要大得多,而且可能还会起到削弱苏联远东地位的作用⑦参见田保国: 《民国时期中苏关系:1917—1949》,济南出版社,1999年。田还提到了现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一份国民党中联出版社编印的《情报摘要汇编》,其中提到了苏联在“满洲”召开亚洲共产党大会一事。他猜测苏联可能有将“满洲”中国共产党组织特殊化和分裂中共的倾向,但目前似尚未见别的材料可佐证此事。。这两种观点虽然较为新颖,但似尚无足够的档案史料支撑其观点,有待进一步研究。
以国、共对外政策为中心考察美、苏对华政策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可从国民党和中共两个角度来考察①有关国共两党对外政策的比较研究及对中国外交的特点分析可参见牛军:《论1945年至1955年中国外交的“内向性”》,《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4期。。从国民党这一时期对外政策的研究来看,有学者认为:战后国民党蒋介石的对美及对内政策鲜明地表现出政治策略上与美国的一致性和军事政策上对美国的依赖性等特点,其基本出发点是为了将自己与美国紧紧地绑在一起以获取美援,因此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势必导致国内的反共高潮和内战危机②参见宋春、娄杰:《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对美国政策的演变》,《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6期。。有学者则认为:蒋介石与美国其实是出于“相互需要”的考虑而结成同盟的。③有关国民政府与苏联关系的研究,学界较少涉及。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郭秋光、王员:《论抗战后期国民政府的对苏政策》, 《南昌大学学报 (人社版)》2004年第2期。综上可知,美苏两国的“双重保险“是蒋放手大打内战的重要原因。有关中共这一时期对外政策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④中共对美政策的研究可参见何迪:《1945—1949年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的演变》,《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章百家:《抗日战争结束前后中国共产党对美国政策的演变》,《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第1期;陶文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美政策》,《美国研究》1993年第1期。中共对苏政策的研究可参见吴小松:《试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苏政策》,《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有学者认为:中共战后的对外战略发展方向和战略决策,都是以密切和加强与苏联对外政策的互相呼应及配合国内政治斗争为出发点的,同时又部分地受到美国因素的影响。⑤参见牛军:《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牛军:《抗战时期中共对外政策的演变》, 《抗日战争研究》1991年第1期。有学者则着重强调了中共“中间地带的革命”这一思想体系,认为:中共革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即根源于这种游刃于大国间的灵活政策,这也是国共冲突始终得不到和平解决并最终演化为内战的重要原因之一⑥参见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近30年来,学界关于国共内战起源问题研究存在着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即:不管内因说、外因说还是内外因结合说,都侧重于对于上层关系,特别是对于以美、苏、国、共“三国四方”关系为中心的政治史、外交史的实证性的史实重构,而缺乏对于这一阶段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论体系构造和阐释。笔者认为这一现象有深刻的学术史时代背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广大历史研究者开始了学术思想上的初步启蒙,但此时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却是一堆堆建构在政治偏见之上的、根本经不起史实推敲的错误结论,甚至有些事件连基本史实都没考证清楚,几乎是一盘散沙。而到了90年代前后,国际和国内出现了档案解密热潮,许多学者随之开始承担起关于这一时期史实重构的责任,并首先试图理清上层的主要政治、外交发展脉络。而到了大量基层、地方档案已得到公布和上层政治、外交史的基本脉络大致明晰的今天,国内学术界需要及时改变旧有视角,并寻找出全新的研究路径。
笔者认为,一些新近的学术成果已经预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路径,这些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下层微观视角研究 美、苏、国、共三国四方互相之间的政治斗争不仅仅局限在上述研究成果所涉及的一些事件和问题中,实际在地方上也有所体现,并对全局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利用县、市等地方档案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或多或少能说明一些问题。例如,杨奎松关于“安平事件”的过程考证⑦参见杨奎松:《1946年安平事件真相与中共对美交涉》,《史学月刊》2011年第4期。、李秀芳和汪朝光关于东北旅大地区苏联与中共关系的研究⑧参见李秀芳:“旅大地区苏联与中共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1945.8—1950.2)”,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汪朝光:《战后中共与苏联在旅大关系研究》,《中共党史资料》2008年第4期。等就是典型成果,其他如国、共各地方支部之关系,国、共中下层党员和普通民众对于国共谈判与冲突的看法和心理变化,民盟等中间民主党派与“三国四方”之间的关系①早有学者注意到中间党派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内战前后的中国政坛上发挥了较大作用,甚至有人将其与美苏国共并列为“三国五方”之一。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闻黎明:《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汪朝光:《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中间党派的政治抉择》,《学术月刊》2009年第2期。等方面也都是学者们可以有所突破和成就的。笔者以为:如能在以微观研究为主体的基础上,加强其与宏观背景的联系,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将使总体研究更推进一步。
2.外援与内战起源关系之研究 国共两党分别得到来自于美国和苏联的武器装备和技术援助,这是战后地区武装冲突得以最终演变为大规模内战的重要前提条件。
(1)来自美国的援助问题 出于战后扶蒋反共的考虑,美国在抗战胜利前后加大了援蒋的力度,使美援达到了一个顶峰。毫无疑问,美国大力援蒋是其决心发动内战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前提。可以说,如果没有美援,虽然蒋不会放弃其武力剿共的既定方针,但也至少会大大延迟内战的爆发。学界目前对此问题关注较少,似仅见任东来和杨雨青有专门研究。②参见任东来:《争吵不休的伙伴——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任东来:《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3期。但由于其成书成文较早,受制于一些档案材料的缺乏而在某些问题上语焉不详;杨雨青:《美援为何无效——战时中国经济危机与中美应对之策》,人民出版社,2011年。杨文重点关注美援与经济危机,却没有将其与国民党的政治危机与内战问题联系在一起加以考察。美援在美国对华政策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其对中美关系、国共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具体分配和用途是怎样的?美援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内战的爆发?虽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有和出版了不少涉及该方面的档案及史料汇编,美国参议院也于上世纪60年代就出版了时任财政部长摩根索的两卷本日记③H.Morgenthau,Morgenthau Diary(China),2 Vols,Washington,D.C.,1965.,但大陆学者们似乎并未予以重视和关注。
(2)来自苏联的援助问题 众所周知,中共军队在抗战结束时不仅在武器装备、兵员数量等硬指标上远远落后于国民党军,而且在指挥官和单兵作战素质等软实力上也稍逊于国民党军。但其却敢于在战后初期就与国民党军在华北、东北等地展开数场大规模军事对抗,与苏联的援助有一定的关系。苏援问题长久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最初进入学术界的视野竟始于2000年杨奎松和刘统之间的一场争论,双方在战后初期苏联对中共军事援助的数量问题上观点对立、各执己见,都举出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让苏援与内战问题的真相更加扑朔迷离。④杨奎松根据柳德尼科夫等苏军将领的回忆录,推断苏联红军在内战前后为东北及华北的中共军队提供了足够装备几十万人的武器弹药,这些援助壮大了东北解放军的实力、缩短了内战进程。而作为专职军事史研究者的刘统则依托丰富的军史档藏,在细致考察相关资料后,认为中共军队的装备主要是靠自建工厂等自力更生的形式取得的。争论的具体情况参见刘统:《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武器来源探讨——兼与杨奎松先生商榷》,《党的文献》2000年第4期;杨奎松:《关于解放战争中的苏联军事援助问题——兼谈治学态度并答刘统先生》,《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如若苏援真相能得到最终的还原,其与内战起源相关的一系列疑惑 (比如苏联援助的武器装备在多大程度上坚定了中共高层以武力对抗国民党的决心等等)想必都能得到澄清,外援与内战起源问题的探讨也就能够在比较研究 (美援与苏援的异同点)的基础上更深入一步。因此,学术界应当对该问题和不断解密的苏联档案予以持续的追踪。
3.社会危机与内战起源关系之研究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社会危机,国民党在全国大接收中的贪污腐败行为、全国范围内此起彼伏的学生运动、经济重建的困难及由此带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等社会问题,对国共谈判的进程和双方的斗争策略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并与国共问题一起构成了战后制约国民党政府继续独裁统治的两大关键因素。国民党政府和中共对于社会危机是如何看待和应对的?其又对国共政治谈判和国内局势的走向产生了何种影响?笔者认为:研究社会危机最好的材料莫过于时人日记、回忆录和报刊,①与别的角度需要收集大量政治军事人物日记回忆录和原始档案不同,研究社会危机则需参考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直观体验和深入思考的众多公共知识分子们的日记和回忆录。主要报刊有《周报》 《民主》《观察》及《大公报》等等。目前这类专门研究还很少,但沿着这条思路去研究国共三年内战的起源,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与收获。
4.军事专题研究 过去学界往往较为关注美、苏、国、共之间的具体谈判及其影响,而忽视对国共军事问题与具体战役的研究,偶有涉及 (主要集中在四平保卫战上),也主要是将其置于次要地位、作为政治谈判的筹码和背景来叙述。事实上,政治与军事的影响应当是双向的,国共间的暂时和平说到底还是建立在军事实力的平衡与战场的均势之上的,内战的爆发标志着这种均势与平衡最终被打破。此种军事平衡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在两党间的一次次武装冲突中走向破裂并最终导向内战的?鉴于这方面的研究涉及面很广②王奇生曾特别指出:从社会史的视野研究军队,以军事为切入点来理解社会、多多关注武装力量与社会、民众及政治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军事史研究的可能进路,虽然他对此只是点到为止,在内战起源问题上更无专门研究,但他的建议与想法显然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参见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同时相关档案史料也比较充足,少数学者也已开展相关研究③姜克夫在20世纪80年代写就的《民国军事史》第4卷上册,是国内学界第一部真正从军事角度认真严谨、全面系统地考察内战爆发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当然,该书还难免存在一些细节交代不清的问题或留有时代的意识形态特征。参见姜克夫:《民国军事史》第4卷上册,重庆出版社,2009年。仅有的专题研究可参见汪朝光:《军调部述论》, 《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简论1946年的国共军事整编复员》,《民国档案》1999年第2期;任东来: 《1941—1949年美国在华军事机构及其沿革》,《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较之一般学术著作,官方军史虽然在资料 (特别是军史档案)占有方面有近水楼台之便,但只限于对历次战役战斗作战过程的具体描述,而缺乏背景分析和敌我军事战略战术之经验总结。这类著述可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唐义路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 (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如果能更进一步,从包括军队战斗力、层级构成、组织形态、战略战术、官兵士气、后勤补给、军队整编、派系斗争、军调部、美国运送国民党军进行接收的具体操作情况、驻华美军 (如军官顾问团等)的机构沿革与作用等分析角度入手研究,以加深对于内战起源问题的理解,必能大有作为。
5.人物专题研究 在国共走向内战的一系列事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美、苏、国、共决策过程都深深地打上了毛泽东、蒋介石、斯大林、杜鲁门、马歇尔等重要领导人的性格、情绪和其对局势的认知等个人因素的烙印。这些领导人对于决策的最终形成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一方面与政治体制有关 (尤其体现在苏、国、共三方身上),另一方面也与他们的早年经历、思想和周边环境有密切联系。因此,通过借助这些领导人的日记、书信等第一手材料④诸如保藏在台湾的《蒋介石大溪档案》和保存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蒋介石日记手稿本等都具有较高史料价值。来深入分析其个人性格、情绪变化和思想起伏等隐性因素在决策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既是可行的,也是相当必要和有意义的⑤笔者这一想法其实是启发自学界前不久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2010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学者与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一部分中青年学者聚集在台北大板根度假村,召开以“蒋介石的人际网络”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会上许多学者围绕蒋介石的党政人际关系、军事人脉、亲缘、爱情、地缘等方面展开讨论,意图深度解析蒋的为人处世和精神世界,以期发掘出蒋的个性特质在其执政过程中所起的或隐或显的重要作用。这次会议的讨论及论文已结集出版,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见汪朝光编:《蒋介石的人际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6.内战与冷战、革命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近年来已有一些国外学者注意到不能仅从中国的视角出发,而必须从世界范围和国际结构的角度来考察国共三年内战问题。综合起来看,这方面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冷战与内战、革命与内战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两个领域。其中,伦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文安立 (Odd.Arne.Westad)教授的研究方法与成果最具有典型性。他利用美苏国共四方原始资料,采取被他自称为“四维分析”的研究模式,以中国内战起源问题为研究个案同时兼从国际政治理论的高度对冷战、革命与内战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探讨。他所践行的利用多边档案研究多边问题的方法被美国的盖迪斯 (John.Lewis.Gaddis)教授称之为“冷战史新研究” (The New Cold War History)方法,值得国内学者关注与学习。①参见〔挪威〕文安立著、陈之宏、陈兼译:《冷战与革命——苏美冲突与中国内战的起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目前,国内学者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有益的研究与创新,但与国外学者相比其不足之处非常明显,特别是体现在档案材料的缺乏和国际政治理论深度的欠缺上。也有例外者,如任东来将1944年至1946年都徘徊于战与和之间的中国与希腊两国情况作了一个比较研究,以考察大国干预与共产党革命战略之间的关系,视角颇为独特新颖,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大有启发作用②参见任东来:《大国干预与共产党的革命战略——对于中国和希腊的比较研究 (1944—1946)》,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美国史研究室编: 《美国历史问题新探:杨生茂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国内学者而言,将来关于国共三年内战起源问题的研究应朝着档案使用多边化、视角社会化、微观化、国际化、比较化、理论化等趋势发展,方能出现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