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念,邱 洁
(首都体育学院 武术与表演学院,北京 100191)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凝聚着华夏民族的杰出智慧,其影响深远,内涵和外延广泛而丰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化、社会和谐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多元、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武术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了丰富的时代特点和时代内涵。自明清时代武术成为集套路、散手、医疗、养生和哲学的文化综合体以来,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现如今武术已经以各种形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当今社会中更体现了其中蕴含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然而,武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并非一帆风顺,仍旧有很多因素制约着它的复兴和发展。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使得武术无论是作为一种存在,还是人们的意识形式,都必然是时代的一部分。因而,只有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完善,满足当代人对武术文化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化要求,才能把武术这项中华民族的瑰宝不断传承和发展。本文将通过分析武术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对其在当今多元化时代的发展道路进行论述,针对不同时代对武术本体产生的影响和不同时代武术的特点,提出当今社会武术的发展之路。旨在通过剖析武术社会存在的适应性和问题所在,为当今武术发展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希冀这些建议能够为其他学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参考。
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图书进行检索,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背景知识,为本研究提供帮助。
针对多元化社会背景下武术发展的问题向武术及武术学术界的专家与学者求教,征求他们就本研究的看法,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撰写论文中综合运用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
之所以要讨论武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是由于武术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存在,而是一个历史的存在、一个现实的存在和流变的存在,我们必须以武术的历史性作为逻辑的起点才可能全面地分析和讨论它与整个社会存在之间的关联。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第一组命题就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即是说人的一切自然活动和社会活动存在的前提就是人的需要,那么存在于武术内部的一切属性(包括本质属性)都要以此为基础,并以此为原点逻辑地顺延出来。武术根源于人的需要,同样发展和成熟于人的需要,也必因人的需要而不断延伸下去。武术的存在是历史性和情境性的,实质上这种必然的存在形态源于“需要的历史性和情境性动态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需要不同,武术的属性特质也不尽相同,在原始社会,上古的先民生活在“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与靡鹿共处,在鹜鸟攫老弱,猛兽食颗民”的恶劣生存环境当中,原始人要生存就必须学会利用一切条件获取食物、保护自己,那么原始武术的存在基础便是人类保护自身生命安全、获取食物的本能需要,所以武术的存在和发展首先是以人的需要作为逻辑起点的,又以其文化作为母体而诞生成长起来的。
我们所说的母体是指一种文化现象具备体系化、多元化和进入主流化社会的特征。任何社会文化现象的诞生都与其时代特征息息相关,明、清以后形成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各类拳种及器械技术,大量的武术大师和武术著作在这一时期集中涌现;与此同时,武术和导引功有了紧密的结合,使得内家拳成为独树一帜的武术流派,太极拳作为最优秀的代表也是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的。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古典政治学和哲学达到了高峰,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把中国哲学进行了实用化改造,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并结合儒、释、创立了完善的实践理论。另外古典哲学《易经》所代表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深入人心,以阴阳为基础的辩证法和老子的“道”成为这一时期哲学的重要理论依据,这使得武术尤其是八卦掌、太极拳等内家拳术的创造者把中国古典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到拳术当中,从而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达到 “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合内”的效果,因此,武术之存在和绵延除了受人们需要的支配以外,还依存其母体——中华母文化,母文化的走向同样决定了武术的发展和存在本身。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武术作为一种以文化意识催生的文化产物,必然受到社会存在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武术具备不同的形态。在社会动乱年代武术所表现出的必然是具有强烈技击性和军事含义的搏击技术,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角试”、“露台争交”等徒手对抗比赛,具有宏大场面提升军队士气的“军傩”,此时的武术与战争频繁的社会现实是密切相关的。
而到了我国大一统的封建时代,武术表现出来的特性则更偏重于表演性和舞蹈性。例如唐代的剑舞、宋代的“套子”。在大一统的稳定王朝统治下,除了国家安宁、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较高以外,统治者普遍禁止民间从事武术活动,以防止民乱,因此在这种条件下,武术融入了戏剧、舞蹈,成为其中的表现形式,很多武器,例如大枪,被改造成为银样蜡枪头,成为了舞台表演艺术的一部分。在拳术方面,以太极拳为例,到了清朝中叶陈式太极拳原本的发力、震脚、跳跃等动作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趋向柔和轻灵,成为当时满洲贵族们习练的“体操拳”,技击性已被削弱。这种现象恰恰是伴随着国家的政局和社会的稳定而产生,杨露禅陈家沟学拳之后几经辗转开始在北京的满洲贵族中传拳,由于习练杨露禅太极拳的满洲贵族经过长期安逸的生活,根本不能不适应大运动量的陈式太极拳,为了便于学习,他删减了部分发力和跳跃的动作,后经过不断演变经杨澄甫定架形成了目前流行最为广泛的以浑厚饱满、舒展大方、潇洒流畅、连绵不断为主要特点的太极拳,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吴、武、孙等流派也具备类似特征。综上可以看出,武术是根据人的需要而存在的一种社会形态,随着人需要的改变,武术不同的功能属性就会因变制宜产生并凸显。
因此,武术的演变发展过程也是是对社会存在不断地适应过程。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产生不同的文化现象,同时文化又深刻的影响着文化产物,而文化产物又会反映这个时代的特征。大混乱年代武术的技击性特点必然被强化,而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时期,武术的功能性则体现在注重其养生保健和美学艺术的作用上。
近代中国不断遭受欧洲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伴随着大量西方思想的涌入,武术思想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人们逐渐对西方体育思想的接受,中国武术逐渐与西方体育相融合,成为一个运动项目进入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行列。从民国开始,以“中央国术馆”为龙头,各地的国术馆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建立,当时被称作“国术”的武术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好景不长,随后中国陷入了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漫长时期,武术在这一时期受到了巨大影响,甚至在战争中销声匿迹,但在另一个方面,很多武林界的仁人志士血洒疆场,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悲歌。
新中国建立以后,政府明确武术为体育运动项目,武术教育和人才培养从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的教育体制开始形成,并在这一时期真正完成了它的体育化进程。就在这一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武术体育化、竞技化、健身化、艺术化成为了当代武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平时期的武术开始承担属于和平时代的历史任务。
古代社会是一元社会,因此文化现象也呈现出一元化趋势,而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更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任何文化要想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存在发展,势必具备多元化的特点和强大的活力。以跆拳道为例,它的发展和壮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由于其蕴藏了多元化的强大活性。
首先,跆拳道具着重对“道”的精神追求,拥有跆拳道的道服、绶带仪式、礼仪等,这些对于习练者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其次跆拳道具有合一性,即表演性和击技性为一体,在习练过程中具有观赏性,同时经过长期训练可以达到防身御敌的效果;第三,跆拳道承载了韩国文化,具有“文化附着性”并借助着着韩流成为强势文化客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质性上同样具备深刻的精神内涵,具有表演性和技击性统一的特点,但相较跆拳道传播的广泛性和习练人群的绝对数量的确具有不小的差距。换而言之,武术套路没有被我国最具活力的阶层——年轻人所接受,即处在社会学范畴中的“亚文化圈”,这种现象是值得深思和担忧的,一种文化要得以广泛传承和发展,必须被社会中流砥柱的年轻阶层广泛热爱。那么,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与跆拳道具有相似属性的武术的发展呢?
所谓举国体制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在体育上,就是以世界大赛的冠军(特别是奥运会)为最高目标,统一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来夺取比赛运动的好成绩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这是在苏联体育模式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体育事业运行机制,新中国成立以后,体育事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决定了它必须由国家主办,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具备体育发展的物质条件,国家无力使整个体育事业同步发展,因而将发展重点集中在竞技体育上,形成了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的局面。
举国体制在很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夺取奥运金牌方面起到了相当明显的作用,使得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竞技武术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项目,同样在“举国体制”下运行。正是由于该体制,竞技武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技术水平得以迅速提高;然而伴随着越来越发达的竞技武术,属于大众体育的民间武术项目的技术水平却发展缓慢,习练者多为老年人,而且动作规格和技术水平较低,因而留给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个主要印象就是武术就是中老年人清早在公园做的一种广播体操。虽然习练者众多,而优秀的教练员、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很少,分布不均。举国体制培养出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重新流回到其体制内部,与社会推广产生了脱节,进而阻碍了大众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在学校武术方面,我国陷入了“有大纲规定,有教学内容,有教学计划,但在许多学校无人教、无人学”的局面,强化的武术指导纲要和弱化的武术教学实践形成强烈的反差。学校武术的确出现了“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处于一个“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有教材,无人教”、“有人教,无人学”的尴尬局面。武术的发展亟待进行一场全面的革命。
中国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三次融合,第一次是武术与体操的融合;第二次是武术与体育的融合;第三次是武术与西方竞技运动的融合。竞技武术同样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当代的竞技武术比赛根据“高、难、美、新”的武术竞技精神进行了巨大的变革,从国家制定各种拳术的国家竞赛套路,到现在的配乐自选长拳、太极拳剑比赛,仅仅不到二十年。
在现在的竞技武术比赛场上,观众看到的是动作优美,具有大量腾空转体、提膝独立的高难度动作的体操动作。很多武术界的人士指责这种现象破坏了传统武术的基本精神,即技击性,失去了技击性的武术套路变成了武舞和武术体操。为什么这样的武术仍然继续存在并发展呢?有学者明确指出:“存在即具备合理的社会根源。”因为它体现出了武术范畴中的艺术美,这种美是武术本身所具备,而竞技武术把这种本身所具备的美加以艺术化和夸张化,使其成为一种新的元素专门发展。长拳的闪、展、腾、挪、起伏、转折、节奏明快;太极拳动作的非圆既弧,周身皆圆,而圆是自然界最唯美的解构,因而艺术性是武术与生俱来的特征。
武术套路同样属于艺术范畴,中国古代有公孙大娘舞剑,杜甫有诗云:“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又有楚汉时期项庄与项伯的舞剑,三国时期甘宁与凌统的双乾对舞等。由此可见古代“舞”“武”同源,属于同一项群,武术同样是武舞的统一体。
1997年的电视剧《太极宗师》曾一度引起太极拳热,十年后2007年春节晚会的“行云流水”同样引起广泛关注。要想把一种文化元素在大众中广泛传播,首先就要吸引大众,成为大众文化。
然而竞技武术过分强调其动作的高难性和优美性使其自身走进了死胡同,武术的核心含义趋于消失。而传统武术动作的简练与淳朴,注重击技性的特点使得它的美隐藏于内而不能表现于外,因此缺乏对大众人群的吸引性。正是这种两走极端、互不融合阻碍了武术套路在大众人群中的广泛传播。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1]。”体育项目本身虽然不是商品,但其所带来的副产品却是一个收益巨大的产业链,以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为例,每年仅ABC(美国广播公司)、ESPN及AOL时代华纳公司的电视转播费就达到7亿美元,门票和派生产品的收入更是惊人。这极大地促进了NBA的快速膨胀性发展。
武术套路同样具备体育的一切属性,是我国古老的体育项目。人们每当提到促进一项体育项目的发展时总会想到国家应该做出怎样的努力,提供怎样的优惠政策。这种说法无可厚非,尤其是对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我国政府更应当予以大力支持。但是政府的支持只能作为这项体育项目的其中一个支点,真正能把该项目推向大众并使其蓬勃发展的最主要的支点是他能否产生经济效益。高效益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从事该项活动,只有更多的人从事该项活动才能更好的促进它本身的快速发展。
因此,当今武术的发展仍然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仅仅靠国家的支持和部分武馆产生的经济效益远远不足以支撑其未来的快速发展。武术没有形成产业化是制约其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武术要实现产业化大发展,势必要使作为文化资源的武术转化成为作为文化资本的武术。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就是资本的运转。不能完成和实现这种转化,武术就只能在资本和市场中举步维艰。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武术要想继续生存壮大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存在的客观要求,只有适应时代的存在特质才能融入这个时代,从而成为主流文化,被人们热爱和追捧。正是由于当今的多元化社会,武术被赋予了多元化的外延。武术能够不断演变至今说明其具有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即可与多元社会相适应的多元结构特性。在当今这个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只有具备这种特性的文化体才能在变幻莫测的时代洪流中不断壮大。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速度将会更快,社会发展将更加多元化丰富化,要保持武术的可持续性发展应该克服制约它的种种不利因素,发扬其中最优秀的文化内核。
无论时代怎么变化,社会如何更新,竞技武术之魂都是传统武术所赋予的,因此可以说,竞技武术的任何一步发展都离不开传统武术的滋养;同样,信息化和商业化的时代要求传统武术具备新鲜的活力气息,那么也可以说,传统武术的发展也离不开竞技武术所带来的宣传和媒介作用,所以传统和竞技、继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一对辩证体,必须彻底打通两者之间的关联才可以使得武术的发展真正符合其自身和时代的双向特质。
4.1.1 寻求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平衡点。应该在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中间找到平衡点,即竞技武术可以在保持其高、难、美、新的动作风格特点的基础上,要求从事这个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正确理解这些特点,例如对于高的要求,其实质是完成的动作质量高,符合武术动作的规格。如果片面地认为“高”是指跳跃动作“跳得高”,这样就歪曲了“高”字的本义,使武术的本质特征在技术发展方向中失去了应有位置,就会得出竞技武术套路“体操化”的错误结论。在套路的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应该为运动员讲解他所做动作的技击含义,并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这一含义。同时竞技武术也应该集散手和套路为一体,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保持武术套路的内涵,同时把内在美表现在外部形态中,以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4.1.2 培养武术教育人才。广泛培养优秀的武术教师和武术体育社会指导员,使我国体育在某种程度上离开举国体制的束缚,加快发展大众体育的步伐,把正确的练习方法、动作规格传给大众习练者,使大众逐步深化对武术,尤其是太极拳的认识,改变一些人思想中“太极拳等于老年拳”的误解。
4.1.3 武术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因材施教。由于武术具有多元化特点,所以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相应制定不同的套路和竞技形式,比如针对孩子应该注重其趣味性,把推手中的技巧性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让他们进行适度的对抗性练习,令生性顽皮的孩子容易接受;而针对青少年应在套路中加上一些有气势和动感十足的动作,例如长拳中的一些折叠、发力、跳跃等动作;针对中老年人可以使用比较柔和的套路,注重养生保健。所以,武术套路得教学也应该因人而异,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化也是一种资源,社会学称之为“文化资源”。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形式,广泛地蕴藏于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状之中。然而,文化资源本身并不产生经济效益,其本身的价值是因其存在而存在的。然而,当今社会是一个商业高度发达的时代,一切价值都必须以资本的形式呈现,否则就会被人们遗弃和忘却。因此,武术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其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换,通过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三大识别,即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进行现代化运作。
4.2.1 通过理念识别进行运作。理念识别指的是以人脑和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理念文化。理念文化是一个文化体的核心价值观、文化精神和文化本质内涵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所以,武术资本转化的首要条件就是真正挖掘和巩固其文化精神本身。要想实现大众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理念识别,就必须在发掘传统武术文化底蕴和核心思想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即开发是保护的手段,保护和挖掘是开发的前提。以少林武术为例,要把少林武术打造成为武术品牌,首先就要对其理念进行定位,以其禅、武、医作为其根本理念,充分契合当今大众对修心、修身和医疗的广泛心理需求,以其独特的理念模式,实现文化资源的资本化。
4.2.2 通过行为识别进行运作。行为识别是指以文化核心理念为载体的行为文化。独特的理念文化是一个文化体的灵魂所在。但是如果理念文化不能转换成为活力充盈的行为文化,理念创新就不能转化成为行动的创新,文化的种子就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所以,要真正实现传统武术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倾力打造其核心竞争力,将“行为理念”模式深入到文化品牌的打造当中,构建一套以具有实体性质的文化材料和实践方法为模式的行为文化。
因此,应专门针对传统武术不同层面的各种养生价值进行综合探究,从当代科学和传统中医学的多维视角对其养生作用做出更加深入的解析。突出武术“养德养心”、“心身同健”等文化特征,使之成为一种大众可日常从事的行为模式,并能够把这些行为模式融合到当代社会生活中,才可能实现资本符号(武术价值)的可识别化转换。
4.2.3 通过视觉识别进行运作。视觉识别是指一种文化体以文化享有者或持有者为载体的隐性文化集合体。它可以通过武术文化所衍生出的一切物质形态作为文化形象视觉系统,在展现该文化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何利用武术衍生品的文化语言展现其独特的文化个性,而不是盲目融入西方体育或者文化体,才能够突出武术的主体性。
把传统武术的“养心”、“养德”、“养神”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锻炼方法以可视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就能像其他体育和文化项目一样实现可视化和系统化整合,充分把其深刻的内涵和文化底蕴视觉化,成为受众可闻、可见的影视资料、精致装饰、养生药物、时尚商品、艺术表演等等,使这种充满古典神韵的文化穿上具有现代化色彩的外衣,成为可视化文化,突出其与众不同的文化属性,达成由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型。
[1]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127.
[2]花家涛.武术三元结构发展之路[J].中华武术,2009.
[3]喻德桥.论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武术研究,2005.
[4]徐伟军.武术的嬗变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5).
[5]王岗,邱丕相.中国武术:尴尬的境遇与发展的新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6(2):26-28.
[6]于翠兰.新世纪武术多元化发展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12).
[7]游媛媛.成长型企业CIS传播研究[D].西南大学,2012.
[8]刘舟,王宏军.论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简化趋势[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
[9]刘岩.企业形象策划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J].中国经贸导刊,2011(3).
[10]邹立昌,宋英.中国传统武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9).
[11]邱丕相,翁信辉.传统武术发展的新思路──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对传统武术人才招生改革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5).
[12]曹艳杰.中国传统武术发展趋势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6(11).
[13]龚茂富.新中国武术发展的演进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