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燕
(公安边防部队广州指挥学校训练部,广东广州 510663)
人才的全面发展问题,是教育的永恒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条重要原理。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关键在教育,而教育的核心又在于坚持“育人为本”,即在教育过程中,以尊重、关心、理解教育对象的人格为基础,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个性和自主性。这是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规律,遵循这一规律对于培养高素质部队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教育对象潜能,既是“育人为本”的根本目的,又是“育人为本”的本质要求。“育人为本”与潜能开发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坚持“育人为本”,要求充分开发人才的潜能;只有人才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才能实现“育人为本”。
充分开发教育对象的潜能,使教育对象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这是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人的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个人价值,二是人的社会价值。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需要生存和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开发自身的潜能,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个体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任何人都是社会人,不能离开社会和集体而存在,需要为社会、为集体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实际上人才潜能的发挥,既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及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又反过来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发展。所以,只有每个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才能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满足社会需要,实现社会价值。
充分开发人才的潜能,要重视人才潜能的差异性,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系。在确立培养目标时,要把个体的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尊重个人的潜能特点,又要兼顾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要依据人才潜能所处的不同层次,确立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在承认人才潜能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处于不同潜能层次上教育对象的能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从而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从教育规律上讲,“育人为本”实质上就是让每个人的个性与特性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挥。即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个体选择的多样性,承认个体的意识和行为的独特性。
个性的发展与培养,是提高教育对象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有多种表现:从发展水平看,可以表现为超常、正常和低常的区别;从发展方式看,有认知方式的区别,特别是表现为认知方式的独立性和依存性;从发展类型看,表现为智力成分的组合和使用的区别;从发展范围看,可以表现为学习领域和非学习领域、表演领域与非表演领域、学术领域与非学术领域的区别。发展教育对象的个性,从军事教育来说,就是要根据每个学员的特点因材施教。任何学员都有自己的个性,并且是丰富多彩的。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对创造活动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而是人的个性和个性主宰下的创作欲望。人类个性的丰富性正是表现在创造性上,而在人类的创造性实践中,则体现着不同的个性特征。可见,在教育中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发展教育对象的个性,才能增强其创新能力。因为时代和部队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既是适应时代和部队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人才价值、提高其竞争能力的需要。
增强教育对象的创新能力,是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体现。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时代的发展要求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又是全面发展的条件。培养创新能力,就是确立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发挥创造才能。只有当人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后,才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全面提高其基本素质。没有创新能力,人才的全面发展不可能实现。反过来,全面发展是增强创新能力的基础,又能促进其提升与升华。因此,要使人才全面发展得到实现,就必须增强教育对象的创新能力;而增强教育对象的创新能力,又必须充分发展教育对象的个性。也就是说,全面发展总是表现为个性的不断扩展和丰富,个性发展也必然伴随全面发展而不断升华和完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全面发展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满足社会需要的基础,发展个性是适应社会竞争的根本保证。只有充分发挥人才的个性,才能以独特的创造性,增强其社会竞争能力。
发展和培养人才的个性,要给人才自我发展的权利和自由。要在倡导共性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个性教育。一是改变教育统得过死的倾向。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和各具特色的教材,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二是压缩共性教学时间,给人才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时空条件,让其根据个性发展的需要,选择学习和实践的内容,进行“自主性地学”。三是对个性较强的学员,进行一些超前性、前沿性、综合性教育,进行深层次的个性培养与开发,使其成为尖子人才。四是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在机动时间、业余时间开设各种专长辅导班,使每个人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正确引导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受教育者不是缺乏个性,而是缺乏对其个性发展的正确引导。个性并不是人才的全部,对于有个性的人来说,也须注意不能剑走偏锋,更不能把践踏底线作为个性来张扬。因此,我们的教育也要防止个性的急剧膨胀,并适时进行引导,引导个性人才将自己的才能用于正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用于尊重和关心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及生产生活中。否则,这样的个性只会夜郎自大,纸上谈兵,于人于己都无益处。
人才在学习和实践中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自主意识、自我调控能力、自我更新知识能力、自我实践研究能力等方面的能动性。这种自主性,通常又是教育对象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自觉性、自动力和自制力的具体反应。自觉性就是主动向自身提出任务,能够自觉地进行学习迁移,它是人才在成长、学习、生活等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自动力就是把自觉性付诸行动和实践的能力;自制力是自我调整、自我强化、自我磨练的能力。自主性是人才的本质属性,也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更是“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首先,从教育的一般意义上讲,“育人为本”是把教育对象作为教育的主体,主体的自主性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决定着“育人为本”目标的实现和育人的质量。其次,坚持“育人为本”,要求尊重教育对象的自我意识、自我选择和自我追求,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只有充分尊重、关心、理解教育对象的自主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为本”。
教育对象自主性的充分发挥,能促进其自学研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因为只有充分发挥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才能使之在学习和生活中自我选择、自我负责、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设计、自我教育。只有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自主性,才能使其根据自身情况与特点,自主地进行学习和实践,做到知识贫乏时及时补充,知识陈旧时及时更新,新知识出现时及时获取,不断提高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和自身素质水平。随着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个大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都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获取。因此,加强人才学习和实践的自觉性,提高其自我更新知识能力,既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教育对象自学研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既是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条件。教育对象自学研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关键又在于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发挥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应着眼于人才的持续发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首先要树立“以学员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教员要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激发教育对象自主性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教育对象的发展提供条件、创设环境。其次要调整教学目标,把使教育对象获得一定量的知识的教学目标,转到使之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更新知识的目标上来。信息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掌握所有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员要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学会比较和选择,掌握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再次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性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教员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益,激发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还要教会他们利用信息手段获取知识的技能,使他们掌握自我更新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为自我更新知识奠定基础,以促进学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
[1]贺淑曼.个性优化与人才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132.
[2]叶奕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9.
[3]顾伯冲.善于欣赏个性[N].人民日报,2013-04-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