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春富
斯蒂芬·P·罗宾斯指出,组织文化(Organization Culture)是组织成员共有的一套意义共享的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在长期医学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医院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医院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医院环境、医疗设备、品牌形象等;医院精神文化是指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制度准则、行为模式等。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看,医院文化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文化层次。医院文化建设对医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医院文化的引导作用。医院文化决定着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的价值观念、制度准则、行为模式等,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医院文化建设目的是引导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文化背景所产生的导向作用,促使医务工作者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引导医务工作者形成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并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医院的共同价值观,将个人理想信念与医院发展战略相结合,形成整体合力,从而自觉地为医院建设发展而共同奋斗。
——医院文化的约束作用。医院文化对医务工作者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医院文化的约束既有医院内部制度式的硬约束,又有医院外部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习俗、社会舆论、道德观念等软约束。医院内部制度式的硬约束是一种强文化,具有很强的边界效应,严格约束医院医务工作者行为,促进医务工作者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规范,保持优良的职业素质。而医院外部的传统习俗、社会舆论、道德观念等是一种软约束,尽管属于一种弱文化,但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医院医务工作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患者实现价值的重要保障。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按其重要程度,分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们总是先满足最迫切的需要之后,才会转向满足下一个次迫切需要。患者就医就是为了满足自身最迫切的生理或心理需要。在整个就医过程中,患者通过就医实现自身的价值,医生通过对患者生理或心理的精心治疗,实现自己的价值、医院的价值。自古以来,凡是成就卓著的医学家无一不是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人。正如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说,“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我不把毒药给任何人,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晋代杨泉曾说过,“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只有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务人员,才能有效使患者治疗实现价值最大化,并最终实现患者、医生、医院和社会多方共赢。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道:“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人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主体,高尚医德是医院文化建设成效集中展示的窗口。希波克拉底有一句名言:“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语言,第二药物,第三手术刀。”无论医生拥有何种法宝,如果缺失了高尚医德,都必成为空中楼阁。高尚的医德医风是医院实现战略发展的需要,是构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院要始终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态势,亟需创新医院文化,建设一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队伍。
——创建文化型医院。通过充分发挥医院文化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等作用,努力培养一支具有高尚医德的医疗队伍,增强医院竞争力。
——创建流程型医院。以业务流程为中心,以病人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促进网络结构和层级结构的相互协作和优势互补,提升医院文化建设层次。
——创建学习型医院。医院文化建设始终要坚持以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为前提,医务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促进医院管理、技术持续创新。卫生部2009年发布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已提出,建立国家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和管理制度,将医疗技术根据技术成熟度与先进性进行一、二、三级分类管理。广大医院必须摒弃不思进取思想,要努力成为“持续开发创造未来能力的学习型组织”,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写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既体现了儒家最高的人生理想,同时也蕴含着为人、处事、成业的朴素道理,对医院来说,其文化建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会永葆青春、基业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