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浩斌
(供稿: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意见》精神和推进全国循环经济示范省创建,浙江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园区循环化改造相较“十一五”时期推进的生态化改造,范围更广、层次更深,注重推动“末端治理”向“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转变。在重点园区实地调研、面上情况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文件精神,笔者提出园区循环化改造可重点关注的四个方面,并附上每一方面先行经验,以供参考。
——源头治理。是指将治理工作关口前移,在企业入园到企业开始生产这一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从源头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可考虑措施:坚持绿色招商,明确工艺装备、资源消耗、清洁生产等要求,严把项目“准入关”;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企业集聚发展;引导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展清洁生产。
先行经验:绍兴滨海工业园区以“集聚整合、控量提质、节能减排”为基本要求打造绿色印染基地,经过一年多实践,先后有两批96家印染企业签约集聚滨海,并通过整合,减少企业14家,淘汰落后产能30.13%,减少用地面积31.5%。台州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区积极引导企业抓好清洁生产,通过开展示范、试点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向规模化、清洁化、科技化方向发展,着力打造“绿色药都”。嘉兴工业园区设置生态文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严格控制高污染、高风险、高能耗和低效益项目落户,“十一五”以来累计对50多个污染严重项目实行了“一票否决”。
——过程控制。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通过提升物料、能源等的再利用、资源化水平,达到节能减排目的。可考虑措施: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余压余热梯级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搭建循环型产业链,推进企业间原料和产品互供、资源共享,提高副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利用率。
先行经验: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以嘉化为基础原料核心,构建了硅材料、橡塑材料、环氧乙烷等三条循环型产业链。其中,四氯化硅回收利用项目可实现经济效益约8000万元/年,二氧化碳、氮气等废气回收项目,每年可减少6万吨二氧化碳和大量的氮气排放,实现经济效益3500万元。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通过构建氟化工、硅化工、新材料等循环产业链推进资源综合利用,2011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4%,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达60%。绍兴滨海工业园区通过构建PTA生产企业内循环和企业间循环,推进高压尾气、醋酸甲酯、PTA母液中固体废物等再资源化。
——末端治理。是指园区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和集中治理,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可考虑措施:加强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强化园区环境综合管理,完善园区水、土、气、声立体化监测监控体系;加强园区能源系统优化,推广绿色建筑、绿色照明等。
先行经验: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对区内27家重点企业制定了“一厂一策”整改策略,推进印染企业实施中水回用系统和静电处理废气技术,经编(压延、贴合、涂层)及热电等企业废气回收及脱硫整改,实现了厂界及排放口的双达标。萧山临江工业园区累计投入20多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截污纳管100%、热网铺设100%。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推进安装与环保局联网的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以及土壤、地下水监测系统。
——产业结构调整。兼顾园区环境承载力和地方发展需要,在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合理利用腾出来的厂房,发展总部经济等第三产业以及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先行经验: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总部经济区采用非电区域空调系统,通过区域空调和冷热电联供技术,对该区进行全天候制冷与供热,已投入使用的1号能源中心即可实现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万吨,能耗下降率达30%,并实现废气零排放。秀洲工业园区加快建设中节能嘉兴节能环保产业园,依托中国节能投资公司的国际合作平台,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通过资本运作以及产业服务体系,拟建成集研发、孵化和产业化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型专业孵化器和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