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价值构建研究

2013-01-30 05:59苏星鸿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话语马克思主义特色

苏星鸿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当前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这一课题关系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深入推进,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这一课题应该回答的问题是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内在依据、思想任务、基本途径是什么?一切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都要围绕这些问题加强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问题的深度研究,为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做出积极贡献。

一、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内在依据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看,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都具有永恒的影响。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无法准确把握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无法深刻剖析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变化,无法科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虽然人类进入了崭新的21世纪,我们仍然需要密切关注马克思主义,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现实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为内在依据,积极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历史实践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方向,改变了亿万民众的命运。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其实质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其结果是生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括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同属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我们不仅摆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畸形发展状态,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上获得很大发展,现在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前进。一个迅速崛起的中国出现在世界的东方,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中,这一历史实践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基础和来源。因此,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深深地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中,并由其制定基本逻辑架构。

(二)社会现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面临的基本社会现实,这一社会现实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的总体性现实,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时代任务,这一时代任务的总依据是“三个没有变”、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目标是基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东南亚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道路探索过程中生成的中国经验,不仅具有中国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而且对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具有积极启示和借鉴意义。从社会现实看,我们不仅要懂得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而且要提出推动这种结构发展的理论结构,即现在急需把中国道路的丰富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毫无疑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必然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现实中,并由其提供本源动力。

(三)共同理想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简单的承继,也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模仿,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开拓与创造活动。和任何真正的伟大复兴运动一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有一个原创性的理论作为支撑,而不是照抄照搬西方的话语体系。从未来发展看,我们必须从西方话语体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拥有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为此,我们应当站在中国发展的立场上,在思考基础上对西方话语进行分析、批判、超越,通过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树立自己的理论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原创性理论支撑。积极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对我们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的未来发展已经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应当有足够的智慧、勇气和能力努力去完成之。我们正处于一个各种文明复兴的全球化进程中,如果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世界梦的话,那么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就被决定性地置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承担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圣神使命,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应当由这一共同理想确定发展方向。

二、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重大任务

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客观需要,是总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成果的重要工作,也是自觉运用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必要前提。目前,这一课题面临的重大任务如下:

(一)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完善,因此,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认真总结中国道路蕴涵的丰富而生动实践经验。如果说过去我们侧重于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现在应该转变到应用性地创造马克思主义方面来。为此,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累积的创造性经验,就成为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一项紧迫任务。

从当代中国实践发展来说,我们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于人类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和积极借鉴价值。但是,经验毕竟还是经验,具有片段的、分散的、感性化的固有局限性,在指导实践中难免有一定不足,甚至因为肤浅导致失败。经验只有经过理论提升成为系统的、完整的、理性的认识,才能推动社会实践顺利发展,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未来的发展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更多更复杂,任务也更为艰巨而光荣,迫切需要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理论为指导。海德格尔指出:现今的“哲学”只是满足跟在知性科学后面亦步亦趋,而完全误解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双重独特现实”,即经济发展以及这种发展所需要的架构;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懂得这双重的现实。[1]为此,我们要务必使中国道路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即通过实事求是系统总结中国道路蕴涵的中国经验,形成系统化、理性化、建设性的科学理论,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科学发展,从而成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我们必须务必坚决地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使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获得最为实在和最关本质的社会历史向度,具有真正历史的真正实体性内容,始终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前进方向。

总之,总结中国经验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作为一项思想任务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双重需要,是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应有之义,也是一切有责任担当意识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西方话语体系羁绊中解放出来,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持续性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理论化”。同时,要把中国经验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考察,在积极借鉴其它国家发展经验的过程中优化中国经验,在积极回应我们发展面临的各种危机和挑战中发展中国经验,唯有如此,中国道路蕴含的中国经验才能得到真实揭示,中国问题才能得到合理解答。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只有立足我们的民族文化,才有可能被合理地构建出来并获得积极认同。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就成为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亟待深化的又一重大任务。

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史,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结合的历史。在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具有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鲜明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今后,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还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为此,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都要有一个全面、真实、系统的理解,同时要对中国历史国情、现实国情和发展国情要有一个全面、科学、准确的把握,特别是对两者的结合点要有一个正确、合理、确切的把握。除了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并用来解答现实问题外,没有更好的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对于中国文化,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同样要通过阅读经典并不断在当代创新的进程中才能深切理解。中国的历史国情决定制约着现实国情,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又共同制约着发展国情,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乃是认清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的结合点问题上,过去我们更多地是重视外在形式的结合点,今后要更加注重内在实质的结合点,比如,两者在实践精神、价值观念、真理品格、以人为本等方面可能存在着更为广阔的结合空间,值得认真开掘。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问题,不仅是一个话语体系形式的创新问题,更重要的是话语体系实质的创新问题。以邓小平理论为例,它不仅有朴实准确的表述语言,而且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中关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论述,关于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论述,关于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和人民群众利益相统一的论述等等,都是形式和思想相统一的话语权典范。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就是需要我们从形式上无话语体系的思想中,梳理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找出其实质性的关联,然后再经过理性思维上升为思维中的具体,形成由中国式概念、范畴和原理构成的话语体系。[2]目前,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尚处于自发式构建层面,仅仅体现了话语体系普遍性的概念和词语构造,只有进一步揭示出其背后特殊性的内容和实质构造,避免抽象普遍性的大而无当弊端,才能成为真正反映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就此而言,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的思想结晶,其构建需要我们格外努力。

(三)打造创新型马克思主义主体队伍

打造一大批具有渊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和坚定理论信仰的创新型马克思主义主体队伍,这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根本保证。打造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主体队伍,就是要不断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队伍的理论自觉意识和理论创新能力,探索创新型马克思主义主体队伍的培养模式。

理论自觉是创新型马克思主义主体队伍的先决条件。理论自觉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结构逻辑和发展逻辑的准确把握,对其重大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自知之明,以及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国外马克思主义之间展开积极对话和交流中,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自觉意识。具体来说,理论自觉表现为问题意识的自觉、理论体系构建的自觉、理论传播的自觉、理论历史使命的自觉,这是能否成为创新型马克思主义主体队伍的主观条件。所谓问题意识的自觉就是善于及时发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做出科学解答的时代意识,同时也是结合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予以科学阐释的责任意识。理论体系构建的自觉就是自觉构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种自觉意识必须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并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创新成果而产生。理论传播的自觉就是自觉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学学科体系,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水平。历史使命自觉就是必须有高度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前途和命运的历史使命感,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必胜的信念。

创新能力是打造创新型马克思主义主体队伍的客观条件。这里所说的创新能力包括理论创新能力和理论传播创新能力。理论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出问题的能力。创新型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不断的总结和概括实践经验,善于通过科学的思维方法概括出新的时代问题。二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良好的理论素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都是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基本要求。三是提炼问题的能力。提炼问题的能力就是做出结论的能力。一个正确论断的做出必须要占有真实、前沿、系统的客观资料,同时要通过感性到理性、理性到实践的不断反复。其中理论研究者的抽象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它是一个理论创新专家的必备素养和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创新型传播主体的必要素质。理论传播创新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播内容创新能力,即化普遍为特殊、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平淡为新奇的能力。二是传播方法创新能力。决定传播方法创新的主要因素有受众的新特征、新需要、新变化和传播内容的具体性,应当根据这些方面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传播。三是传播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创新型马克思主义主体来说,不仅要掌握现有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而且要有传播技术创新素质和能力,没有这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将会导致传播主动体系和传播阵地的丧失,最终造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丧失。

探索创新型马克思主义主体队伍培养模式,这是打造创新型马克思主义主体队伍的必然之举。首先要解决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二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价值观。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就会使创新型主体队伍培养误入歧途。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在今天是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和其它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冲击,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一般社会群体乃至在党的队伍中处于弱化的境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不解决,培养出来的传播人才只能帮倒忙。所以,在开展任何形式的人才培养、培训和选拔时,都要首先解决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解决起来就顺畅。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问题,在今天也是一个需要大力强调的问题。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不是看他口头上怎样说,关键看他实践中如何做,看他是为自己服务还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自始至终都是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的,而不是站在个人或小团体的立场上。要真心实意为人民大众服务,就必须与人民大众建立深厚感情。没有对人民大众的深厚感情,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不可想象的。以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中心,同时还要解决好其它操作层面的问题。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积极探索以实践为根本途径的创新型马克思主义主体队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一大批信仰坚定、年轻有为、敢于担当的创新型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为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提供可靠的队伍保证。

三、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基本途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艰辛探索取得的思想结晶,要将这一重大理论成果上升到话语体系层面,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还需要做出持久努力,就其基本途径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夯实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包括理论话语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两个层面,其中理论话语体系是我们国家理论成熟的表现,学术话语体系是我们民族学术自信的标志,理论话语体系对学术话语体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学术话语体系又反作用于理论话语体系。因此,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首先要构建理论话语体系,而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从夯实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做起。

近代以来,我们曾长期受制于西方话语体系。西方话语体系包含着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和偏见,其目的就是让非西方国家放弃自身的文化传统,从而实现西方话语体系对整个世界的统治。现在,西方话语体系在意识形态、学术交流和大众话语等层面上全方位地挑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国内一些人无视西方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指向,以此曲解甚至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些人无视西方话语体系的价值指向,以此拷问甚至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些人无视西方话语体系的政治指向,以此评判甚至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凡此种种,都说明夯实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首先要树立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摆脱西方话语体系的束缚。

夯实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才能获得实质性的动力源泉。实事求是就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观念或主观愿望出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规律,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和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理论话语,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理论思维的当代水平,才能真正夯实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同时,还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积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深入解释、分析、总结、提升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观点、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克思主义的范畴体系、概念系统和理论架构,才能使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永葆生机和活力。

(二)科学解答当代中国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

深入分析和科学回答当代中国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这是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解释力的必由之路。中国问题离不开世界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具有全球胸怀,立足时代前沿,从全球问题出发考察中国问题,更加凸显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以及解决在中国问题中生成理论的世界历史意义,这才能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具有更为全面、实际、丰富的价值蕴涵。

当前,世界格局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特殊时期,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结构性的深远影响,全球治理迫使各国政治朝着民主化的方向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的全球交流、交融和冲突对每种价值观都带来新的挑战,人类文明的转型要求各国政府都要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全球生态问题给人类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要求。因此,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要有全球视野,立足时代前沿,适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分析全球格局变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问题,研究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建设问题,研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问题,研究利益协调和改善民生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党的建设问题等等,特别是深入解读中国道路蕴涵的中国经验,不断概括出基于当代中国实践的科学的、开放的、系统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和批判力。为此,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要重视通过国际交流丰富我们话语体系的价值蕴涵,通过国际对话提升我们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同时,要树立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要深入挖掘中国经验的特色和普适性,努力打造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彻底摆脱西方话语体系的束缚。

科学解答当代中国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和人民群众的价值立场。实事求是的方法就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方法。对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来说,这种方法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应用和应用性创造有机结合起来。在创造性应用过程中,就是以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的解读,以利于中国问题的科学解答,而不是就本本解释本本,或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抽象不变的教条和公式套在中国实际问题上。当前,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高度重视应用性创造,即把中国经验置于全球化的特定时空境遇中,从中国道路的历史进程出发,深入总结中国经验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贡献,从中概论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另一方面,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因为只有坚持这种价值取向的话语体系才能为人民群众所认同,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为此,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努力回答和解决与群众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比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问题、贪污腐败问题、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价值观构建问题、生态环境改善问题等等,切实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活和保障水平,消除社会矛盾激化的隐患,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价值取向的必然要求。

(三)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创造有利条件

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换言之,就是要实现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统一问题。实践证明,开展马克思主义各学科以及马、中、西之间的对话,积极吸纳其他学科的优秀资源,不失为一种必要的建设性途径。

任何话语体系都是为解决时代问题而生成的。我们面临的时代问题不是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产物。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只有以满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为基础,才能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拓展其理论内容和理论形态。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各学科共同使命,也需要积极吸纳其他学科的优秀资源为我所用。所以,开展马克思主义内部各学科的对话和交流,尤其是开展马、中、西的深层对话和交流,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话语优势和世界历史意义,并获得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必要思想资源。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坚持与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继承与发展,对西方文化的自觉吸收和借鉴,这是生成富有生机活力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根本保证。值得期待的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修养型实践、西方科技创新型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物质改造型实践相结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群体价值观、西方重个体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观相结合,将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型文化理想、西方文化民主法制型文化理想与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型文化理想相结合,才能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保持我们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具有更多更新的原创性理论。[3]

参考文献:

[1]丁耘编译.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哲学译丛,2001,(3).

[2]李景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原理[N].光明日报,2004-09-14.

[3]郭建宁.打造与中国道路相适应的话语体系[J].学术前沿,2012,(9).

猜你喜欢
话语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