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构建

2013-01-30 03:57全家悦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服务型政党马克思主义

□全家悦 张 博

(1.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北京 100091;2.西安政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要求。“服务型”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我党的根本价值取向。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后面简称为“服务型政党”)的提出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功能的重新定位,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动党的建设、推动全面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构建“服务型”政党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构建服务型政党是适应时代发展,顺应群众多元化需求,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更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要求。

(一)构建服务型政党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代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大变革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社会大变革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从世情来看,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是从国情来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我国进入了转型期,在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由封闭向开放、由传统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在转型过程中,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问题层出不穷。三是从党情来看,“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1]P11。中国共产党的内部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党的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党的队伍不断壮大,新党员大福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些深刻的变化,决定了我党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不断及时调整自己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因此,构建服务型政党既是对原有执政理念的持续和发展,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的自我更新。最近30多年,我国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服务型政党的有力支撑。

(二)构建服务型政党是顺应群众多元化需求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马克思主义政党服务的对象就是人民群众。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所说:“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2]P45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矛盾并没有发生变化。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构建服务型政党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求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需求。马克思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论述人类历史中四种基本活动和关系时,就把需要分为生存需要、生产需要和自由需要三个层次。马克思认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的利益形成都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关系。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分成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依次序上升。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处在温饱阶段的时候,以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为主;人们处在小康阶段,社交需要、尊重需求凸显;人们在富裕阶段更加注重自我实现的需求。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更加注重社会交往、尊重方面的需求。比如人民群众民主意识增强后,政治参与热情高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面对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人们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正顺应和对接了群众的多元需求。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党组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为人们提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资金、信息、技术、思路等服务;积极引导、组织人民群众理性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

“人是一种生成性和超越性的存在,始终处于不断地生成的状态之中,它的最佳状态是有生命力,不屈地走向更高的生存形式,不断地超越现实生活,超越现实的规定性,始终在追求和建构一种可能性世界。”[3]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充分激活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这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更重要的是来自于现代社会本身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层面的不确定性因素。人民群众需求的多元化不仅仅表现在物质层面,更是表现在信仰、意识形态一类的精神层面。因此,为了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服务需求和发展要求等发生的新变化,在工作理念上,党组织必须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在理论上,必须在坚持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地位的同时,扩大党的意识形态的普适性、包容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筑牢社会思想和道德基础,形成共同的价值、规范和目标,引导社会共同体的生成。在实践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客观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展开宣传教育,不仅要从理论上及时应答广大群众在思想领域和实践领域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使群众信服,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而且要从实践上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

(三)构建服务型政党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

构建服务型政党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1]P11我党执政六十多年来,在实践中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影响党的执政成效,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构建服务型政党,必须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四)构建服务型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处于社会转型、矛盾凸显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矛盾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和问题。我们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发展问题,而且是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把党建设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紧紧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解决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而服务型政党的构建着眼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着眼于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务实转变,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要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始构建服务型政党。否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无从谈起。

二、服务型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本质所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不仅仅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还肩负着服务人民的职能。因此,“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功能之一。所谓的服务型政党,是指“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自觉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责任的新型政党”[4]P285。“服务型政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基本内涵之一,服务型政党,既是人民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角色期待,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自身职能的科学定位。”[5]P285因此,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使命,将服务贯穿于执政活动始终的一种政党发展形态。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就是执政为民,服务的直接对象(客体)是人民群众,构建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立足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服务型执政党的定位,是由我们党的性质、本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在长期的工人运动中产生的。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主要国家已占居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导致经济危机频频发生。资产阶级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不断加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随着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激化,斗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法国里昂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尤为突出。这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三大工人运动又都相继失败。在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中,各国出现了一些具有政治性的工人群众组织。三大工人运动的实践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马恩开始着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工作。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揭示了政党的本质,强调政党就是阶级利益的代表,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立的唯一目的就是为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斗争。“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6]P285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来看,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于工人运动之中,从生下来就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就有的。1944年9月4日,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首次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命题。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七大上,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和军队的唯一宗旨。邓小平1956年在党的八大所作的修改党章报告中指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群众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时解放全体劳动人民。人民群众的觉悟性、积极性、创造性愈是发展,工人阶级的事业就愈是发展。因此,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7]P218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就是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工具。后来邓小平把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任务,概括为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个党员的最高准绳”。[7]P257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这一本质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宗旨,为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因此,构建服务型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构建服务型政党的根本价值属性。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7]P218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思想,毛泽东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邓小平提出“领导就是服务”,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作为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基础和前提;把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正落脚点和核心。胡锦涛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把它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毛泽东强调的“为人民服务”更多体现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和道德的自觉层面的要求。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群众需求多元化,邓小平在党内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的执政理念,严厉抨击逐渐严重的官僚作风和腐败。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2004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对“以人为本”作了深刻的阐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十八大报告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2]P47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构建服务型政党,更侧重于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转变。从理论层次上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华,是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基本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逻辑层次上说,以人为本是基本命题,为人民服务是推出命题。为人民服务之所以作为党的宗旨,是因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为本源于现代公民社会民主、法治理念,源于马克思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6]P294,更加注重作为个体的人,是在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产生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精髓,鲜明地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的价值主体,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根本目的,这在价值取向上矫正了传统发展观的片面性,为构建服务型政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构建服务型政党的根本价值属性。构建服务型政党是全面落实观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应切实体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整个过程中。

构建服务型政党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实践平台。在西方,服务更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涵盖所有在买卖过程后不会有物品留下,提供其效用来满足客户的这类无形产业。这也就是英国经济学家(Colin Grant Clark)所提到“斐帝-克拉克法则”中所谓的“第三产业”。在现代社会中,服务的涵义越来越广泛。服务是一种关系性的范畴,是在实践中,一方可以可给另一方带来某种利益或满足感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它表征的是主体需要和客体满足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服务既是一种价值理念,更是一种实践活动。对于我们党而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服务体现在中国共产党起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中。这一核心作用的发挥,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需要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党的服务水平。因此,构建服务型政党,必须贯穿于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各个方面。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处处体现我们党和国家全方位为人民服务,加强各方面、各领域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各方面人群的服务功能、服务效能。首先,是要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断扩大服务覆盖的领域。同时要在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上下工夫。其次,是完善服务方式。完善社会听证、民意调查、社会公示、征求意见、平等交流等方式,拓宽党与人民群众沟通协调的有效渠道;积极探索面向社会,满足社会需求、群众认可的活动形式。

三、对构建“服务型”政党的几点思考

构建“服务型”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所在,是我党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共产党执好政的核心。而服务型政党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转变执政理念,是构建“服务型”政党的前提;加强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是构建“服务型”政党的保障;处理好党群关系和党政关系是构建“服务型”政党的关键。

(一)转变执政理念,是构建“服务型”政党的前提

党的执政理念是党的指导思想在执政实践过程中的贯彻。只有不断地根据实践变化与时俱进地创新党的执政理念,才会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因此,新的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功能的重新定位才变成一种自觉。这要求党树立与其所处的历史方位相符合的执政理念,要求树立民主、法治、服务等执政理念。党的执政理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党。这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功能的重新定位,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党的执政理念的转变是党执政方式转变的基础,也是构建现代“服务型”政党的前提。中国共产党要构建服务型政党,就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转变党的执政理念。

1.转变执政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未来三十年,理念上更加自觉的转变至关重要。理念转变的内容包括:给予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经济主体以应有的地位,扩大党的队伍的代表性和包容性,增加意识形态的灵活性,使“党管干部”科学化,通过发展民主来提高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公民社会的发展和民间组织的出现,强调吸收、借鉴人类文明共同的优秀成果等等。”[8]P124因此,转变执政理念,首先,党要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同时必须消除“权力本位”的思想,确立“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思想,坚持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党执政的具体思路上必须体现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其次,加强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牢固树立践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责任感、使命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树立为基层服务意识、发展是第一要务意识、服务也是生产力意识。第三,党员干部思想要更新,思维方式要更新,摒弃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旧观念、旧方法,敢于面对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对于工作实践中涌现出的新做法要支持,要用活用足政策,不能搞简单否定或一刀切。

2.强化学习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党的执政理念的转变,需要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党的服务能力大小、水平高低,取决于党员干部的素质,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党员学习教育的成效和知识经验的积累。一是要树立与时俱进地学习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要想在发展上领先必须在学习和知识上领先的观念,把学习当作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以学习推动认识上的新飞跃和思想上的大解放。二是确立学习目标。要倡导勤学习的风气,全面提高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努力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长才,使党员干部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精深的业务知识、广博的基础知识、相关的工具知识,努力成为精通本职业务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二)加强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是构建“服务型”政党的保障

先进的理念需要健全的制度作为支撑,否则只会变为空想。加强制度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党的有力保障。现阶段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以权钱交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腐败问题愈演愈烈,这严重侵害了民众的权利,损害了我党的形象。制度方面的缺陷直接导致改革成果不能共享,导致人们对改革产生质疑,甚至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价值信仰的动摇。腐败现象跟构建“服务型”政党的理念是根本对立的。只有坚决反对腐败,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党成为一个服务于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从根源上防止腐败现象的蔓延。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如何通过法律的不断完善,组织制度设计或创新使我们党既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核心作用,又不至于蜕变为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集团,这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党有着重大的作用。

构建服务型政党,必须以制度建设为保证,做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实效,着眼长效,把制度建设作为改进党的作风、反腐倡廉、提供服务质量的基本措施和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制度,努力形成一套“有作为”的激励机制,“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不敢为”的惩罚机制和“不作为”的防范机制。首先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用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其次,要改革和完善工作机制,用制度保证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比如通过改进领导工作制度,完善机关工作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政务公示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等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第三,改革和完善监督机制,用制度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进一步推行公务公开制度,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开党内的岗位职责、服务内容、联系方式、监督电话,畅通服务渠道,积极接受群众监督和建议。通过建立行政权力公开运行投诉制度,公开举报投诉电话,把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与加强党内监督、人大权力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与民主评议活动结合起来,初步形成全方位、经常化、立体式的监督体系,保证行政权力公开透明地运行。进一步推行民主监督机制,一方面,开辟基层单位投诉和协商渠道,基层单位有问题、有困难可以直接向服务质量提升工作小组或组长反映投诉,另一方面,小组设置作风监督员,不定期地对机关部门服务基层单位和与其他机关部门配合协调的情况进行明查暗访,了解和掌握机关干部员工尤其是负责人在工作效率、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对当事人下达整改意见书,限期整改。并且把投诉及整改情况作为当事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第四,人们不能把制度局限于具体的规定、要求以及由这些规定要求堆积而成的条例。“严格说来,规定、要求、条例都只能算作制度的要素。制度不是要素的堆砌,而应是要素之间有机连接而成的网络、系统。”[8]P124因此,今后制度建设的重点,无疑是从制度要素建设转向制度体系建设,即着力于运行体制和机制的健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服务型政党的构建。

(三)处理好党群关系和党政关系是构建“服务型”政党的关键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9]P442党群关系决定着党的生死存亡。政党作为一定阶级的政治组织,它的生存与它的阶级和群众基础休戚相关,人民群众是政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良好的党群关系直接关系着政党的盛衰兴亡。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为了实现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又是在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完成的。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必将一事无成。构建服务型政党从本质上要求处理好党群关系。这要求我们党,首先,要正确认识新时期党的群众基础的变化。在构建服务型政党的过程中,必须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兴阶层,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我国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我们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次,要切实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不是停留在联系上,而是为了更好地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掌握民意,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尤其是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工作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必须对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保持高度警醒。要自觉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第三,要积极发挥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把服务人民渗透于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各行各业,渗透于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把各项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构建服务型政党,一方面要处理好党群关系,另一方就是要处理好党政关系,实现由全能型政党向服务型政党的转变。中国属于非竞争型的政党制度,执政党在政党和政府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政府的组建、官员的任命、政策的制定,都由党起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中共由全能党变成服务型政党,由过去更多地代替人民当家作主,转向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这种转变较之于其他任何政党都要深刻得多。”[8]P123这是因为中共曾完全接受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成为一个事无巨细、包揽一切的全能政党。“理顺党政关系的基本思路,一是要按照公共权力的自身运作规律来设计政府的运作。是改变党控制政府的方式。一方面不再把党的职务和政府的职务(特别是主要领导的职务)人为地、刻意地分开,而是党把自己的精英推荐给公众,经过他们选择,输送到最重要的岗位上去,真正执掌权力;另一方面,党组织(如党委会、常委会等)不再作为权力的直接掌握者,和政府争当行使权力的主体。党组织应当恢复作为政治组织的本来面目,充当人民控制政府、监督政府的工具,充当人民与公共权力联系的桥梁。”[8]P124因此,构建服务型政党一是要深化党的领导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二是加强党员干部的素质教育与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三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尊重和理解基层单位的意见和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始终要围绕中心、顾全大局,把面向基层业务单位搞好参谋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从思想上尊重和理解基层单位的意见和要求,行动上深入一线,工作上依靠基层,把基层单位的意见、呼声、乃至批评作为改进自身工作的第一信号和动力。四是准确地把握政府行政部门工作的定位,在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前台上创造性地履行好职责,把“领导就是服务”真正落实和体现到各项工作中,自觉地把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自觉地把职能的运用当作服务的过程,真正实现由单纯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总之,“领导就是服务”,要理顺党政之间关系,明确党的功能定位,使党和政府在干部队伍和政策方面协同互动,充当人民与公共权力的桥梁。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倪洪章.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2(1).

[4]夏益俊.努力构建服务型的政党[N].光明日报,2006-12-27.

[5]田芝健,杨建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新的执政条件下党建目标的科学定位—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和未来展望[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王长江.由全能党变成服务型政党[J].中国改革,2008(11).

[9]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服务型政党马克思主义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刘国中: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