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书翰
(中共中央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中国化成果。今天,认真学习、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所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社会发展的学说。这个理论博大精深,主要由两个层面的内容构成:一是从唯物史观层面阐述的社会发展理论。二是从社会学层面阐述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层面阐述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一个前提、三大规律、一个思想”加以概括。
一个前提是指研究社会发展理论必须解决的理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研究社会发展理论首先必须解决这么一个理论前提: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且是可以认识的。但是,这个问题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前是非常混乱的。绝大多数思想家和历史学家对此都持否定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社会历史领域认识如此混乱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社会历史发展要远比自然界发展复杂得多。前者有人参与其中,后者是自发力量起作用。主观原因:唯心主义思想家要么只看到参与社会活动中的人的思想动机,而不去探究他们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因。要么夸大人们的主观动机,要么拔高历史发展过程中偶然性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认为,虽然参与社会历史活动的都是那些有意识、有目的的活生生的人,但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些目的都不能如愿以偿。这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既不取决于个人意志,又不取决于某个阶级或集团的意志。因此,需要去探究隐藏在人们(包括阶级、集团)意识和目的背后的动因,从中就可以看到经济的力量和生产力的作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层次动因。从表面上看,社会历史发展似乎受偶然性支配,但实际上“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1]P247总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而且是可以认识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创立的重要前提。
三大规律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三个规律。一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简称自然历史过程论)。这个命题是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明确地揭示出来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2]P12这个命题也就是唯物史观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展开地说,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即横向上看,人类社会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经济形态。从规律的内涵上看,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二是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简称社会全面发展论)。这个规律则是马克思恩格斯纵向考察社会历史发展得出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把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抽象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经济与人对人的依赖关系;第二阶段是商品经济与人对物的依附关系;第三阶段是产品经济和自由人的联合体。第一阶段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第二阶段专指资本主义社会。第三阶段是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前两个阶段人与社会都是片面发展(甚至是畸形发展)的,只有到了第三阶段人与社会才能得到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阐述了人类文明史发展的三个阶段,实际上是与马克思以经济类型和人与人的关系为依据来划分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三个阶段相对应的。第一阶段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第二阶段是资本主义文明时代。第三阶段是未来人类文明时代。恩格斯认为未来人类文明时代,这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这里包含着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规律的思想。
三是社会历史发展结果是无数互相交错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简称社会历史发展合力论)这是恩格斯晚年揭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对唯物史观的补充和重要发展。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1]P697这就是说,参与社会历史活动的个人都是有自觉意志的自主活动。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后结局是合力的结果,它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个规律是我们观察和分析复杂社会历史现象的锐利思想武器。
一个思想即和谐社会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和谐社会思想的主要点有二:一是追求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界的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才能真正实现这个理想。二是共产主义社会是和谐社会达到的最高境界。因为在这里不但实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而且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即实现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
(二)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学层面论述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全面地评价了工业化的历史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业化既是推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又是现代化的首要内容。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超出同时代思想家的一个深刻见解。18世纪下半叶,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到来。在对待工业化出现后带来的结果和工业化发展前景的问题上,当时有两个代表性的流派。一是乐观派。他们把人类社会划分为“野蛮”与“文明”两个阶段。他们认为工业化是“文明”对“野蛮”胜利。工业化代表着西方的文明,而西方文明是人类社会最高的文明。二是悲观派。他们认为工业化带来的后果严重,前景并不美妙。工业化虽然带来了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化等,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森林消失、资源浪费等,工业化社会危机四伏。这两个流派都不能全面评价工业化的历史作用。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业化做了全面的评价。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没有看到工业化产生的负面影响。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是把工业化同社会化生产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又把社会化生产发展同最革命、最先进、纪律性最强和目光最远大的工人阶级的诞生和壮大以及社会历史进步联系在一起。恩格斯指出,“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3]P281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的这句名言,“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景象。”[2]P8被收入美国《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在此书收进的关于现代化的几十种词条中,把马克思的这句名言作为该书阐释现代化含义的第一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也深刻剖析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业化加重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他们预言工业化发展的最终结果必将摆脱资本的形式而造福于人类。
2.高度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革命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尤其是推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的思想,不但与他们同时代的一些先进思想家难以接受,而且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度也被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所忽略。充分认识马克思恩格斯这方面的卓越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马克思有句名言,“手推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4]P144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在推动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诸因素中,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生产力观点、阶级观点和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观点。而在生产力中当然包括科学技术,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思想。
3.要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又一闪光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所述的外部客观世界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并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又是人类到达美好理想社会的必由之路。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中“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5]P926-927马克思恩格斯在那个时代就看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遭到了破坏。他们告诫人们:违背这个规律是要遭到自然界报复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1]P383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列举了非常有说服力的事实来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这是一个客观规律。违背这个客观规律是要受到自然界惩罚的。恩格斯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的居民为得到耕地而砍光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因此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水源而使耕地成为不毛之地。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把祖先保护并传下来的枞树林砍光,他们得到的是山泉的消失和来年洪水倾泻。恩格斯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决不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关系。当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只有到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和实现生产资料由全社会占有之后,人类社会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还有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等问题阐述,限于篇幅在此不作展开。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即“救亡”)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即“发展”)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领导中国人民近百年的奋斗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特别是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一)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个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这些重要论断,其中每一条都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找到源头或依据。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发展这个问题上,既没有丢老祖宗,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讲出了自己的新话。
科学发展观也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毛泽东讲的“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到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从江泽民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胡锦涛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是伟大的“中国梦”。“中国梦”实现之日,也就是我们党的发展使命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之时。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八大全面评价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且写进了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
(二)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
包括民生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在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成果。党的十八大对此作了重要的论述。这个理论深刻阐明了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依据;指明了实现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论述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制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等。
总之,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样化进一步发展,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特征的要求,应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挑战,在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认识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经历了从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到明确目标要求与工作重点,再到全面部署的过程。从而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总之,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重要内容在内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三)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前已述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把它看作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这是要经过长期奋斗才能达到的目标。我们党既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又没有忘记为实现共产主义长远奋斗目标而奋斗。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但是,我们必须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他还引用了党章总纲中的这两段话:“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他还指出,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而且他还阐述了四条衡量标准。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是最高纲领与现阶段奋斗纲领的统一论者,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四)大大深化了对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和社会影响的认识
对科学技术重要作用的认识,我们经历了从一度不重视,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度重视,再到今天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了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前已论述,马克思首先提出了“生产力中包括科学技术”这个论断。而邓小平首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新的论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十二大就提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科学技术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十三大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把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并且要根据现代化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从十五大开始,我们党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七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不断涌现一批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等等。党的十八大指出,近十年来我们国家科技实力又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并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全局的核心位置。
我们党对科学技术社会影响认识的深化,还体现在实事求是地分析科学技术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不仅仅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影响,还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变化的影响。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曾经历了一段闭关锁国的岁月。对于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随着实行对外开放,尤其是资讯传播的信息化,人们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思想也越来越活跃。迫切需要回答这个问题: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宽广眼光观察当今世界,科学地回答了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这个重要的问题。
我们党认为,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处时代的情况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很多新变化。对此,要承认、要正视。应该看到这里有诸多因素起作用。而其中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江泽民指出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作了不少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程度的缓和”。“特别是他们吸收和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6]P79-80这就指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中的重要作用。这个结论是很有说服力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我们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充分估计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长期占优势的客观现实,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
综上所述,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我们要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并且要在不断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