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强 董彦琳
(1.北京联合大学 人文社科部,北京 100101;2.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6)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求全党从根本上要做到正确认识、掌握和运用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切实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好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涉及学科与体系搭建、理论与实践创新、经验与教训总结、体制与机制理顺等多个方面,其中尤其要切实提高党总结经验的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的水平,提高党统筹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建设的学科化水平等等,没有这些具体方面科学化水平的提升,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容易因存在短板而事倍功半,甚至会举步维艰,陷入困境。在此我们着重就提高党统筹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作理论分析。
总体来说,党统筹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指的是党的建设各个主体按照科学化要求在理解、领导和组织党的建设过程中就统筹各项具体建设工作、协调多主体关系、调配各种资源、实现与环境良性互动等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这是目前党的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关系党的建设的成效,也是存在问题相对比较多、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亟需加强研究,切实改进。要提高党统筹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当前迫切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并确立了党的建设“一条主线、五大建设”的总体布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主线中增加了纯洁性建设,同时对五大建设中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次序作了相应调整,这样使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相对稳定下来,由此也就产生了党的建设中的各项基本建设如何科学统筹的问题,如果这些建设不能得到整体推进,或者这些建设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不能大体同步,那么党的建设就会出现因为部分的不平衡而导致的整体失调,同样会制约党的建设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要提高统筹水平,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这样几组关系。
党的建设的主线是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其中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贯穿党的建设的始终,是党的建设追求的基本目标,失去了先进性和纯洁性,党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与此同时,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只有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和全党的执政能力,党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党的先进性才能实现。因此,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执政党来说,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先进性与纯洁性的保持是党的生命,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与之相比,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这五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主线在五个方面的体现和展开,这五大建设必须围绕主线来进行,朝着主线确定的目标来展开,把主线的内涵融会在自身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以主线统领五大建设,时刻以是否强化主线作为衡量建设成效的标尺,这样党的建设的主线和五大建设就会实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党的建设不断提到改进和加强。在两者关系问题上,必须善于把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统筹考虑,整体推进,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借口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五大建设构成了党的建设的基本内涵,虽然笔者认为应该增加政治建设[1]以及对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进行新的概括[2],但是,就五大建设来说,统筹好相互之间的关系仍是党的建设科学化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目前对五大建设之间的关系,大家一般认为,思想建设是前提和先导,组织建设是基础,作风建设是根本,反腐倡廉建设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证,五大建设构成一个宏大的执政党建设的系统工程。但是,在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中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则比一般性的概括要复杂得多。因为制度建设是从组织建设中独立出来的,而反腐倡廉建设也是从作风建设中分离出来的,由从属关系变为并列关系必然造成理论诠释的困难。尤其是在实践中,如何处理好这五大建设之间的关系,如何根据党的自身建设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仍是不少党组织需要解决的突出任务。比如,有的党组织在党的建设中非常重视干部工作,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则缺乏耐心;有的党组织重视有形外在的工作,如组织会议、开展活动等,但对大量无形细致的工作如思想教育、情感交流则听之任之、麻木不仁;还有的在党的建设中热衷于追求看得见的显绩,而对看不见的潜绩则缺乏兴趣等等,使党的建设同样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积重难返,严重影响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声望。这说明,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五大建设之间的关系,仍是一个需要广大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继续努力的任务。
党的建设是随着党情国情世情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正是适应这种要求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党在理论上的与时俱进,特色鲜明,包括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之中;在十七大上提出并确立党的建设“一条主线、五大建设”的总体布局,在党的十八大上在主线中增加纯洁性建设等等,这些都说明党的建设的内涵也是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这就带来了一个正确理解和处理党的建设新增内涵与原有内容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对党的建设科学性的争论和怀疑,进而危及党的建设。
这方面的一个突出例证是纯洁性建设的定位问题。由于党的十八大在主线中增加了纯洁性建设,就带来了如何理解纯洁性建设和其他建设的关系问题。比如,在纯洁性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关系问题上,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曾指出:“党的纯洁性同党的先进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纯洁性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先进性是纯洁性的体现和保证,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3]这就为理解和处理两者关系从而避免过分争论提供了参照。但是,如何定位纯洁性建设与党的其他建设的关系,则仍然需要进行新的理论探讨,并在实践中加以摸索和磨合。当然,对于这一新问题,学者们正在进行研究,比如就有学者提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切实保持党在思想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建设,切实保持党在组织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切实保持党在作风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制度建设,切实保持党在制度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反腐倡廉建设,切实保持党在实际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4]这至少说明,把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党的五大建设结合起来、协调起来,体现了我们正确理解相互关系问题的基本思路。
我们目前形成的“一条主线、五大建设”的总体布局是工作布局还是理论布局,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而许多人并没有关注这一问题。如果是理论布局,这意味着党的建设要依此设计框架,固化内涵,如果是工作布局,那么理论布局是什么,则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反思。一般来说,理论布局是按照理论的内在逻辑进行设计的,其价值追求是科学规范严谨;而工作布局是根据工作中突出问题和任务需要进行设计的,其价值追求是准确及时有效,两者是不同的。目前学者们大都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往往只进行笼统论述。
我们认为,“一条主线、五大建设”的总体布局应该是工作布局而不是理论布局,或者至少是着重就推进党建实际工作而确立的。其依据如下:
第一,“一条主线、五大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形成主要是基于对党的建设面临突出任务的反思而不是逻辑推理。比如,在党的十六大上之所以把制度建设从组织建设中独立出来,确立为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就是因为我们党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倡导下逐步确立了制度建党的道路,从而和过去较多地采用的运动建党思路区别开来,我们迫切需要明确这一路径,并指导今后党的建设开展。同样,反腐倡廉建设之所以在党的十七大上确立为党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因为党内腐败现象已严重侵害党的肌体,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因此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这种因为问题显现和工作思考而提升的情况显然是工作思路而不是理论构建。
第二,从内在逻辑关系上看,党的建设的内在组成部分应当具有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既是内容上的,表现为具有独立完整的内涵,也是关系上的,在相互联系中具有同等层次的独立地位。就五大建设来说,内容上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由于理论上组织建设应当包括制度建设,作风建设也应包括反腐倡廉建设,因此相互关系上的独立性是不充分的。这样的内在关系与特定理论体系的逻辑构成并不一致,因此,更符合以重要性取舍的工作布局要求。
第三,政治建设并没有包括在总体布局中,进一步印证了五大建设的工作布局特色。无论从党的建设的历史还是理论上讲,政治建设都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比如,毛泽东1939年在《〈共产党员人〉发刊词》一文中曾提出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并称之为“伟大的工程”[5]P602。这就提出了政治、思想、组织三大建设的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也明确提出:面向新世纪,党中央领导全党正在继续推进这个新的伟大工程,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且也有学者是认同在党的建设中包括政治建设的。比如,吴美华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一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中即谈到:“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6]P5而政治建设只是近年来在中央文件中较少提及,因为其核心即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已经得到全党高度认同,加之在中央强调的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表述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政治建设不在总体布局中是对总体布局的工作布局特色的印证而不是相反。
上述关系认识是否清晰,工作是否到位,对党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也标志着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高低。
党的建设的主体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其中各级党组织担负党的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职责,无疑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同时,党建工作又是由党的各级组织中的不同工作机构实施的,这些不同的机构能否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能否形成共抓党的建设的合力就非常重要,也是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尺。
党的建设是全党的工作,党内能否实现对党的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做到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思想统一、步调一致非常重要,而这往往有赖于顺畅高效的党内权力体系。根据党章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7]P31在党的最高领导层次,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中央书记处是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在党的最高权力体系中就是按照这样的关系来构建的。但是,多年来,在某些地方和基层权力体系,大都存在着权力关系倒置的情况,即重大决策往往由书记提出,党委常委会决定,全委会通过,最具权力的党员代表大会则敬陪末座,这样的权力体系不利于党内权力的正常运行,也难以保证党不重犯过去的错误,因此,按照党章的规定理顺党内权力体系,实现党内权力关系的科学化,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必须抓紧抓好。
党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必然存在上下级关系,这种上下级关系一方面表现为不同级党委的上下级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上下级党组织工作机构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在上下级关系上,过去是下级权力过分集中于上级党组织,造成下级党组织缺乏活力,党内上下级关系失衡,现在虽然有所改观,但是总体上上级对下级工作的干预仍然明显存在,尤其是在重要干部任免、重大决策、无偿调用下级党组织资源等方面,上级党组织的意见仍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这是不适当的。党章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对同下级组织有关的重要问题作出决定时,在通常情况下,要征求下级组织的意见。要保证下级组织能够正常行使他们的职权。凡属应由下级组织处理的问题,如无特殊情况,上级领导机关不要干预。”[7]P34如果在党内上下级组织之间经常性存在上级组织干预过多的情况,必然使下级组织难以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制约下级组织的运转和权威,也会对下级组织的党员干部及群众产生不良影响。当前理顺这一关系的重点是规范界定上下级组织的权力边界,充分尊重下级组织的权利与意愿,尤其不能过分经常地“调动或者指派下级党组织的负责人”[7]P33。
为了适当分工,促进工作,党内往往要设立相应的决策、领导与工作机构,如纪律检查委员会、政法委员会、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等,也会设立一些党委直属相关机构,如共青团、党校等等,当然,有的部门又会有相应的派出机构。党内同级机构在基本格局不变的情况下根据需要不时会有新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理顺党内同级机构之间的关系正在成为一个难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不同部门之间正在形成一些新的交叉关系,带来了一些矛盾。比如,纪检委、组织部和宣传部都负有党员干部教育的职责,三者如何协调,在工作中已经产生了一些明显问题;再比如,干部培训的职责主要是党校承担的,但随着地方尤其是省级组织部门普遍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干部培训机构,干部培训工作的协调正在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这说明,理顺党内同级工作机构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必要和紧迫,必须在不同党内工作机构之间构建起规范、科学、平等的相互关系,避免某些权力的过度膨胀,以免给党的事业造成伤害。
党内不具有隶属关系的不同机构之间应该是同志式的平等合作关系,虽然党章对于这种关系并没有作出具体的表述,但是我们从党的性质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难推导出这样的结论,而且在党的历史中,我们也形成了这样的传统。但是,随着干部异地交流的扩大,干部原有的隶属关系、同事同学关系、亲属关系等等正在对原有的党内非隶属机构之间的正常关系造成侵蚀。比如,有的地方党组织之间由于某种原因走得过近,其领导人有的甚至相互吹捧和利用;也有的地方党组织之间因为历史积怨而相互拆台、相互排斥;有的地方党组织因占据有利资源而在党内拥有较强的话语权,也有的地方党组织因缺乏资源而甘居人后。凡此种种,都说明党内不具有隶属关系的不同机构之间的关系也需要给予高度关注,纳入规范视野,以在党内真正营造出民主团结和谐的氛围。
总体上看,对于理顺党内各组织各层次机构的关系问题,虽然党章有相关规定,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相对比较敏感,学者们往往停留在关注理顺党内最高权力体系的研究方面,对于由大量具体现象而凸显出的其他关系还缺乏关注,这些问题正在成为制约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方面,同样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
资源是执政的基础,也是执政的优势。党的执政资源主要是指我们党在建立以来尤其是全国执政以来所创造形成的各种积极因素、能量及来源。党的执政资源主要包括历史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意识形态资源等等。能否统筹利用好这些资源、能否使党的执政资源不断增加、日益雄厚是决定一个政党成熟与否的关键所在。我们党建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统筹利用好这些资源已日益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成为保证党的建设可持续推进的关键。
无论是在党的自身建设还是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党都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源与现实资源,其中历史资源是指党建立及执政以来的历史进程中所起作用的成效积累。执政党所拥有的历史资源越丰厚,政治动员力则越强大,它一般包括党的优良传统、成功经验、历史结论、良好形象以及众多伟大的历史人物、文献、事件等等,而现实资源则包括党创立的科学理论、制度和道路、领导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光辉业绩、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地位的认同、良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强大的国防和科技实力等等。两种资源都非常宝贵,对党的建设意义重大,应当统筹好两个资源,使两者相互促进。但是由于统筹不当而出现问题的情况也在增多,比如,当前每当关键时间总会反复出现否定和曲解党的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种试图割裂历史的思潮对党的建设是非常有害的,需要我们及时批判。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党的历史资源的挖掘,强调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连续性、一致性,以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基本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资源充分发挥资政育人作用,党中央先后出台两个历史问题决议,屡次号召全党学习党史,其意义就在这里。只有这样,现实资源也才能真正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服务,而避免重蹈国际上一些政党经济发展反而下台的覆辙。
党的建设的政治资源是党的最可宝贵的资源。政治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党在国家权力机构中拥有的权力资源;二是党自身具有的组织资源;三是社会公众对党的公信资源,即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总起来说,政治资源包括党的斗争经历、取得的经验、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巩固的执政地位、强有力的组织力量、庞大的党员干部队伍、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等等。与之相比,党的建设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阔。经济资源一般指党能支配的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经济能量。文化社会资源也是指意识形态意义上的资源,主要是指党在精神文化上的能量及其来源。这几种资源是相辅相成的,把这些资源统筹好,可以形成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强大合力。但是,近年来,在几种资源的挖掘培育上并不平衡,政治权力和组织资源得到日益强化,但民心资源的流失则比较明显,尤其是腐败案件的曝光、群体事件的增多、部分民生问题的解决不力都对党的形象造成了损害。这就需要我们树立系统观念、统筹意识,把几种资源的开发培育统筹考虑,既发扬优势,又要补齐短板。
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任务。其中特别指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同时要求要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加强党员动态管理,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实行城乡基层党组织一方为主、接续培养、两地考察、相互衔接的优秀农民工入党办法。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普遍推行机关、企业、社区党组织同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等做法,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相促进。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建立稳定规范的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2010年底基本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任务。加强条条为主管理和条块共管单位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支持。
我们党有8300多万党员、370多万个基层组织,基本都覆盖在城乡基层党组织之中。要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把广大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好,把城乡基层党的建设资源统筹好。我们党是通过农村革命进而夺取城市取得全国胜利的,因此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农村问题,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夺取全国政权后,城市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虽然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但是城市基础条件和生活条件优越于农村的情况并没有改变,由此也造成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物质条件的差异,如果任由两者差距扩大而不进行资源的整合,势必影响农村基层党的建设的效果,进而对党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中央强调统筹城乡基层党建资源,以党的建设带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同样值得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解决。
当前国际形势变化莫测,国际国内形势的联系空前紧密,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各种信息实现了无国界迅捷流动,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越来越不可能置身世外,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以国内事业发展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用良好国际形象凝聚国内力量,促进各项事业发展。我们党在统筹国内和国际资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就,实现了国内形势和国际影响的良性互动,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贸易总量居世界第一,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正在被世界所认识、接受和效仿。这种国际影响力、国际地位、国际声望都是党的建设要挖掘的重要国际资源,它们会极大地增强国内人民和海外侨胞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凝聚力量,团结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当然要把这些资源进一步利用好要有赖于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政治的持续稳定,有赖于有意识地不断扩大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影响力,有赖于使世界人民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因此我们党在未来建设中要格外注重把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整合好、利用好,实现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理想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梦想积蓄强大的正能量。
长期以来,党的建设形成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着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证。这一精神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得到充分表述,是我们加强党的建设需要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
党是无产阶级实现自己阶级利益的工具,无产阶级政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先进性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代表好、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这完全依赖于国家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作为一个基本的经验、基本的结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理论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实现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统筹党的建设和中心工作的高度自觉,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是强国之路,兴党之要。
虽然全党对于在党的建设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着清醒一致的认识,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一原则在党的建设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都得到了完全贯彻,也不意味着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能够对此理解准确、认识到位,实际上,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许多认识不到位、体制不到位、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严重制约了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比如,有的地方在党的建设中程度不同地存在把两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现象,把党的建设片面理解为党在自身组织范围内开展活动,把中心工作简单化地理解成政府的任务,造成党政关系的矛盾和脱节;还有的地方存在以中心工作取代党的建设的偏向,认为中心工作搞好的,党的建设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忽视在党的建设中开展细致的教育宣传组织工作;当然也存在以党的建设取代中心工作的情况,把党的建设中创造的经验、开展的创新片面提升、过度宣传,以此作为政绩,来掩饰中心工作中的不足甚至问题。这些情况在不少地方的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需要我们有清醒的认识,切实改变党的建设和中心工作两张皮的现象,把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之中。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统筹兼顾时特别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这些要求在运用于统筹党的建设、提高科学化水平的工作中也是完全适用和富有指导意义的。
[1]韩强.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9).
[2]韩强.党的建设应建立完善三级布局体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6).
[3]习近平.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J].求是,2012(6).
[4]高永中.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N].重庆日报,2012-05-18.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吴美华主编.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中国共产党章程[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