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小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务部,江西 井冈山 343600)
袁、王被错杀事件是井冈山斗争史研究中的一个小热点。学界对袁、王被错杀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归纳,大到党的政策,小到主张者、实施者,主要涉及湘赣边界特委领导和红五军军委领导。但是,从一系列的党史资料看来,袁、王被错杀还忽视了一个人物的影响,那就是中央巡视员潘心元。
井冈山斗争时期,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1930年2月,袁文才、王佐在永新县城被湘赣边界特委错杀。袁文才、王佐出身绿林首领,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他们的队伍被改编为工农革命军,客观地说,袁文才、王佐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袁文才、王佐被错杀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引起了震动,也对井冈山及其周边地区的革命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袁、王为何会被错杀?归纳有关研究成果,可以把袁、王被错杀的原因归结为:(一)湘赣边界土客籍矛盾的激化。土客籍矛盾历史积怨非常深。
陷入土客籍矛盾漩涡的湘赣边界特委与袁、王等人,为各自代表的利益所驱使,在一些问题上愈陷愈深,使矛盾愈演愈烈。(二)中共六大决议案对“土匪武装”的政策。袁、王被错杀前已加入中国共产党,且部队已改编为党的武装。因此,毛泽东在柏路会议上传达中共六大《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时,作出了“不杀袁、王”的决定。[1]P358但是,决议案中关于所谓“土匪武装”的错误政策:与土匪或类似的团体联盟仅在武装起义前可以适用。武装起义之后宜解除其武装,并严厉地镇压他们,他们的首领应当作反革命的首领看待,应完全歼除。[2]P399-400这个决议客观上为湘赣边界特委的一部分同志坚持诛杀袁、王提供了政策依据。(三)湘赣边界特委的错误认识。杨开明、邓乾元、朱昌偕等先后担任湘赣边界特委书记,他们都把袁、王视为湘赣边界的主要危险、潜在的敌人,认为党与他们的利益冲突终究是要爆发的。(四)袁、王自身的缺点错误。袁、王以前带领的是绿林武装,行事、作风相对散漫。袁曾私自从赣南逃回井冈山;虽然入党,却卷入宗族利益争执之中;缺乏组织纪律观念,擅自处理罗克绍事件。(五)红五军领导的偏听偏信。湘赣边界特委错误的导向,致使红五军直接参加了解决袁、王的行动。
上述分析,无论是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基本上把袁、王被错杀的原因涵盖了。但仍遗漏了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潘心元,潘心元对袁、王被错杀的事件有一定的影响。
潘心元,字国卿,化名彭清泉,别名潘心源、潘星源。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位重要人物,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的创始人之一。1903年出生于湖南浏阳丰裕乡伍家渡一户大家庭,1923年6月在夏明翰、田波阳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12月在浙江省被捕,不久即被敌人残酷杀害,年仅27岁。在他短暂的革命生涯中,参加过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以中央巡视员的身份出巡江西苏区,并任红军四、五、六军总前委常委、红十三军政委等重要职务。[3]P61-85
1929年上半年,潘心元受党中央的委派,化名彭清泉,以中央巡视员的身份前往湘赣边界巡视。1929年9、10月间,他从上海乘船经九江进入江西,约于11月份到达江西苏区[4]。中央之所以派出潘心元前往湘赣边界巡视,是因为中央多次得到湘赣边界的情况汇报,得知“边界党当时在政治上、组织上都有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5]P61
1929年2月,时任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的杨开明(杨开慧堂弟、又名杨克敏)向中央递交了《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报告详细汇报了湘赣边界的情形,并就边界存在的问题,如:生活与经济的极度艰难问题、伤病员问题、分团主义、特委组织不健全问题、土匪问题等作了详尽的汇报。同时向中央建议“派一理论与实际都好的得力同志去边界充当特委书记,或参加特委工作”。[6]P279杨开明离任后,邓乾元继任。1929年8月,邓乾元以湘赣边界特委书记名义又向中央递交了《关于湘赣边界五月至八月工作对中央的报告》,再次向中央提出了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土匪问题、五军指挥问题、工作方式问题、边界党的主管问题、增加工作人员问题。[6]P346-347
另外,朱昌偕在担任湘赣边界临时特委书记期间(1929年3月),也以特委名义给江西省委和湖南省委写了封《中共湘赣边界临时特委信》汇报工作,信的末尾再次谈到“边界党的经济非常困难”、“土匪现状”等问题。[6]P288除此之外,湖南省委也先后派出杜修经、袁德生前往湘赣边界巡视,巡视结束后他们都向省委报告了边界的工作情形,而湖南省委又将他们汇报的情况报告了中央。潘心元便是带着中央对这些问题的具体意见,到苏区巡视指导工作的。
杨开明、邓乾元向中央的报告都提到了湘赣边界的土匪问题,反复提到袁、王这两个人。杨开明在报告中是这样说的:“边界的土匪有两部,一为袁文才部,一为王佐部。历来盘踞井冈山……袁王二人非常狡猾,且有能力,对党的认识很薄弱……我们在边界的工作,受他们的影响很大,许多政策要迁就他们……。但我们与他们利益的冲突,终久是要爆发的。.......所以夺取土匪的群众,加速急谋能解决土匪首领,应是边界刻不容缓的工作,须特别注意才行。”[6]P278-279朱昌偕在给江西省委和湖南省委信中是这样说的:“土匪现状:五井破后,王佐部队仍埋伏于五井山上,分散力量减少目标,后来敌人屡次搜山,王佐曾与敌人斗争,结果无大损失,惟其旧部历史甚久的绿林兄弟反水者甚多……王对特委尚表现信服,对革命亦有决心,我们对他的关系仍与前一样。”[6]P288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湘赣边界特委仍认为他是“土匪”。邓乾元也强调了上述观点和态度,他在报告中首先说到:“边界政权的危机——足以危害边界的第一个势力就是土匪。本来边界的政权并不是真正的共产党所领导的政权,而是与土匪合作的联合政权。”[6]P338尔后他又在“急待决定的几个问题”中,把土匪问题作为第一个问题提出来:“土匪问题——对此问题,边界原有三策:第一调开,此为上策,二是敷衍以图安,此为中策,三照六次全会的指示解决之,此为下策……依现时之情形,而中策不能再行,上策能行固好,不能行则请问是否执行下策或另想办法。”[6]P346-347从报告的前后逻辑来看,他主张执行下策。
上面有中央六大的决议,下面有边界特委的连番错误报告,由此可以推断潘心元前往江西苏区巡视,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解决湘赣边界的所谓土匪问题,即袁、王问题。《赣西南特委向省委报告——一九二九年八月以后的赣西南》中也明确提到“彭清泉”是“中央派来解决袁王问题的”。[5]P59
潘心元到达江西苏区后,首先主持召开了遂川联席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30年1月18日至21日,参加会议的有湘赣边界特委、赣西特委、红五军军委的代表,共9人。因会议在江西遂川县于田镇召开,故又称于田联席会议。会议除提出了攻打吉安的战略目标、决定将赣西特委和湘赣边界特委合并、将江西红军独立二、三、四、五团编成第六军外,也对诛杀袁文才、王佐的相关事项进行了决策。《红五军军委滕代远报告》(1930年4月27日)、《赣西南特委向省委报告》(1930年3月)、《中共赣西南特委刘作抚同志给中央的综合性报告》(1930年7月22日)、《关于红五军经过和赣西湘东赣北鄂南等地工农革命的情形》(1930年7月13日)等史料对此都有记载。其中《中共赣西南特委刘作抚同志给中央的综合性报告》更是清楚地记述道:“这一问题是中央巡视员彭清泉同志负责办理的”,“这问题完全由彭同志指定九位同志开会,CY完全没有通知,设法把袁、王骗到城里来。”[7]P498从这些记述中,可以看出在潘心元的领导或指示下,遂川联席会议不仅作出了杀害袁、王的决定,而且对杀害袁、王的方案进行了讨论。
于田联席会议之后,潘心元及湘赣边界特委即着手实施对袁、王进行诛杀。1930年2月22日,他们将袁、王部队诱骗至永新县城。23日,特委召开会议,袁、王按时参加。会议由潘心元主持,在会上潘心元却以整顿思想为由,不点名地批评了袁、王“受编不受调”、“反对分田”、“勾结土豪,破坏苏维埃政府,扰害永新赤色政权”。会上,袁、王据理力争,与潘心元发生了激烈冲突,会议最终不欢而散。当晚(应该是在会议之后,因为朱昌偕作为特委书记按理必须参加会议),边界特委派朱昌偕、王怀连夜前往红五军驻地,请求彭德怀派兵,立即解决袁、王。在红五军的帮助下,边界特委于2月24日拂晓最终把袁、王杀害了。[1]P401
由上可见,潘心元不但组织而且直接决定了湘赣边界特委对袁、王的诛杀活动。
以前大多数研究认为,红五军之所以会从安福派兵到永新诛杀袁、王,是因为边界特委的错误导向,彭德怀犯了“轻听轻信”的错误。其根据是彭德怀、滕代远、张平凯等人的相关回忆。但苏杭、姚金果,胡龙生等人的研究认为,彭德怀对袁王性质的认定早有自己的想法。正因为彭德怀对袁、王已产生“刻板效应”或者说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效应,所以当湘赣边界特委向红五军要求派兵解决袁、王时,红五军给予了极大的配合和支持。
当然,彭德怀对袁、王的“刻板效应”主要是来自工作上的接触,如红四军主力下山后,王佐与红五军担负了共同守山的任务。但是否也有来自潘心元的影响呢?因为遂川于田联席会结束后,在特委同志的陪同下,潘心元来到了红五军军部。期间,潘心元多次与彭德怀就有关工作进行探讨。《彭德怀自述》一书是这样记载的:“约二、三月之间,中央巡视员潘心元来到五军军部,住约一星期。”此外,彭德怀在自述中还专门写了《与中央巡视员潘心元的谈话》一章,开头就说到“与中央巡视员有多次交谈”,他们除了谈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根据地的建设、坚守井冈山的得失等内容外[8]P137-140,边界的土匪问题作为潘心元巡视江西苏区的重要任务,也应在讨论的范围之内。但目前还缺乏相关史料证明此事,此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以前关于潘心元的研究,大都回避了他在袁、王被错杀中的责任,有的研究文章将潘心元与袁、王被错杀事件完全撇开。如《中共党史人物·潘心元》认为他的责任只是“原原本本地传达了”中共六大的决议,“在他离开井冈山不到一周”,湘赣边界就把袁、王杀害了,为此,他“心情沉痛,深感愧疚”。[3]P82但现有史料充分说明,袁、王被错杀时,潘心元不但在永新,而且直接参与了这一活动的决策。当然,潘心元的错误主要来自他机械地执行上级的指示,对袁、王情况未作深入实际的调查和了解,也是犯了偏听偏信的错误。新近发现的史料《宁冈县16个共产党员就袁王事件致彭德怀转特委、军委信》也证明了这一点,信中记述:袁、王被害后,其旧部的16名党员被拘禁在永新,他们联名向彭德怀等人申诉,认为袁、王被错杀是边界特委所设圈套,是彭德怀和“中央巡视员”误听一些人的谗言,才“有出此不正确之执行”。[1]P401需要强调的是,潘心元的错误有主观因素,如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难以从错综复杂的矛盾中看清事物的本质,作出正确的决策。但更主要的是客观上,受了当时党的“左”倾错误影响,因而简单地把袁、王定位为“土匪首领”,机械地执行了中央的决策,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1]余伯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2]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人物传·潘心元:第19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4]姚文奇,曹检生.关于中央巡视员潘心源在江西苏区活动若干史实[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3年第3期.
[5]江西省档案馆编.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6]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7]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第2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8]彭德怀.彭德怀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