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江苏 南京 210008)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善于学习的民族,必定是充满希望的民族;善于学习的城市,必将是拥有未来的城市。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南京应对知识经济挑战、适应经济全球化、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选择,是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提高市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好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南京所有党员干部都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增强才干,推动富民强市进入新的境界。2002年初,市委、市政府正式做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并陆续制订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举措,逐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在健全机制、明确方向、建设载体、浓厚氛围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健全工作机制,学习型城市建设基础扎实。成立全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指导委员会,按照“共同目标、示范带动、全民参与、鼓励创新”的原则,引导推动学习型机关、企业、社区、家庭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健康发展。各区县、系统、部门统一思想,上下联动,成立工作机构,划拨专项经费,培训业务骨干,通过召开工作推进会、组织现场观摩活动等举措,有序推进工作。全市组织、人事、劳动、教育等部门制订实施了相关政策,在干部选拔任用、人才培养使用等方面激励人们投身学习,强化了工作导向,形成协同运作的工作机制。
(二)坚持理论引领,学习型城市建设思路清晰。通过课题招标等形式,整合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相关课题研究,形成了专著《学习型组织建设与评估》、论文《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等成果,为解决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其中,《学习型组织建设与评估》通过一年多的调研,研究了一些先进城市的内在动力、发展原因和实际成效,在国内首次明确提出了学习型城市以及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评估指标,成为深化和指导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重要参考性专著。
(三)创新学习载体,学习型城市建设活力初现。开设“市民学堂”,建设市、区县(系统)和街道(社区)三级讲坛网络,为市民提供自助学习平台。整合社区学习资源,开设“社区培训中心”。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开展以干部能创新、市民争创业、学生会创造为主题的“三创”实践活动。开展“百万市民学外语”、“知识改变命运”征文、评选优秀个人学习计划等活动。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推出“到高校听讲座”活动,将图书馆双休日讲座等也纳入其中,为领导干部提供贴近需求的“菜单式”选学模式。
(四)加强典型示范,学习型城市建设氛围浓厚。在媒体开设专栏、专题,选树一批学习型组织建设先进典型,在全市推广工作经验。每年举办学习节,展示市民学习成果,搭建市民学习交流平台。以“用智慧点燃创意”等为主题,组织开展“家庭网页制作大赛”和“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类学习创造比赛、创新成果展示活动。举行“学习之星”评选表彰和市级机关“干部创新奖”、“创意产业青年新锐人物”评选等活动,营造各级领导带头学习,广大市民自主学习的浓厚氛围。
学习型城市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提升的过程,需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人们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不断丰富内涵、拓展载体、创新形式。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南京实践来看,目前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互联网提供的新型学习空间与新型组织方式没有加以充分运用。网络逐渐渗透到人们学习、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载体和组织方式。但是从当前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载体看,更多使用了传统的讲坛、活动等形式,学习方式和手段依然局限于狭隘的物理空间内,无法满足市民灵活化、多元化的学习需要,网络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是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丰富人们的学习内容。信息时代, 新知识、新技术、新事物大量涌现, 知识总量呈爆炸性增长。城市的学习资源相对有限,现实空间有限的资源和投入,难以满足市民对大千世界和各种知识的学习要求。而网络构建了一个十分庞大的知识体系,实现了知识和信息的人类共享,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世界上最大的开放式学校和最丰富的共享学习资源。二是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搭建共享的交流空间。在传统的学习活动中, 例如“市民学堂”,由于没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让讲授者和听众进行充分的交流, 使交互学习与教学相长这一古老的主题始终停留在很低的实践水平上。而网络空间是一个庞大的交互式开放性系统, 为授受者之间、学习者之间提供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可能的交互式学习方式、途径及其丰富的资源。三是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拓展传统的组织方式。传统的讲坛、活动等形式,具有强烈的时间和空间规定性,参加人数、学习内容、开展形式等都受到极大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覆盖和影响。而网络没有对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限制。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形式, 为学习活动的组织提供了更多可能。
(二)社会公益型学习服务形式较为单一、机构分散、投入不足,学习服务条件有待提升。学习型城市建设,必须统筹教育、文化、科技等资源,建立多层次、开放性、立体化、城乡覆盖、全民共享的学习服务体系。但是当前南京的学习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主导性力量还比较单薄,社会资源和服务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一是公共投入相对不足。党委政府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投入引导机制,建立可以自我循环、适度回报、良性运作的社会化合作模式,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长久持续的经费来源;在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分配上偏重于正规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从学习机会上看,尤其是高等教育,是选择性地面向社会成员,并且设有严格的资格限制,简言之,依然是教育选择人,而非人选择教育。二是组织机构力量分散。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关键要落实到人,特别是要落实到不同机构、单位的管理层。而目前的各类社会主体,包括各类党政机关、经济组织、学术机构、教育单位、行业协会、民间社团、业余沙龙等,呈现出封闭性和单向性特征,还没有把创建学习型城市作为自身的当然义务而积极主动承担,还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优势,形成整合共建、联动合作、协调推进的机制和氛围。三是社会服务形式单一。在市民学习需求、学习选择多样化的背景下,各类社会主体没有针对市民学习需求开展调研,围绕市民的工作、学习、成长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活动,为市民提供的学习服务设施、载体、形式不够丰富,着眼于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教育网络和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构建。学习资源存在开放度不高、无法高效聚集和优化整合的问题,还远不能满足学习者多样性、灵活性、公共性的学习需求。
(三)学习与创新、学习与创业的联系和转化力不强,学习型组织与个体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待提高。市民的学习活动不能和工作生活具体要求相结合,没有明确的现实目标,对个人成长进步的实际作用不明显,以致于对参与学习活动缺乏参与热情,工作后劲不足。一是现实驱动不足。各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没有实现相互融通、相互渗透和相互参与,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没有完全建立,市民因为自身现实需求而自觉参与学习、深化学习的活力没有充分激发,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没有成为广大市民努力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二是创新能力薄弱。市民的学习活动与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创新能力联系不紧密,存在知识不合理、适应性不强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导致南京虽然拥有丰富的科技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但是这种源于科教资源集聚优势的创新潜能,没有转化为市民创新的巨大活力,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推动力。三是创业转化缺乏。市民学习活力不足,学不致用,突出表现在科技创业转化力不强。虽然目前应用技术类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已经达到1/3,科技人才本地创业的比重也在快速上升,但这方面潜力空间仍然很大。南京科技事业乃至整体经济发展中,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不够充分、科技人才创业不够踊跃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南京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网络等新媒体运用为抓手,以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广大市民的良好素质为支撑,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逐步建成学习资源丰厚、氛围浓厚、条件优越,通过学习带动创造一流工作业绩,充满创新精神和发展活力的知识化、国际化大都市。
(一)基于网络运用,创新学习活动载体。借助网络多媒体并存、信息传播快捷、互动沟通及时、存储检索方便甚至廉价免费等特点,丰富拓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活动手段和平台。一是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建立“学习型城市建设网站”及“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和各种远程教育资源的功能,构建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多网合一的数字化学习系统平台及服务体系,探索创新运行机制与共享机制,为市民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二是发挥网络组织作用。建立学习型城市建设网络工作机制,包括意见征集机制、组织动员机制、效果反馈机制,通过网络渠道了解市民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建议意见,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展学习活动,引导激发市民参与热情,并及时对活动开展情况做出评估,调整活动计划,以更好地实现服务功能。三是利用网络扩大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的互动交流优势,利用论坛、博客、微博等多种渠道,让市民围绕学习型城市建设和各种学习活动开展交流,介绍推广个人和团队学习的好做法好经验;招募壮大志愿组织和志愿者队伍,让更多市民关注支持参与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凝聚传播“我学习我快乐”的正能量。
(二)基于人的发展,完善学习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政府主导、依托学校、社会参与的学习服务体系,实现市民工作学习化、学习生活化,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制订实施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和规划,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总负责的推进机制、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的示范机制、上下互动社会参与的组织机制、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动力机制、社会共同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明确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权利、义务及相关责任,激发全社会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热情和活力。二是加强组织建设。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干部队伍“4+1”建设模式,形成具有灵活调适能力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机制,培育有创新创优意识和丰富个性内涵的学习群体。广泛征集学习志愿者和学习辅导员,在社区组建由各类人才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服务。三是完善服务网络。以高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为龙头,以社区学院或区级成人教育中心为依托,广泛推进学习型城市教育活动阵地网络建设,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终身学习信息咨询和服务体系,在全市逐步推广市、区(系统)、街道(社区或村镇)三级学习培训网络,使各类学习场所遍及城镇、乡村居民集聚点,扩大市民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四是探索服务模式。成立“学分银行”,建立市民个人学习成果认证制度,为市民构建自主选择、自愿参与、终身有效的学习管理模式。研究推进“教育支票”或“学习资源券”等资源分配模式,推进市民“自由”学习与“公平”学习。积极培育学习教育中介组织,鼓励和规范民间教育的发展,探索服务市民学习需求的社会化途径。
(三)基于创业创新,促进学习成果转化。培育全方位的城市创新文化,盘活各种资源,搞活各种机制,激活各种人才,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创业创新生产力。一是制定扶持政策。加强学习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等方面政策研究,实施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和扶持机制。对于突破较大、有所争议、实施困难的政策,通过建立试点社区等方式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以点上的政策突破带动面上的体制机制创新。二是搭建转化平台。建立“学习创新服务中心”,作为市民学习成果的重要转化平台。探索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创新、孵化、交易、转化等功能,为市民搭建与市场、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沟通合作的桥梁,加快市民学习成果的现实应用和市场开发,以此激励更多市民自觉参与学习的热情。三是建立评估体系。制定学习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纳入目标考核。完善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尤其是建设成效的评估标准,建立考核评估和表彰奖励机制,总结推广学习成果转化的先进经验和运作模式,帮助全市各类学习型组织和个人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提升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