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思想*

2013-01-30 00:41:40李合敏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李合敏

(中共南阳市委党校 河南 南阳 473000)

一、“首先是解放思想”

邓小平反复强调:“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1]“首先是解放思想”,这一重要观点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是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对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准确把握。

( 一)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服务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只有依据新的实践,突破原有的认识,获得新的认识,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赞成对他们的理论进行“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的模仿,郑重地提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列宁则以领导俄国革命实践的切身体会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3]并强调,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真理,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而应当在各方面把它推向前进。经典作家们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反对和清除教条主义的锐利武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找到并维护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从而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 二) 解放思想是对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政治局势及其走向的科学把握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且发展很不平衡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艰难的时代课题。为了探寻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并取得了许多富有价值的积极成果。但由于“左”倾错误的泛滥,他不仅没有完成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任务,反而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特别是林彪、“四人帮”散布什么毛泽东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发展的顶峰”,结果使教条主义和现代迷信严重禁锢了人们的头脑,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机,窒息了党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理论和实践上都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粉碎“四人帮”以后,全党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拨乱反正,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的本来面目,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然而,当时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在继续坚持“左”的错误的同时,公开提出了“两个凡是”,为纠正“左”的错误、开创新的局面设置了重重障碍。为了打破教条主义和“两个凡是”的束缚,邓小平以非凡的胆略和气魄,顶着重重压力和风险,不仅首先一针见血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4]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5]而且旗帜鲜明地支持和领导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全国性大讨论。1978 年6 月,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是唯物主义。”[6]并大声疾呼,必须“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7]以后,他又反复指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不可避免,争得好,根源就是“两个凡是”。“我们要根据现在的国际国内条件,敢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千万不要搞‘禁区’。‘禁区’的害处是使人们思想僵化,不敢根据自己的条件考虑问题。”[8]12 月13 日,他又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这篇讲话,是在我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他在讲话中深刻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因此,“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9]这篇讲话,把思想解放的进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 三) 解放思想是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进而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左”的思想、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盛行等原因,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抛在一边。而没有正确的思想路线,就不可能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邓小平深刻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和‘两个凡是’的争论,已经比较明确地解决了我们的思想路线问题,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这是很重要的。”[10]因为,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执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不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套方针、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也就不可能搞好现代化建设,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1]正是由于我们党重新恢复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才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中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 四) 解放思想是解决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僵化问题,焕发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事业,没有千百万人民群众全身心的支持和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并且,“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12]需要我们不断解决新问题,探索新道路,总结新经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新的实践。但是,“在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间,解放思想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不少同志的思想还很不解放,脑筋还没有开动起来,也可以说,还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13]而思想不解放,思想一僵化,不讲党性、不讲原则、说话做事看来头、看风向的随风倒现象;思想禁锢于传统的条条框框之中,一切从上级指示、文件和本本出发,因循守旧,不敢独立思考,不敢创造,不敢联系实际等怪现象就多起来了。这些怪现象的存在,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手脚,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邓小平振聋发聩地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因此,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每个党支部,都来鼓励、支持党员和群众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都来做促进群众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工作”。[14]

二、“解放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

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15]“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16]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中解放出来,使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即实事求是,真正解决问题特别是要解决新问题,从而不断地推进我们的事业。

( 一) 解放思想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统领一切工作的灵魂和根本。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特别是,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仅迥异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并且不同于我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经典作家没有也不可能为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提供现成的具体的答案。正如邓小平所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7]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新的实践。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即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国情、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走自己的路,并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二) 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自觉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是解放思想必要的主观前提。所谓习惯势力,就是从过去遗留下来的人们习以为常,因而认为天经地义的一些传统和习俗。邓小平所批评的习惯势力主要包括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和官僚主义的习惯势力。所谓主观偏见,就是用固定不变的观念、条条、框框、本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其突出表现是长期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总认为“左”比右好,宁“左”勿右,习惯于按“左”的框框而不能从实际出发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思想禁锢于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之中,必然造成思想僵化。因此,要消除思想僵化,就必须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打破林彪、“四人帮”极左思想的禁锢、“两个凡是”的框框、苏联模式的束缚,打破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邓小平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所以,“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18]对此,江泽民更反复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我们决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上,或者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上,而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19]“在中国,真要建设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20]他还进一步把解放思想与创新联系起来,强调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21]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 三)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就是要“真正仔细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切实地想办法使我们的步伐快一些,使生产力发展快一些,使国民收入增加快一些,把领导工作做得更好一些”。[22]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尤其在重大转折时期,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深入研究各方面的新情况和新的历史条件,使自己的思想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发展,才能根据新的情况和历史条件提出新的任务、新的方针、新的方法,以解决新的问题。特别是,“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23]这就更要求我们不能坐而论道,而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思维的创造性,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总结新经验,指导新实践,开辟新道路。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十分注重开动人民群众脑筋的工作。他说:“不但中央、省委、地委、县委、公社党委,就是一个工厂、一个机关、一个学校、一个商店、一个生产队,也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24]他更是身体力行,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形成了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解决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 四) 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也是解放思想的真谛。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不仅在实践中为我们树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而且在理论上深刻地阐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二者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25]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26]实事求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能够反映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创造性地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倘若认识上禁区重重,思想上凝固僵化,教条主义盛行,就不可能正确地研究和把握客观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做到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排除认识的障碍,冲破思想的牢笼,才能排除主观上对实事求是的干扰和障碍,真正达到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基本原则。解放思想,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目的是要为我们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良好的思想环境,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盲目空想、信口开河。20 世纪50年代我们党虽曾号召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但由于没有同时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结果导致了只凭热情,不讲科学,违背客观规律,盲目蛮干的唯意志论的泛滥,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事实表明,离开实事求是,脱离实际,脱离亿万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不是真正的思想解放,只会走上主观幻想的歧途。总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们越是解放思想,就越能以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态的认识,就越能做到实事求是;而越实事求是,就越能正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新变化,观察问题就越敏锐,就越能摒弃旧观念、创立新理论,就越能解放思想。因此,只有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互制约,互为条件,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主观随意性和思想僵化的偏向,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 五) 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的认识上也要解放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许多本质规定,但没有强调生产力发展状况在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且由于长期“左”的思想的束缚,将经典作家的观点加以教条式理解,甚至加以扭曲、变形,或者附加上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更把社会主义弄得真假难辨、是非混淆。所以,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们不仅有个继承发展问题,而且还需要拨乱反正。同时,虽然列宁、毛泽东等使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由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并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总的说并未能较好地解决。所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更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艰辛探索的时代新课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27]“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28]“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搞清楚的根本性问题。可以说,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争论,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邓小平反复告诫我们,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好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29]“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30]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渐搞清楚并实践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也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根本性问题。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这个根本问题,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突破仅仅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破除超越阶段的不切实际的“左”的观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地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破除脱离现实生产力而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提出社会主义首要的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舍弃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不正确的认识,提出社会主义要利用市场经济为实现自己本质服务的科学论断;等等。正是因为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我们党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同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初步地然而是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推向了前进。

( 六) 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革命和建设中,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固然必须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31]并且,“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32]列宁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上找现成的答案,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找到俄国革命的道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坚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我们党成功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把中国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同样,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情,既不能在经典作家的本本里寻找现成的答案,也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而只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33]邓小平反复指出:“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4]“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5]正因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36]一切从我国还处在经济文化特别是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37]才成功地开创了一条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中国式道路,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也正因为如此,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暂处低谷的严峻形势下,我们不仅战胜了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压力,而且取得了在改革开放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使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使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

( 七) 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运动过程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先导。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兴起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实践的不断发展又为新的思想解放提出新的课题。邓小平强调:“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38]这段论述,深刻揭示了解放思想的辩证发展规律,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次循环都将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上更高的层次。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破除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思想和实际逐步接近、逐步符合的过程,也就是逐步达到实事求是的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和实践达到了统一,此时的思想就是解放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会被打破,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到新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放思想又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不断地对在原来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进行再认识,包括对原来认识中正确部分的继承,对原来认识中错误部分和过时部分的摒弃,又要不断地研究新的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形成新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还要不断地用新的观念、理论和方法去指导新的实践,并在实践发展的曲折和反复中,更深刻地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校正人们的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不断解放思想,调整政策,使我国的改革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不断深化,就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深化不断为改革实践的发展提供思想武器,改革实践的发展又为思想解放的深化不断提出新课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逐步接近、符合的过程。正如江泽民所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就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全党同志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教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创新,从而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程。如果没有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政策,也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好局面”。[3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继续前进,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认识也要不断继续下去,永远不能停滞。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三、解放思想要讲原则

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的推进,固然必须要有民主的社会政治环境,但关键在于主体自身,在于主体必须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上解放,敢于去试验本本上没有的事情,敢于开拓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也就是要敢试、敢闯、敢冒。他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40]在这里,他既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解放思想的意识,要敢试、敢闯、敢冒,要有创造性,又强调“看准了的”,即解放思想不同于胡思乱想,大胆创新不同于盲目蛮干,而是要遵循正确的原则和检验标准。

( 一) 解放思想不能离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也是解放思想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邓小平深刻指出,离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没有根,没有方向,也就谈不上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如果“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去‘解放思想’,实际上是把自已放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去了”。因此,“解放思想决不能够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41]本来意义的解放思想,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是互为条件的。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运行。我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另一方面,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给四项基本原则不断充实新的时代内容,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党的领导落到实处,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人民民主专政坚强有力。所以,决不能把解放思想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为了使解放思想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邓小平反复强调,“解放思想,也是既要反‘左’,又要反右”,必须确立“有‘左’就反‘左’,有右就反右”[42]的方针。在南巡谈话中,他再次告诫全党,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并明确指出,动乱就是右的;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43]我国经历了2000 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缺乏民主传统,并且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量而反复出现的是“左”的错误,邓小平倡导解放思想的直接动因就是针对“两个凡是”、纠正“左”的思想。但如果由此出发,把解放思想仅仅和“左”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反“左”才是解放思想,那则是错误的。因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往往会借口“解放思想”,否定甚至反对四项基本原则,推行资产阶级自由化,直至导致危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动乱。如果对此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同样会断送我们的事业。因此,我们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和排除来自“左”和右的干扰,当然主要是防止“左”,并且“对‘左’对右,都要作具体分析”,[44]不要随意上纲,不要人人过关,不要搞运动。

( 二) 解放思想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解放思想,发展民主,实质也是个群众观点问题,是实事求是地对待群众的不同意见、不同实践的问题。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解放,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思想解放,不可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45]对于群众提出的各种不同意见,包括那些尖锐的意见,不要害怕,要加以分析,“要处理得当,要相信绝大多数群众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46]他率先垂范,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考虑问题、进行决策的出发点和依据,十分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况,并善于及时总结群众的经验和创造,使之上升为指导全局的理论。由于邓小平的坚决支持和鼓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农村得到推广,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我国农业迅速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落后局面,也为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他总是把农村改革的成功归功于实践,归功于群众的创造发明。他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47]正是由于邓小平理论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及其伟大的实践之中,从而使其具有巨大的创造性,并且能够经受住实践和历史的考验。

( 三) 解放思想必须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标准

在解放思想的进程中,我们党先后提出过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这些标准是统一的,反映了解放思想的逻辑发展与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的一致性,也反映了我们党对解放思想检验标准认识的不断深化。对于实践标准,邓小平深刻指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48]1978 年前后,我们正是从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针对“两个凡是”和“左”的思想,以实践标准为锐利的武器,劈开精神枷锁,砸破思想牢笼,掀起了新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并使思想解放沿着实践标准所要求的方向发展,进入了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的确立,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实现,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起来。为了使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一贯思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以生产力标准来衡量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的进步性与改革的是非得失,反对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生产力标准,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运用,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化。生产力标准的确立,从根本上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的界限,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和方面,保证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能够真正适应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从而使中国走上了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运行轨道。然而,到了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世界风云变幻,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倾覆,我国也发生了严重的政治风波。“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打着“反和平演变”的旗号否定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姓“资”姓“社”的争论困扰着人们,严重影响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谈话。他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求我们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他明确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9]“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全面的价值标准,是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其基础和核心是生产力标准。因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凡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事情,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使人们从根本上摆脱了姓“资”姓“社”抽象争论的束缚,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表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特别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就能推动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

[1][4][5][6][7][9][10][11][12][13][14][15][16][22][24][26][30][38][41][42][44][45][46][48]邓小平文选: 第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141,38,42,114,119,143,190,191,128,141,143—144,279,364,279,143,143,312,364,278—279,379,379,342,144—145,143.

[2][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论述摘编[N]. 人民日报,2001—08—13(01) .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80.

[17][18][23][27][28][29][31][32][34][35][36][37][40][43][47][49]邓小平文选:第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291,260,258—259,63,227,116,292,146,63,3,29,252,372,375,382,372.

[19]江泽民文选: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6.

[20]江泽民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

[21][39]江泽民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8,130.

[25]李合敏.论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与实践[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1) .

[33]李合敏.邓小平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J].重庆社会科学,2006,(12) .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天中学刊(2022年2期)2022-11-08 08:47:43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1:52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实事求是”定乾坤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2:20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