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娟
与时俱进的大寨精神
■冯 娟
艰苦奋斗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寨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人们对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大寨精神并不陌生。从1964年毛泽东提出“农业学大寨”这一号召开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农业学大寨运动前后持续了近15年。“农业学大寨”不是偶然的,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我国农业遭到了严重的挫折,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迫在眉睫。大寨村的陈永贵也在为粮食问题发愁,他想办法增产增收,于是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小块儿变大块儿,造海绵田”的想法,并发动群众,号召大家以自力更生精神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穷山沟改造成为“层层梯田米粮川”,解决了村里农民吃饭问题。农民陈永贵和国家最高领袖毛泽东主席在解决粮食问题上不谋而合。因此,中央决定在全国农村学习大寨精神。
新时期的大寨精神是以郭凤莲同志为代表的新一代大寨人改革创新的缩影,也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结合。在大寨采访期间,一台反映大寨新风貌的大型演出《岁月如歌》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以反映大寨精神面貌、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名人轶事等为主题的现代化的展览馆已对全社会开放。新生事物给大寨精神注入新的活力,与时俱进的大寨精神是践行党的方针政策的结果。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大寨与时代共同进步,已嬗变为现代气息浓厚的“大大寨”。以往的大寨被“左倾”阴影笼罩,但大寨不等于“左”,更不等于“文化大革命”。相反,大寨是“左倾”和“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在经历曲折后,大寨人没有倒下,大寨精神没有倒下。1991年,郭凤莲重回大寨主持工作,大寨掀开了改革与创新的序幕。大寨人创造性地提炼出了新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英雄气概;顾全大局、致力民生,共同富裕的爱国情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永不言败的时代风范”。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联合山西大学、西部大开发杂志社长期关注大寨的变化,多次实地调研,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寨的新风貌,总结了大寨从“政治品牌”到“经济品牌”华丽转身的成功经验。与时俱进的大寨,体现了以下时代特色:
第一,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新时期的大寨人与时俱进,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利用大寨品牌的政治、经济、文化效应,引进项目,引进资金,引进人才,从单纯农业经济走向了多元发展之路。2009年12月,大寨经济发展集团成立,这是昔阳县第一家登记注册的企业集团。目前,集团拥有17个成员公司,2个集体控股公司,5个参股公司,4个独资企业,6个冠名企业。
第二,改革成果群众共享。2011年底,大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6亿元,人均收入12600元,村民们已逐步分享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现在全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村里给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补贴200元,70岁以上老人每月补贴300元。全村实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财产保险全覆盖。大寨真正实现了改革成果由群众共享,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指数。
第三,大寨田变成“大棚田”,土地“海绵田”变成营养液“海绵田”。传统的大寨科学种田,深耕细作,种出了著名的“海绵田”。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寨紧跟时代步伐,发展科技种田,设计建成大寨·华通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该园区具备科技农业示范、农产品会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旅游休闲、研发培训、农资物流、餐饮服务等功能,使大寨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四,“大大寨”战略中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大大寨”战略是把大寨精神作为大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的具体实践。“大大寨”规划体现的是城乡一体化思想。它将调整城乡结构、乡村建设城镇化、城镇建设现代化纳入其中,从整体上加快大县城建设推进力度,通过资源整合、优势配置,构建了经济发展快、辐射能力强,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大寨”建设模式。
第五,领导支持,顶住怀疑,尊重历史。大寨精神起起落落,但在人们的议论、争议和怀疑声中,大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1991年,郭凤莲重回大寨,成为大寨村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标志。在她的带领下,“卧薪尝胆”的大寨破旧立新:办羊毛衫厂、办水泥厂、成立大寨公司……昔日计划经济的排头兵大寨,如今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重获新生。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应该代代相传,山西人民会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转型跨越要求,不断丰富大寨精神,创新大寨精神,再造大寨精神的新内涵。今天的大寨,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勤劳的三晋百姓会在未来创造出更多伟大业绩,以印证大寨精神不息的活力。
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