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建,冷 明,张子健,高云龙,娄艳丽
(四平昊华化工有限公司,吉林 四平136001)
四平昊华化工有限公司于2008 年11 月建成20 万t/a 离子膜烧碱和20 万t/a 聚氯乙烯项目(简称“双二十”项目),并建成配套处理能力为800 m3/h、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的污水处理装置。
将污水处理后的出水进行深度处理, 用于循环水补充水,达到GB/T50335-2002《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中《再生水用作循环冷却水指标》。
中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的中水回用量设计值为400 m3/h。水处理工艺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吸附、消毒处理工艺。在处理工艺中,反冲等过程需要损失部分水量, 进入中水系统的水量为400÷(1-10%)÷(1-10%)=493(m3/h)。
中水处理的原水为污水处理后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一级标准的出水,生产过程中中水处理的原水水质见表1。
表1 原水水质指标 mg/L
处理后水质指标见表2。
表2 处理后水质指标 mg/L
处理后水质符合GB/T50335-2002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中《再生水用作循环冷却水指标》,用于循环水补充水和乙炔发生器生产用水。 中水工艺流程简图见图1。
污水处理后的水进入中水的原水水池,再用泵将原水提升到曝气生物滤池, 在充氧的条件下,通过附着在滤料表面的微生物的作用, 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通过吸附过滤,去除污水中悬浮物、有害物质。 由于生物内部的缺氧环境,还可以对水中的氮进行反硝化, 将水中的氨氮去除。经过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后的出水水质中除微生物指标、氯化物指标外,其他指标基本达到中水回用水标准。
经过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后的出水先进入中间水池,一方面作为曝气生物池的反冲出水,另一方面作为吸附过滤的原水池,用泵提升至吸附过滤塔。通过复合滤料的吸附过滤, 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SS、氯化物等。 出水进入清水池,同时,投加次氯酸钠进行消毒,确保排水完全达到中水回用水标准。
采用絮凝过滤去除部分SS、有机物,但对氨氮、氯化物等指标不能去除。如不进行深度处理,仅能保证浊度指标达标,如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较多,不能达到相应标准。如果再加上深度处理装置,虽然处理后的出水能达到中水回用标准, 但从投资和运行的经济性方面来分析,是不可行的。
(1)由于经絮凝过滤后去除的污染物有限,因此,需大量吸附,活性炭的更换或再生较频繁,操作较麻烦,运行成本较高。
(2)通过臭氧等方式进行氧化,能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细菌病毒等,但该法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工业性应用较少。
(3)膜处理在海水淡化等方面应用较广泛,逐步应用到污水处理、中水处理领域,但该法一次性投资大,膜的更换较频繁,操作管理较麻烦,运行成本高。
曝气生物滤池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简称BAF,是在普通生物滤池的基础上,并借鉴给水滤池工艺而开发的生物膜水处理工艺。 该工艺最初用于污水的三级处理,具有去除SS、COD、BOD、硝化、脱氮除磷及有害物质的作用,出水水质好。其最大特点是将集生物氧化和截留悬浮于一体, 节省了后续的二次沉淀池。
原水经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后, 去除其中的SS、有机物、氨氮等,通过其吸附过滤作用,对其他指标也有一定的降低。原水经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后,除氯化物外,其他指标基本能达到中水回用水质的要求。
在原中水处理工艺中, 氯化物的去除是一个难点。 原水中氯化物含量为234~800 mg/L,而中水要求的指标为250 mg/L 以下,如采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又会增加水中氯离子的含量,因此,必须考虑氯离子的去除。
根据氯离子的性质,采用沉淀法不现实,采用电解法、离子交换、膜法等方式投资大、运行成本较高。选用活性炭吸附的方式进行吸附处理, 在实际运行中是比较可行的。 由于前端的曝气生物滤池去除了原水中需去除的较大部分污染物, 再通过活性炭进行吸附,活性炭需吸附的量相对较小,再加上反冲,可延长吸附活性炭的更换周期。
通过吸附过滤, 同时, 能进一步去除水质中的SS、有机物等,提高中水回用的水质标准。
中水指标对总大肠菌群提出了要求,因此,需对回用的水进行消毒杀菌。消毒杀菌的方法有氯化法、臭气法、紫外线消毒法等。 臭气法、紫外线消毒法投资大、运行成本高,没有持续杀菌能力,因此,该方案选用常规的氯化消毒法, 充分利用本厂生产次氯酸钠副产品的优势,节省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
由于污水处理装置排放的污水水质波动较大,导致中水原水中有机物、SS 等指标超过设计的进水指标,因此,在设计时考虑了中水回用装置的一定的耐冲击能力,能适应水质的经常性变化。一是设计建造参数取一定的安全系数, 使系统的原水水质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二是在曝气生物滤池后,设吸附过滤塔,确保排水能达到中水回用标准。
2.3.1 处理后水质指标
中水处理装置处理效果见表3。
表3 中水处理装置处理效果 mg/L
表3 数据表明,(1)中水处理站清水池出水浊度小于3 NTU;(2)中水原水中其他指标能达到中水回用标准。
污水处理能力:400 m3/h。
年正常运行期:330 天。
(1)药剂费。 本工程主要投加消毒剂,每吨中水投加20 g 有效氯,按0.007 元/g 有效氯计,则每天消毒剂的费用为450×24×20×0.007=1 512(元)。
(2)电费。各用电设备及每天的运行时间电费统计计情况见表4。
表4 用电设备运行时间及电费统计情况
(3)滤料的补充和复合滤料的更换费用。
曝气生物滤池需定时补充滤料, 吸附过滤罐需更换滤料,每年的费用约为40 万元,折合每天的费用为1 212 元。
(4)中水处理站需操作人员10 人,月工资按800 元计,则每天的人工费为268 元。
(5)运行成本。
不考虑折旧等费用, 中水处理装站的运行费用为:药剂费+电费+材料费+人工费1 512+1 363+1 212+268=4 355(元/d)=0.45(元/m3中水)。
中水处理站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节省自来水和减少排水费、排污费方面。中水处理站的出水回用于循环补充水,节省了相应的自来水,该地区的自来水按3 元/t 计,中水的价值为2.88 万元/d;如不进行中水处理,则需直接排放,虽然达到了排放标准,但按有关规定仍需缴纳排水费和排污费,按最低的0.1 元/t计,则每天可节省960 元。 上述2 项合计,每天收入可达到29 760 元。
污水处理站每天的效益为29 760-400×24×0.45=25 440(元),污水处理站每年的效益为839.52 万元,不到1 年就可以收回中水处理站的投资。
(1)本装置为废水治理工程,营运期除中水处理装站有少量臭气产生外,无其他废气排放。
(2)本装置无新的废水产生。
(3)中水处理站有少量活性污泥产生,产生量为40 kg/d。
(4)本项目噪声源主要为冷却塔、水泵,噪声级为65~90 dB(A)。
(1)合理布局,减少臭气对环境的影响。
(2)站在设备选型时选用噪声低、质量好的设备,如冷却塔选用低噪声冷却塔,噪声级低于70 dB(A);对水泵进行基础减振。
(3)中水处理站产生的活性污泥送城市垃圾填埋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