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经学院 高东东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年,城市化与工业化步伐加快,经济量的增长十分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能源消耗加速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过快的困局。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节能减排的压力日益增大。与此同时,作为最重要的民本之本,如何保障就业一直是我们发展经济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之一,称之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安邦之源也不为过。在经济低碳化日益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必然选择的大背景下,如何在保增长和促就业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民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此,将研究置于经济低碳化背景下,探讨经济低碳化对中长期就业的影响,以期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借鉴。
从目前来看,所谓的经济低碳化,就是指不同于以往的,以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和低碳社会的经济形态。长期以来,我们主要靠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投入来获得经济增长,一些技术虽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对于能源的消耗却一直比较依赖。发展低碳经济,会导致现在一些比较依赖能源投入的行业萎缩,带来减少就业的负效应。但同时,也会催生一些低碳行业进而带动就业增加的正效应。而最终表现在整个就业上的情况,则要看正负效应的对比。
1.1.1 横向产业链的成长带来就业增加
经济低碳化的直接影响就是固有产业链的成长与延长,如此一来,就业相应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一方面,随着低碳化,服务业将不再局限于第三产业,而是向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延伸。如,服务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第二产业的产前设计、产业服务以及后期的信息服务等方面,形成新的生产性服务业,这无疑将带来就业的增加。另一方面,当低碳经济下的产业融合成功,将会在竞争力的提升下催生新兴产业,从而带来新的就业岗位,特别是更高质量、收入更高的高质量就业。
1.1.2 纵向产业链的成长带来就业增加
经济低碳化下,产业的各个环节都能扩张,从纵向上拉升了产业链,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从自己的传统领域向上下游延伸,借助已有的优势扩大产能。如,从事产业上游的设计、规划的企业,会更多地吸收高校研究力量进行技术研发、咨询服务和管理策划。从事产业下游生产的企业,会更多地吸收城镇下岗职工从事产品保养服务、回收服务等服务工作。这种产业链上下游都得以延伸的做法,会因为部门的增加和新业务的开展而创造出不少新的就业岗位。
1.1.3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带来的就业增加
与以往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同,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拉动经济增长,更可以带来减排的长期效益和就业的实在影响。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城乡与地区间的劳动力会发生重新分布,特别是新岗位的催生,对我们的就业质量的提升是一个非常好的促进,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如,国家三防林的大规模种植,对劳动力的需求十分巨大,可以为当地的百姓带来很多的就业岗位。毫无疑问,这种就业岗位的增加是十分明显的。
1.2.1 落后行业的淘汰带来的就业减少
经济低碳化背景下,经济发展更好地追求依靠现代技术的运用来实现增长,而不是如以前的那样,依靠资源的投入才能实现增长。如此一来,经济产业结构必然面临着调整,以能源消耗为动力的一些部门,如钢铁行业、冶金行业、重化工与水泥等行业,都会在减排的压力下逐步萎缩,直到淘汰。这些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淘汰,会相应地带来巨大的就业岗位减少。这种失业,也常被人们称为结构性失业。
1.2.2 落后技术岗位的减少带来就业减少
随着经济低碳化的发展,在低排放的要求下,对经济发展中技术的运用必然要求更高,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素质的技术要求。如此一来,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岗位将大大减少,从而影响就业,这是经济低碳化对就业的显著负效应。如,在制造行业,工业机器人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生产线的劳动者不再是体力要求,而是能够操作工业机器人的技师。这是经济低碳化的必然趋势,与落后行业的被淘汰基本一致,只是相对于落后行业的整个行业受影响,这只是部分岗位的被淘汰。
2.1.1 寻求发展和低碳的平衡点
低碳经济我们经济增长的必然方向,也是我们参与未来国际竞争的基础。但从目前来看,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通过经济的增长,以满足人们对就业增长的需求,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从这一角度来看,低碳经济是方向,保增长保就业则是现实需要,必须在经济发展与低碳中逐步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一方面,要坚持发展与低碳的两不误,即低碳经济的目标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实现。通过转变增长方式,不断降低能源消耗水平、减少碳排放,使低碳经济的到来自然而然。如此一来,低碳经济得到了实现,人们的就业也没有受到冲击,生活质量和经济增长的目标都得到了保障。这事实上也就是低碳经济推进与经济增长、社会就业的度如何进行把握的问题。从当前我们国家的情况来看,要在不同的阶段把握发展与低碳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如果将我们的目标称之为低碳经济,那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只能被称之高碳经济,要在保证经济平稳和避免大规模结构性失业的基础上,逐步通过节能减排走到中碳经济,再通过将排放的增长低于经济的增长,逐步实现低碳经济。
2.1.2 实施积极的低碳发展就业促进政策
低碳经济是目标,保证民众就业则是现实需要,无论是哪国政府,都难以忽略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在发展低碳经济这个问题上同样如此,应该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来促进就业。如,在制定发展低碳经济产业政策与投资计划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促进就业的问题。在短时期内,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性高的特征还难以得到根本改变,民众的就业需求还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尽量做到:一方面,在选择低碳经济技术上,应该根据国情选择技术等级与类别,兼顾劳动密集、技术密集以及资本密集的平衡。尽可能地不出现低碳经济技术的应用直接带来巨大的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要从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壮大自身来考虑,应该出台更多的财政优惠政策对低碳经济实实在在地给予支持,在一些领域还应该引入公共财政的支持,使低碳经济成为有着稳定资金支持的蓬勃经济,调动各方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进而通过低碳经济产业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具有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2.2.1 产业结构调整要规避结构性失业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同的地区,即使是经济总量一样,技术水平大致相同,产业结构的不同会使其碳排放的天差地别,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家与地区在发展低碳经济上都首先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形成与稳定,受到社会各个因素的影响,调整产业结构同样需要考虑到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可能。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还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对其他的一次产业与三次产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从工业来看,其碳排放的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低碳与高碳相对而言,一些低碳行业的存在与发展本身就得益于高碳行业的存在。因此,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刀切。要通过将高碳行业的排放拉低,而不是直接淘汰高碳行业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产业结构调整富含两层意义,一层是要大力发展低碳的新兴行业,通过碳排放少或零排放的行业来降低社会的平均碳排放;一层是要将现有的碳高排放行业进行改造与升级,通过技术的进步减少碳排放。只有这样,才能规避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
2.2.2 产业结构调整兼顾劳动密集型行业
在保证就业的同时,调整经济产业结构是一种必然,不这么做,就很难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跟上步伐。从目前来看,碳排放比较集中的还是第二产业,这与第二产业比较依赖能源消耗有关。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可以加大力气发展碳排放相对较少的第一、三产业。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第一产业,提高就业岗位数。这里所说的第一产业,并不是那种靠天吃饭的原始的第一产业,而是更多以林业、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等新时代第一产业。特别是依托第一产业发展农村旅游业,可以实现农民的本地就业,对于改善农村人口的就业质量具有极大地促进。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朝阳产业,它具有明显的优点,是低碳经济的巨大助力。可以多发展那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又能提供众多就业岗位的社区医疗、社区教育、商贸、餐饮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吸纳那些新增劳动力和从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下来的劳动力。同时,也可以发展那些代表着经济发展方向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行业,如,金融创新、环保技术、信息咨询等,改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使其真正成长为可以带动全社会就业的主导产业。
2.3.1 鼓励创新低碳技术
经济低碳化背景下,就业不受大影响的最坚实基础还在于技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整体技术水平的上升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用更大的市场来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从而保证就业。因此,必须加大研发的投入,将目光紧盯国际先进技术,特别是低碳经济领域的相关技术,加强技术研发与储备。与此同时,作为新兴行业,低碳行业还需要国家通过相关政策的扶持,来逐步获得市场的认可。要通过建立低碳经济领域的相关标准,加大新产品的推广与运用,不断引领全国民众和企业加强对低碳经济的认识,逐步实现国民经济向低碳经济就是的转变。
2.3.2 鼓励创新低碳经济模式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低碳经济正在慢慢向人们展现它的巨大威力,从全球来看,发达国家,如德国等国,已从低碳经济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就业岗位增加十分明显。有研究显示,在城市清洁能源汽车项目中,其就业具有乘数效应。我们也应该大力创新低碳发展模式,推广诸如低碳工业园区、低碳社区、低碳建筑乃至低碳城市的建设,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城市碳排放,而且可以扩大内需,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经济低碳化和中长期就业的双重目标。
经济低碳化作为全球应对环境压力与能源压力的必然选择,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就业作为对民众生活影响甚深的“最大的民生”问题,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看到经济低碳化给中长期就业带来的影响,理性看待其正负两方面的效应,通过积极的低碳经济战略、措施,兼顾就业,最大可能地降低经济低碳化对中长期就业的负面影响,并通过经济低碳化,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现经济低碳化与中长期就业的双重目标。
[1] 王伟光,等.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09)——通向哥本哈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 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
[3] 陈诗一.节能减排与中国工业的双赢发展:2009—2049[J].经济研究,2010,45(3).
[4] 王锋,等.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