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县旱作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3-01-28 16:15巩晓辉
中国科技信息 2013年22期
关键词:灵台县全膜旱作

巩晓辉

1.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2.甘肃灵台县星火乡人民政府,甘肃 灵台 744400

为满足21世纪人口的食物需求,提高旱作农业的综合生产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世界各国旱作农业的研究和开发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由现代旱农技术取代了传统旱农技术,在作物布局、保护耕作、水分动态、资源管理以及防止旱地土壤退化与恢复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我国旱作农业发展历史悠久,耕作栽培制度健全,经过多年来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选择,旱作农业技术发展理论不断成熟,综合应用效率不断提升,形成了农艺、农机措施为主导,工程措施为补充的技术应用体系,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加粮食增产、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和支撑。灵台县汲取各地经验,旱作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旱作农业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农业科技覆盖率达到95%以上,科技贡献率已达到51%以上。旱作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成灵台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1.灵台县旱作农业发展现状及效益分析

灵台县位于甘肃东部陇东黄土高原南缘区,境内沟壑纵横,山、川、塬兼有,海拔高度在890m~1520m之间,属于陇东温和半湿润雨养农业气候区,冬季干冷,夏秋湿热,光照充足,年、月、日气温较差大,年平均气温8.6℃,降水量650毫米。县境内土壤以!垆土、黄绵土、淤育土三大土类为主,土层深厚,质地肥沃,旱塬地多为!垆土覆盖物,适宜种植有小麦、玉米、高粱、豆类、糜谷、果树、蔬菜、中药材等多种作物,是甘肃省的主要产粮区之一,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全县面积2038平方公里,辖13 个乡(镇)184个行政村,总人口22.56万人,总耕地面积78.5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5.38%。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其中粮食作物75.06万亩,总产17.5万吨,旱作农业发展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均具有代表性。

1.1 旱作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2006年以来,灵台县立足当地,着眼长远,专项制定了该县旱作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了适宜区全覆盖的战略要求,坚持“点面结合、规模发展、优化投入、质效并重”的思路,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为主导的旱作农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全膜玉米从2007年0.51万亩增加到2012年的13.79万亩,全县累计面积达到50.9万亩,户均18.2亩,人均2.44亩。建成了13个标准化乡镇和1个万亩示范区,形成了以什字塬3万亩绿色全膜小麦、“两河”川区3万亩无公害蔬菜、全县20万亩优质玉米为主导的三大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产业规模优势已初步显现。

1.2 先进技术全面推广

坚持走“科技培训、技术引导、示范推广”一体化发展的路子,采取抓点示范、以点串线、以线促面、辐射成片的做法,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坐水点种、膜下滴灌、集雨补灌、机械深松等旱作农业技术,集成应用了良种选用、测土配方、高产创建、病虫害综合防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等综合技术措施,总示范面积达到了10.2 万亩,2000 亩以上大型旱农示范区27 处,有效带动了3.13 万户14.9 万农业人口,全县旱作技术覆盖率和应用率分别达到了98.2%和96.3%,基本实现了“示范引领、优化区域、规模发展、全面覆盖”的目标。

1.3 品牌效应逐步凸显

由县农技中心技术干部主持实施的《全膜双垄沟施肥起垄机》获国家专利,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马铃薯、蔬菜、瓜果等作物全膜双垄沟播种植配套的小型机引动力机具,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作业质量,在全县生产应用达到了10 万亩次。由县政府牵头,组织农技人员创建的什字塬区《10 万亩绿色小麦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获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并颁发了证书,大力普及了绿色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实现了以强筋型品种为主导,弱筋型、中筋型品种为补充,品种丰富、品质优良、搭配科学、生产布局规范的基地化生产格局。全县绿色小麦单产由285.5 公斤提高到了386 公斤,商品率由原来的56.8%提升到86.7%。大宗粮食生产量达到了16 万吨,商品量达到了13.87 万吨。

1.4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依靠旱作农业发展优势,建成了中台佳源、瑞天祥果蔬、映山红商贸、云翔面业、红岩肉食加工、大锅大酒业、灵录果蔬储运等大型储藏保鲜、加工增值、包装配套方面的各类龙头企业32 家,重点围绕粮食、蔬菜、草畜、林果、药材等特色产业,按照“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县扶持发展种、养、产、加、销等各类专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10 类172 个,登记会员达3399人,注册资金达822.85 万元。企业与农户产销利益对接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形成,灵谧牌面粉、水型辣椒、鲜糯玉米等农产品“订单销售”份额逐步扩大。全县年储藏保鲜果蔬10000 吨以上,加工粮食等农产品3.5 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3 亿元,形成了强劲的产业化龙头带动优势。

1.5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旱作农业的历史性成就,充分挖掘了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拓展了农业外部的增收空间。仅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一项,自2007年以来,灵台县种植区域由5 个乡镇扩大到2012年的13 个乡镇,累计推广面积50.9 万亩,占下达任务47.5 万亩的107.2%,技术覆盖了全县所有乡镇和65%的村社2.89 万个农户,涵盖了全县山、川、塬不同区域耕地。单产由632.6 公斤达到了2012年的722.6 公斤,比常规半膜玉米增产13.28%,六年累计增产粮食5.41 万吨,促进农民增收0.99 亿元。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279.19元,增幅创十年来新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6 粮食产量实现了逐年攀升

近年来,灵台县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75 万亩以上,总产量由2007年的15.11 万吨增加到了2012年的18.37万吨,其中全膜玉米总产由2007年的0.32 万吨增长到了2012年的11.25 万吨,开创了年年上台阶,年年有增收的丰收局面。依靠旱作农业,2012年向县外调运商品粮0.96 万吨,人均贡献商品粮460.9 公斤,是2007年的30 倍。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粮食生产的干旱缺水的瓶颈,全县平均粮食单产提高了10%以上,为保障陇东粮食安全和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开辟了有效途径。

1.7 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

随着旱作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灵台传统农业生产主导地位得到改观,农作物夏秋比由2007年43:57 调整为2011年的36:64,扩大了玉米、马铃薯等优势高效作物的种植规模,充分利用秋季雨水和光热资源,使作物的生长期与降水期相吻合,种植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产业结构布局更趋合理,广种薄收的格局正在改变,有效缓解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形成了安全可靠的粮食生产保障体系,促进了粮、经、饲三元结构合理搭配,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

1.8 农业生产方式全面转型

近年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和雨水富集的效果,改变了灵台长期形成的落后种植方式,逐步向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目标迈进。同时,围绕主导产业整合发展,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由大宗传统作物种植向粮经饲多元化种植方向发展,特别是玉米种植与草畜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快了灵台县农牧业有机结合和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为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大户带动和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推进了农村二、三产业、循环农业的发展。

2.旱作农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从技术层面看,旱作农业发展存在“四大”束缚

一是客观环境条件。由于复杂的立地条件和地理状况的差异,灵台境内梁峁相间,沟壑纵横,作物种类多样,生态环境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近年来降水逐年呈现递减趋势,较2006年减少了50.9 毫米,而干旱发生程度明显加剧,给全县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二是农技发展。受长期以来的传统农业生产观念、技术力量、工作经费、气候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制约与影响,灵台县旱作农业技术应用水平低下,关键核心技术应用难度较大,理论与实践操作差距明显,降低了旱农技术的生产效果。三是技术应用。截止2011年底,全县农业新技术应用率、农业新技术成果普及率以及农业科技贡献率等一些关键指标,明显低于平凉市乃至甘肃省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在现代旱作农业技术应用方面,受资金、人力、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一大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推广应用前景广阔的农业技术成果遭遇推广难的瓶颈,很难完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产业发展。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灵台更加注重发展牛、果、菜三大支柱产业,不同程度挤压了粮食生产面积,削弱了旱作农业发展空间。在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品种优化布局中,经历了压粮扩经、压夏扩秋、压劣扩优的多次转型,没有形成真正有实力的主导产业,旱作农业区农民增收的途径狭窄,增收能力有限,难度加大。

2.2 从制度层面看,旱作农业发展存在“四大”障碍

一是现有农村土地制度。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下的现行土地制度,形成了土地分散、零碎经营,以及土地产权主体和客体模糊等制度缺陷,使旱作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难以实现,对现代旱作农业的发展形成了桎酷和制约。二是农村组织化程度。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面对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家庭经营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灵台县虽然已经登记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72 个,但由于缺乏利益表达和利益实现的组织形式与渠道,使大多数农民处于孤立的境地,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低下的农民组织化程度,对旱作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三是城镇化发展。灵台县下辖13 个乡镇1 个街道办事处,根据“十二五”期间该县城镇化建设规划,大规模提升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建成了35 处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在一座座高楼大厦背后,在一排排小康屋下面,造成了大量的农用土地流失和浪费,导致了相当一批农民无地可种而失业。在城镇化发展的背后,旱作农业发展受到了结构性的制约,生产的主体呈现了萎缩,面临技术无地可用、技术无人使用、技术难以应用的困境。四是城乡两极分化。从城乡居民的收入状况来看,2012年,灵台现有农村贫困人口4.08 万人,占到了总人口的19.6%,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了3.63:1,绝对差距达到了9464 元,为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长期以来,小农经济思想依然在灵台群众心中长期维持着主导地位,不仅造成了传统模式下的零散经营,而且阻止了现代农业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贫富差距导致部分农民收入下降,无力投入旱作农业生产,促进生产效益提升;城乡二元结构,又导致了农村劳动力非正常化转移,过度向城镇集聚,失地和少地群体增多,发展不平衡,面临的是城乡分化造成的深层次矛盾。

2.3 从政府行为看,旱作农业发展面临“两大”制约

一是体制机制。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因受传统观念、技术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多方因素的制约,政府在旱作农业发展中发挥了主导地位,采取单纯的行政命令和政府推动,剥夺了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农民发展生产、种什么、怎么种不是由市场来主导,而是由政府说了算,极大削弱了农民种植积极性,降低了市场风险调控和应对能力,同时有滋生了农民的等靠要思想,以致出现了产品供求失衡和资源浪费的局面。二是投入机制。旱作农业是一个资金、资源、技术、人力等诸多要素集聚度比较高的项目。现行的以物质补贴投放为主的投入模式,扶持力度小,标准低,还远远不能适应旱作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在物资分配和资金调配上形成了恶性竞争,导致投资失衡,发展不平衡。

3.旱作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3.1 继续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

从全国的种植区划看,灵台县是小麦、玉米、苹果适生区,发展特色产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所以应作为优势产业强化发展。农业结构应按照“南牛、中果、北粮、川菜”的格局进行布设。在旱作农业发展上,应着眼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良种与良法结合、农艺措施与工程措施综合、旱作技术推广与结构调整融合,加快转变旱作农业增长方式,不断促进旱农技术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的推广延伸。塬区要以新开、星火、朝那、什字、上良、西屯、独店、邵寨等乡镇塬面和塬边台地为主,幼龄果园内可优先套种全膜玉米和马铃薯;山区和川区的龙门、蒲窝、梁原、百里、中台以川台和山台地为主,集中区域发展全膜玉米种植。重点示范点应尽量选择在秋田面积相对集中、靠近公路沿线、影响带动力较大的区域。另外,应依据气候状况和立地条件,扩大全膜高粱、糜谷、豆类、荏子等抗旱、耐旱作物种植面积,不断优化品种种植结构,利用三年时间,使全县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5 万亩,技术覆盖率达到98%以上。

3.2 建设标准化基地,实行规范化管理

灵台县耕地面积广阔,气候温和,目前旱作农业发展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60%左右,发展旱作农业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区域可以遍布山川塬各类耕地,涉及梯田台地和川谷残塬,扩大产业规模仍有较大空间。应根据国内外旱作农业发展趋势、规律特点和市场形势,以标准化、规范化为方向,大力推进旱作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每年新增全膜覆盖技术推广面积25 万亩,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全膜覆土穴播小麦为主导的农作物年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全面建成旱作农业生产大县。

3.3 优化示范模式,发挥综合效应

在活化运作机制,优化示范模式,发挥典型效应上,必须以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技物结合为驱动力,建立技术服务为主导、物资投放为辅助的技物结合型示范推广模式与种植大户、科技能人为主导,重点村社为依托的典型抓建模式,实现科技与农户的有效对接,最大限度地提高示范质量和辐射带动效力。同时,应坚持生物、农艺、技术三大措施并举,走好“五条”路子。一是以地膜覆盖和全膜双垄沟播为重点的覆盖保墒路子。二是以抗旱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应用为基础的生物节水路子。三是以少耕穴灌和机械化旱作为重点的高效节水路子。四是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保障的化学调控路子。五是以深耕、秸秆还田为手段的耕作培肥路子。

3.4 强化政策扶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针对灵台县乡村经济基础薄弱,群众种植投入普遍不足的现状,应不断强化政策扶持力度,明确投资导向,建立健全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结合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措施,在全面利用好现有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配套资金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省、市扶持旱作农业发展的各类项目和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旱作农业示范基地、测土配方示范、粮油作物高产创建等项目整合力度,统筹安排,合理调度,促进项目资金的有效使用,有重点、有步骤地支持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实现可持续发展。

3.5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提升旱农科技含量

针对灵台县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人员结构老化、服务设施不足、技术条件差等诸多问题,主要突出三点:一是进一步加强技术力量,采取招聘、选调、委培等方式,扩大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优化人才结构,解决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年龄偏大、技术力量薄弱的根本难题。二是积极开展对旱作农业技术气候因素、增产机理、栽培模式、品种选择等方面进行试验研究,制定相应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做到良种良法相结合,为全县推广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坚持宣传培训,提升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应以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为核心,将宣传培训始终贯穿在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的全过程,切实把旱农技术知识传递到千家万户,为旱作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3.6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发展集约化生产

一是针对现行土地政策,以土地确权登记为契机,完善农民对土地的“退出”机制,农民可以通过对土地的耕种和劳作获取利益,也可通过再承包、入股、转让等多种形式,从土地产权的价值化流转上实现最大化的利益,为旱作农业发展提供空间。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的方针,应大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土地适度集中、技术的统一规范、投入的统一执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旱作农业发展提供条件。三是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在产业发展上,要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和行政命令推动,结合市场导向和发展实际,尊重群众意愿和自然规律,采取激励、扶持措施,设立发展基金,激发群众的创造性,促使其摒弃等靠要思想,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逐步形成区域优势特色的集约化生产模式。

猜你喜欢
灵台县全膜旱作
让“有机旱作·晋品”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对小麦土壤氮素矿化、无机氮及产量的影响
在『有机旱作』上做出特色
春油菜青杂5号不同覆盖模式温度、水分效应研究
甘肃省灵台县第二中学师生优秀书画作品选登
高梁不同地膜覆盖增产效果对比试验初报
灵台县人大常委会机关举办“两学一做”主题演讲竞赛活动
甘肃省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消长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