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蓝天的“撒手锏”:中国空军四大尖端武器问世的艰难历程

2013-01-28 08:14
党史博览 2013年5期
关键词:空警撒手锏预警机

■ 陈 辉

反导系统、预警机、无人机、加油机,是共和国蓝天的四大“撒手锏”,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使中国空军如虎添翼。

珠海航展展示的中国反导系统,轰动了世界

2012年11月14日,珠海航展展示的中国反导系统——防务对抗体系,轰动了世界。

在航展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进行的防务对抗体系动态仿真演示,形象地再现了中国自行研制的防空反导武器从发现目标到成功拦截的全过程,以三维动画和声光效果生动演示了导弹武器在真实战场环境下协同作战的场景,让各国参观者赞叹不已。

其实早在两年前,中国的反弹道导弹拦截系统就已经让世界刮目相看。

2010年1月11日,中国在本土上空成功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震惊世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这次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与中国一贯奉行的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是一致的。

什么是反导系统?1972年,苏联和美国签署了一项双边反导条约——《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条约中规定:反弹道导弹系统是指“用以拦截在飞行轨道上的战略性弹道导弹或其组成部分的系统”,包括反弹道导弹截击导弹、反弹道导弹发射器和反弹道导弹雷达。

反导系统按发射地可分为陆基、海基和天基,分别在陆地、海上和天空发射。根据弹道导弹飞行轨迹,按照拦截时机不同,可将反导系统分为三大类:一是初始段防御系统,也称“助推段”防御系统,是指在助推阶段对来袭导弹进行拦截,一般是在导弹发射后、尚未投放弹头的数分钟内进行拦截。二是末段防御系统,是指在弹道飞行最后阶段,即在来袭导弹进入大气层并即将击中目标时,对来袭导弹进行拦截。三是中段防御系统。它的拦截范围是以上两者之间的广大区域,旨在对脱离导弹弹体后尚未再入大气层、处于太空真空飞行状态的来袭弹头进行拦截。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导弹拦截试验均为末段拦截试验,因为进行中段拦截的技术要求更高。

陆基中段防御系统,是从陆地发射平台对敌方弹道导弹进行探测和跟踪,然后从陆地上发射拦截器,在敌方系统弹道导弹到达本土之前,在其飞行弹道中段,也就是太空中,对其进行拦截并将其战斗部摧毁。它主要由拦截器、传感器和战斗管理系统组成。2010年中国进行的反导试验,采取的就是陆基中段拦截。据了解,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拥有陆基中段反导弹拦截技术。中国这次试验成功将大大提升保卫本土的能力,并对世界范围内导弹拦截技术产生制衡效应。

据报道,这次进行反导拦截试验发射的是国庆60周年大阅兵时首次公开亮相的国产红旗-9远程防空导弹,是中国研发的第一种区域防空导弹。该导弹与美国爱国者导弹是等量级型号,特点是杀伤空域大,抗干扰和抗多目标饱和攻击能力强,导引系统先进,被外界称为中国第一种国产第三代防空导弹。

外电评论,从红旗-9防空导弹的技术性能来看,中国“显然在以其为核心构建战区级别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中国构建反导系统的目的,主要为了保护以首都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未来可能扩展到国内其他重要地区和设施,如上海、三峡大坝等。

外电还评论,中国计划构建的反导系统规模庞大,除了卫星、预警雷达、远程防空导弹外,可能还包括中近程防空导弹、战斗机、高射炮、预警机等。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正试图以构建反导系统为契机,将全部可用于防空作战的武器系统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以首都北京为防御核心区、技术复杂的多层次空天防御系统。

中国反导系统的研制经历曲折

中国反导系统的研制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就为中国拉开了研制反导系统的序幕。1963年12月,毛泽东在听取关于战略武器问题汇报时指示:“原子弹、导弹,无论如何也不会比别人搞得多。同时,我们又是防御战略方针,因此除搞进攻性武器外,还要搞些防御武器。”1964年2月,他在会见钱学森时专门谈到反导问题:“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15年。总要搞出来的。”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指示,中国反导研究项目被确定为“640工程”。

回顾中国反导系统发展史,中国的导弹防御计划在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20世纪60年代的“640工程”、80年代的“863计划”,以及当今的“×××工程”。

中国战略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制始于“反击一号”,是当年七机部二院负责的项目。1967年10月,国防科委召开了“640工程”会议,正式提出了开展反导弹用核弹头研制工作的建议,包括反导拦截弹、反导大炮等攻关项目。在此后的十几年里,分别研制了“反击一号”到“反击三号”的全系统和“先锋”系列反导大炮。1971年到1979年8月,“反击一号”和“反击二号”先后进行了多次试验,虽然不很圆满,但初步建起一个能够防止弹道导弹打击的区域。20世纪70年代,“先锋”系列反导大炮进行了一系列试射,虽然在射程上满足了要求,但射击精度不理想。尽管“640工程”最后无果而终,但早期预警雷达系统却非常成功,准确地捕捉到一些大国的核卫星和太空实验室,取得了一批重要技术成果,其中有些填补了国内空白,比如超高速导弹及“7010相控雷达技术”等。

1986年3月,中国4位极具声望的科学家上书中央,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当年11月,中央下发了《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纲要》,即著名的“863计划”,重启导弹防御研究也列在其中。“863计划”属于技术储备与可行性探索,研究了导弹防御的全天候监视、探测、预警、分析,以及拦截武器、C3I系统等技术,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继“863计划”之后,“×××工程”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陆基中段反导试验成功就是很好的证明。

中国宣布陆基中段反导试验达到预期目的,标志着包括信息处理、侦察预警、拦截武器、武器传输、制导精度和反应速度在内的反导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反导系统的发展完善任重道远

中国反导试验成功和珠海航展的防务对抗体系演示,为中国领空布设“反导天网”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的反导系统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太空导弹防御计划。随后,美国投入巨额资金建设导弹防御系统。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更加强调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声称将以此保护美国及其盟国免受包括导弹袭击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恐怖袭击。12月13日,美国正式宣布退出美、苏1972年签署的《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启动了在全球建立反导系统的计划。目前,美国的反导导弹主要是“爱国者PAC-3”,用于打击战术弹道导弹、高级巡航导弹和战机,最远探测距离达400公里,攻击飞机目标射程超过100公里,攻击导弹射程可达50公里,将成为美国未来陆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主要低层拦截器。此外,“标准-3”导弹是美国海军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一种高层弹道导弹防御武器,可从军舰发射,射程超过500公里,拦截高度达到160公里。美国曾用“标准-3”导弹成功击落过失控卫星,被认为是美国反导系统的一次实战。

2010年12月29日,俄罗斯总理普京说,实施反导系统计划耗资巨大,俄罗斯不会像美国一样建立这一系统。但为了保持平衡,“我们需要发展进攻性打击系统”。俄罗斯的反导系统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主要是S-400“凯旋”反导系统,其导弹射程可达400公里,为当今地空导弹射程之最,拦截导弹的距离为50公里至60公里。俄罗斯军方宣称,S-400在速度、精度等方面均优于美国的“爱国者PAC-3”地空导弹系统,是当今世界上性能最好的防空导弹系统。

目前美、俄分别拥有5000多枚和4000多枚核弹头,以及三代和两代预警卫星。要发现平均飞行时间为20分钟至30分钟的弹道导弹,取决于对导弹的雷达目标特性和红外目标特性的探测。在20世纪70年代前,美、苏都采用雷达探测的方式进行弹道导弹预警,但随着雷达隐身技术和假目标的发展,此后双方均开始发展以探测弹道导弹红外目标特性的卫星来进行预警。这种利用冷热程度不同的原理对弹道导弹进行探测的方式,是目前最好的预警方式,至今美国已经发展了三代红外导弹预警卫星并很快将装备第四代;而俄罗斯虽然国土面积大可倚重雷达预警,但也发展了两代红外导弹预警卫星。

除美、俄之外,许多国家也都在发展自己的反导系统。

日本防卫省曾在2010财政年度预算中获得了1761亿日元(约合19亿美元) 的拨款,用于完善导弹防御系统。防卫省计划增加部署美制“爱国者PAC-3”型陆基拦截导弹数量,以覆盖日本全境。日本导弹防御系统分为两部分:海上自卫队宙斯盾军舰配备的“标准-3”型海基拦截导弹是第一道防线;如果“标准-3”型导弹拦截失败,陆基“爱国者PAC-3”型导弹拦截系统将作为最后防御手段。

以色列军队于2010年下半年部署了“铁穹”防御系统。以色列“箭-2”导弹采用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和高能碎片杀伤战斗部及近炸引信,杀伤半径50米,最大飞行速度10倍音速,最大拦截距离达90公里,最大拦截高度40公里。此外,以色列还有“铁穹”导弹,主要用于拦截射程在5公里至70公里之间的火箭弹及导弹。

法国于2009年2月13日6时09分,首次发射了弹道导弹红外预警卫星——“螺旋A”和“螺旋B”,标志着法国也具有了反导能力。

据悉,现在世界上有能力制造导弹的国家有30多个,拥有导弹的国家超过100个。

世界各国的反导系统各有千秋,美、俄显然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反导系统的发展完善任重道远。如果要使中国陆基中段反导拦截系统能够达到真正的实战部署,至少下一步要发展自己的预警卫星。如果没有自己的弹道导弹预警卫星,陆基中段拦截是无法投入实战的。中国反导系统的整体水平还只是刚刚起步,距离形成作战能力和力量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由于地面雷达的弱点,国民党军飞机竟然西达潼关北上太原

中国约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还有47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仅仅依靠地面雷达是很难覆盖整个领空的。空中预警机探测范围广,无盲区,对小型目标探测能力强,是国土防空的有效装备。

预警机就像一个空中指挥所,它集预警探测、情报侦察、指挥控制、通信导航等功能于一体,是现代空战的法宝。

人民空军早期发展预警机的设想来源于对国民党空军的拦截作战。新中国成立初期,防空系统处于创建初期,存在很多雷达盲区,没有能力完全阻挡国民党空军的夜间袭扰。从1951年3月开始,中国大陆多次遭到美国和台湾地区国民党空军的夜间袭扰,几乎畅行无阻。

国土防空作战拦截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早期预警。在没有预警机的时代,雷达是提供预警的唯一的装备。新中国成立初期,空军只有很少的落后雷达,包括苏联援助的П-3H和П-3А米波中程雷达和美国制式的208雷达和406雷达。这些雷达的警戒引导距离为150公里,误差约为2公里。在1957年以前的数次作战中,由于雷达误差大,虽然能将战斗机引导到目标附近,但是在复杂天气或夜间,解放军战斗机飞行员仍然无法利用肉眼发现目标。

1955年,解放军共出动战机246架次拦截窜扰的国民党军飞机,仅有20次发现了目标,其中个别飞行员开了炮,但是无任何战果。

1956年,人民空军从苏联引进23部П-20雷达和大量的П-3雷达,在沿台湾地区正面构成了漫长并有很大纵深的雷达警戒网,很快就取得了战果。1956年6月22日夜间,国民党军一架B-17侦察机来袭扰,部署在衢州的空五军П-20雷达首次成功地引导一架米格-17战斗机进入了目视距离,将其击落在江西广丰县岭底乡溪后村的山谷中。8月22日夜间作战中,上海虹桥机场附近的П-20雷达又引导解放军米格-17战斗机,将一架美军P4M-1Q电子侦察机击落。11月10日夜,杭州的П-20雷达第三次引导米格-17战斗机击落了一架国民党军的C-46运输机。

但是随着国民党军改变战术,在没有月光的暗夜和300米至500米低空活动,П-20雷达引导效能开始下降。1957年全年,国民党军B-17G侦察机窜入大陆53次,解放军起飞战机69架次进行拦截,全部落空。当年11月20日夜间,一架国民党军B-17G飞机从福建惠安进入后,经湖南、江西进入大陆腹地。其间,被П-20雷达发现几次,但很快消失。后来,这架飞机竟然西达潼关北上太原。解放军因没有雷达引导,只能主观判断该机可能会在京广铁路西侧150公里至200公里的雷达空白区活动,致使起飞的18架次带雷达的米格-17战斗机全部扑空。在9小时13分钟的袭扰过程中,竟然有3小时零8分钟不知去向,直到这架B-17G窜到石家庄西65公里处,才被一台破旧的270雷达偶然发现,数分钟后该机又消失在雷达视野外,安全返回了台湾地区。

此后,国民党军飞机改装为电子侦察机,安装了对雷达的电子干扰系统,解放军雷达更加被动。地面雷达的弱点暴露出来,发展预警机对解放军空军来说已势在必行。

“空警一号”在中国预警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在北京航空博物馆展出的国产“空警一号”预警机样机,是中国发展预警机的第一个里程碑。

1953年3月,苏联赠送给中国10架图-4轰炸机。解放军最早类似预警机的雷达作战飞机就是由图-4改装的。

改装的图-4П虽然已经具备了早期预警机的雏形,但过于笨重,实战性不强。1960年12月19日夜间,一架国民党军P2V飞机窜往张家口方向,解放军起飞了3批图-4П,很快利用机载雷达找到目标,P2V飞机几乎无法摆脱这些巨型战机的扫射。不过当时的装备实在太差,其中红外瞄准具的误差几乎达到2度。在几个批次的开火追击中,始终没有造成P2V飞机致命伤。该机到达山东临沂上空时,遭到解放军第三批次的图-4П的围歼射击达35分钟之久,强大的火力逼得这架P2V飞机机组就差要弃机跳伞了,但最后该机还是逃脱了。显然,改装的图-4П不过关。

1969年9月,解放军空军提出研制空中预警机,代号为“926飞机”,改装机仍采用图-4。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苏联、英国3个国家拥有空中预警机。11月25日,空军司令部发布通知,以六院、空一所、空二所、空军十二厂为主,抽调人员进行空中预警机的研制,5702厂负责生产,空三十六师执行试飞任务。当时要求全国各单位对“926计划”所需材料、资料等全部开绿灯放行,只能倾全力配合,不得过问。

由图-4飞机改装的载机,在背部安装庞大的雷达天线罩和支架系统之后,飞机的总阻力增加了约30%。为了增加动力,科研人员替换了图-4飞机原装的活塞式发动机,使全机动力装置的功率增大67%。此外,技术人员对载机的气动外形和结构作了修改,整个研制过程中的吹风试验超过2000次。

当时,国内对于世界预警机技术水平了解很少,设计观念相差很大。图-4飞机中段的炸弹舱等几个舱段全部改装成密封舱,用于安排雷达操作员和控制人员。“空警一号”的主要分系统包括警戒雷达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数据显示和控制系统、敌我识别系统、通信和数据传输系统、导航和引导系统、电子对抗系统。在“空警一号”上采用的是布置多个雷达P型显示器,两个A型显示器,UHF和VHF波段的电台分别担任空地和空空通话。实质上,“空警一号”只是将雷达站移到空中拓展探测范围和减少盲区,性能与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预警机相当,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预警机。“空警一号”对低空目标的探测面积相当于40个П-3雷达站,这对于当时的中国防空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926飞机”于1971年6月10日首次试飞成功,并被命名为“空警一号”。

第一次带天线罩试飞,“空警一号”在空中出现剧烈的振动现象。在驾驶舱里,飞行员的脚踏板咯咯直响;在中部机舱,3名射击员都能看到垂直尾翼明显的周期性摆动;在尾舱,人摇晃得无法写字。经过分析,科研人员提出了17种排振方案,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攻关,振动现象终于被排除。

从1976年下半年开始,空军组织提高雷达抗地物与海浪杂波干扰的研究工作。1978年11月20日至1979年1月18日,“空警一号”组织海上试飞,但效果并不明显。最终,因预警雷达的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空警一号”于1979年停止研制。

“一号工程”使中国拥有空警-200和空警-2000新式预警机

为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中国曾向以色列订购了“费尔康”相控阵雷达预警机,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相控阵雷达预警机,空中预警能力基本上与美国E-3预警机相当,有些性能甚至超过E-3,但价格却只有E-3的1/3左右。可是,由于美国的蓄意阻挠,以色列变卦,在2000年表示拒绝向中国出售这种预警机。

此后,中国曾准备从俄罗斯购买预警机,并初步达成协议。后来,中国于2002年主动中断从俄罗斯购买价格和性能都不符合要求的预警机,转而自力更生,全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预警机。

重新确定发展国产预警机是国家头号军事重点工程之一,并被命名为“一号工程”。

2005年1月14日,空警-200型预警机完成了首次试飞。随后,中国加快了研制空警-200型预警机的步伐。为了解决飞行安全问题,更换了新型座舱玻璃除霜系统和新型机组成员紧急情况告警装置,大大提高了飞机的安全性能。

国庆60周年阅兵时,中国预警机终于横空出世。出现在天安门上空的空警-200、空警-2000,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预警机首次亮相,引起世界关注。

中国空警-200型预警机的“平衡木”雷达系统为中国自行研制。空警-200型预警机实际上是运-8AEW的改进型。最初,该机被命名为“平衡木AEW”。随后,又被命名为运-8/F200。

空警-200可以自动或手动与空警-2000进行情报信息交换和共享。空警-200型预警机的功能虽不如空警-2000强,但系统造价相对便宜,可大批量生产,与空警-2000型预警机形成高低搭配的配置方式。空警-200的外号叫“平衡木”,用于战术预警。

中国自行研制并正式列装的空警-2000,采用伊尔-76大型运输机作为载机,机上乘员10人至15人。它的雷达天线并不像美、俄预警机一样是旋转的,而是固定不动的。这说明空警-2000采用的是比美、俄领先一代的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由于它只需以电子扫描进行俯仰和方位探测,所以不需要再采用落后的机械扫描旋转天线。由此可以证明,中国专家已有效解决了预警机雷达天线的一系列难题。中国空军第一架预警机称作“新预警”,2003年10月前后完成了装配,雷达由中国某科研所研制,整体外形和A-50I十分类似。

预警机的产生可追溯到二战中的珍珠港事件,由于地(海) 面雷达低空盲区的存在,美国海军蒙受了重大损失。1943年,美国执行“卡迪拉克”计划,着手研制海军预警机及其机载雷达,用于早期发现躲在舰艇雷达盲区内低空飞行的敌机。

1945年底,该计划成功地把当时比较先进的雷达搬上了小型飞机,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预警机TBM-3W“复仇者”。1948年,美军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支预警机中队。

1950年初,美军换用C-14“贸易者”小型运输机和新型雷达AN/APS-82,改装成预警机。该机于1958年试飞成功,定名为E-1B“跟踪者”舰载预警机,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型预警机。此后,苏联、日本、英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瑞典、印度等国先后拥有了预警机。在世界第一架预警机问世55年后,中国第一架实用型预警机才问世。但中国预警机一出世就一鸣惊人:中国空警-2000雷达探测距离最远,在世界预警机探测距离中位居榜首。

预警机是现代空军的战力倍增器,中国空军预警机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空军的作战能力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无人机成为中国天空飞翔的“机器鸟”

2010年3月1日,美国中央情报局操纵的无人机在巴基斯坦北瓦济里斯坦地区发动袭击,一名和基地组织有关系的“东突”组织头目阿卜杜勒·哈克,被无人机发射的导弹击中身亡。无人机用于攻击地面目标引起世界军事专家的关注。

中国无人机引起世界关注是在国庆60周年大阅兵,那是中国无人机首次公开亮相。

无人机是一种由无线电遥控设备或自身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无人驾驶飞行器,也是一种避免人员伤亡的飞机。它在军事上用于侦察、通信、反潜、电子对抗和对地攻击等,在民用上用于大地测量、资源勘探、气象观测、森林防火和人工降雨等,在科研上用于大气取样、新技术研究验证等。

发展无人机已经是世界各国军队的共识,目前已有美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等50多个国家拥有无人机。

1967年底,南京航空学院研制的中国“长空1号”高速无人驾驶飞机设计定型,这是一种大型喷气式、无线电遥控的高亚音速飞机。此后,南京航空学院又相继研制出“长空1”核试验取样机、“长空1”低空型和大机动型靶机,基本满足了中国核试验取样、高性能空对空导弹、歼击机和其他防空武器进行鉴定试验的需求。

1969年,国家下达研制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的任务,北京航空学院承担了这一重任。1972年无侦-5(长虹-1)首飞成功,1980年国家批准无侦-5设计定型,1981年起开始装备部队。无侦-5主要用于军事侦察、高空摄影、靶机或地质勘测、大气采样等科学研究。无侦-5的研制成功,是中国无人机技术领域里的一次飞跃。

西安某技术集团公司,主要研制和生产系列化小型无人机系统,是中国最大的无人机科研生产基地,从事ASN系列无人机的研制。多年来,先后研制出B-1、B-2、D-4、ASN-104、ASN-105、ASN-206、ASN-7、ASN-9、ASN-12、ASN-15、鸭式飞机等10多种型号的军用和民用无人机,已累计生产4000余架。ASN系列无人机已大量装备部队,并批量出口国外。

此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还先后研制出几种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的无人机。

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展示的是中国研制生产的10架无人侦察机,分别为三种不同型号:BZK-006、BZK-001B和JWP-02的近程和中程战役无人侦察机。

国庆60周年大阅兵,无人机方队来自解放军第一支无人侦察机部队,这是解放军序列中一支年轻的部队,也是解放军唯一的一支新型无人机侦察力量。自2003年组建以来,他们多次出色完成军委、总部赋予的重要任务。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没有专门的无人机部队,只有空军编制操纵无人机靶机的人员。

20世纪90年代初,解放军在陆军成立了由战区情报部门直接掌控,担负着特殊侦察任务的特种侦察兵,在特种侦察部队编制了无人侦察机,但仍没有独立的无人机部队。

进入21世纪,中国陆军无人侦察机部队才横空出世。目前,中国空军、海军、陆军、第二炮兵都装备有无人靶机及无人侦察机,但只有陆军有专门的无人机部队。

21世纪是无人机发展的黄金时期,从规模上看,美军就装备了近6000架无人机;从功能方面看,无人机已经开始从“侦察/对地攻击型”向纯粹“战斗型”转化。军事专家预言,无人机将全面取代有人驾驶的战机,成为21世纪的战场主角。

中国研制无人机起步较晚,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才开始;而西方国家从一战后就开始研制无人机作为靶机,现在已向对地攻击无人机和无人驾驶战斗机飞速发展。中国目前已公开亮相的无人机有10多种,主要用途集中在靶机和战术侦察方面。

因此,未来中国无人机在装备发展上,有专家主张要着眼三个方面:一是发展战略无人侦察机,目前中国只有战术和战役层次的无人侦察机,还没有战略无人侦察机;二是发展对地攻击型无人机,目前中国对地攻击型无人侦察机仍属空白;三是发展无人驾驶战斗机,跟上世界先进国家发展无人机的步伐。在无人机部队的发展上,要在多军种建立无人机部队,空军、海军、第二炮兵都应建立专门的无人机部队;除无人侦察机和靶机部队外,应重点建立对地攻击型无人机部队和无人驾驶战斗机部队,逐步减少有人驾驶战斗机部队。

21世纪,对战场信息的掌控程度主导着战争的成败,集侦察、情报传输和火力打击于一身的无人机已成为信息化战场的新宠。中国建立“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就应该凭借无人机抢占信息化战场的制高点,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以无人机创造“零伤亡”,夺取战争的主动权。

加油机让中国空军远程作战不是梦

2009年10月1日的国庆60周年阅兵,是中国空军加油机向世界亮相10周年。空中加油机在中国的诞生意味着解放军空军作战半径的延伸,意味着远离共和国大陆的海疆、天疆难防的历史有望结束。空中加油机10年的历程,标志着远程作战对于中国空军已经不是梦。

各国军事专家公认,航空兵远程作战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空中加油机,二是航空母舰。歼击机和轰炸机靠空中加油进行远程攻击,舰载机靠航母作机场进行远程攻击。但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来说,两个条件都不具备。

二战后美国战略专家在总结东京大轰炸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靠地面补给进行的大规模远程轰炸代价巨大、收效甚微。如何解决远程攻击的补给问题,人们想到了一战之后二战之前发明的一项技术——空中加油。

1923年6月27日,美国陆军航空队的L.H.史密斯上尉利用软管加油技术为一架DH-4B型飞机加油,创造了持续留空飞行6小时38分的记录,这是航空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空中加油;1948年,第一架专用加油机KB-29M装备美军;1949年,英国空中加油公司试验成功“软管锥套”加油装置,很好地解决了空中对接的技术难题;1950年随着波音探管研制成功,采用“硬式加油”的40架KB-29P装备美国战略空军部队。

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的空中加油技术已经走向成熟,这些国家的空军普遍装备了加油机。但它们对中国采取了技术封锁政策。因此,中国加油机的研制举步维艰。

20世纪70年代,中国曾进行过空中加油技术的基础研究,但因种种原因半途而废。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重新开始研制空中加油机,其间发生了几十次重大的险情,经历了多次失败。尽管中国始终没有放弃对加油机的研制,但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蓝天没出现过加油机的身影。

没有加油机,中国空军的战斗机航程只能局限于自身油箱的容量,大多数战斗机的作战半径很难超过领海范围1000公里,中国航空兵受作战半径的限制十分明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国庆大阅兵时,空中梯队中出现了加油机和受油机组成的“加受油楔队”,这标志着中国航空兵续航能力的增强。这也是继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制造加油机能力的国家。首次亮相的加油机,是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它三年前已经装备部队。国庆50周年大阅兵那天,中国空军加油机在750米的高度,通过天安门广场,并放出10多米长的加油管,让世人一睹风采。

国庆50周年大阅兵时组成的“加受油楔队”是由一架国产轰油六型空中加油机和两架歼-8D型受油机组成的。中国自主研制的空中加油机早在1991年12月23日,由空军试飞员操纵首次空中加油成功,8年后才公开亮相。解放军空军加油机团于1997年在南方某地成立。

拥有空中加油机后,空军航空兵的远程作战能力产生了历史性的飞跃。据悉,作战飞机从海南岛空军基地起飞,经过空中加油后,西沙群岛、南沙群岛都在人民空军战机的有效覆盖范围内。

中国空军加油机问世后,美军对中国空军拥有加油机十分关注。美国军事专家细心研究后评论说,中国空军的编组方式是两架轰油六支援12架歼-8D战斗机。这12架歼-8D分为三个四机编队,可以在1200公里内分别建立3个空中警戒圈保护加、受油机。战斗机进行空中加油的最佳空域是在其作战半径的尽头附近,而歼-8D的作战半径大约是800公里。这样即使空中加油作业失败,也完全可以依靠机内剩余油料安全返回基地。如果空中加油作业能够顺利进行,歼-8D在接近其预定警戒空域时即可完成受油,随即直接进入阵位,这时空中加油机就可以返回基地了。

美军专家继续评论说,按照这种编组方式,只要增加加油机数量或是减少两架战斗机的数量,就可以使歼-8Ⅱ的航程成倍增长,作战半径甚至可以达到2000公里的惊人距离,不弱于不经空中加油的苏式战机,这对于歼-8Ⅱ这种短腿战机来说意义重大。

2008年珠海航展上,中国空军轰油六型空中加油机和歼-8D型受油机,继国庆50周年大阅兵之后,又一次公开亮相,并进行多次空中加油表演。

歼-8D型受油机上安装的空中加油装置是中国空军装备的第一代空中加油装置。到歼-10时,其空中加油装置在设计上比歼-8D有了明显提高,已经达到法国幻影-2000战斗机上同类设备的水平。

《兵工科技》杂志介绍,歼-10在执行空中任务时可以使用7个外挂架,但其中3个挂架需要挂装副油箱来满足作战半径要求。歼-10如果能够在进入战区之前进行一次空中加油,那么就可以空出机翼上的两个副油箱位置挂载武器,利用空中加油可以在不影响作战半径的情况下将火力提高50%。

美国《武装力量》杂志介绍,中国歼-10战斗机已经具备与美军F-15、F-16战斗机编队短兵相接、一较高低的实力。它从中国东南沿海起飞,可持续飞行1600公里,具备追踪并击落美军空中加油机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直接击落F-22意义相同。试想,加油机被解放军战机报销,必将瘫痪美军F-22战机的远程续航能力。届时,在中国附近空域作战的美军飞机将无法返回美军基地。

美国的评论并非空穴来风,中国空中加油机与歼-10的密切配合,的确能使中国空军如虎添翼。

中国空军加油机的出现,不仅填补了中国航空兵装备史上的空白,结束了空中无法加油的历史,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使中国空军的远程作战能力产生了历史性的飞跃。

猜你喜欢
空警撒手锏预警机
磨炼我们的“撒手锏”
从平面到立体的跨越空警2000预警机战场之眼空警200预警机
磨炼我们的“撒手锏”
空中指挥所——预警机
来自空中的指挥官
要挟离婚,是“制服”老公的撒手锏吗?(一)
空中警察执法权力探析
“罗斯福”号航母首次弹射并回收E-2D“先进鹰眼”预警机
撒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