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珍 (宁夏大学音乐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萧友梅最早的音乐文字,是于1907年至1908年连载在中国留学生刊物《学报》上的《音乐概说》一文;写于1940年6月,他去世后1946年刊出的为赵梅伯((合唱指挥法》一书所作序言,是目前所见最晚一篇音乐文章。在三十多年里,萧友梅所作已刊和未刊的音乐著述,按《萧友梅音乐文集》,的统计,共有音乐专著和有文字论述的音乐教科书7种,为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和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编写的音乐教材5种,专题音乐论文13篇,推介性、评论性、综述性的文章、讲演、谈话、序言等近50篇。内容大致可分为:介绍、研究西洋音乐的著述,探讨、论述中国音乐和对比研究中西音乐的著述,以及对本世纪20、30年代中国音乐发展的现实状况作推介、评论与综述的著述等三个方面;三大类著述的篇章与字数大体相当。音乐作品方面,根据金桥博士统计,萧友梅作品有钢琴曲3首,乐队曲2首,铜管曲1首,弦乐四重奏1首,声乐作品近90首。这些萧友梅的文论、作品以及他的历史、生平、音乐活动和教育实践等都成为研究对象。现分别从萧友梅的音乐作品研究、音乐教育研究两个方面分述改革开放以来有关萧友梅研究的基本内容。
截止目前发现的萧友梅创作的音乐作品已经被上海音乐学院专设《萧友梅档案》数字化保存了,这一举动在钱仁平、肖阳文章《华人作曲家手稿典藏与数字化保存的实践与思考— —以《萧友梅档案》为例》中以举例方式加以阐述,从中可以清晰看到萧友梅创作作品的可信的原始档案,因为它是萧友梅侄女萧淑娴在其遗物中整理出来的手稿等材料。早在1993年,王安国发表了《萧友梅器乐作品研究》,这是专门就萧友梅6首器乐作品的音乐进行分析研究的专题性文章。梁茂春在《中国第一首管弦乐》一文中经过仔细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萧友梅的哀悼进行曲是为纪念“辛亥革命”和“讨袁战争”中黄兴和蔡锷二位将军而在德国完成的中国第一首管弦乐。陈习《浅析萧友梅弦乐四重奏》(2007)、迟冰《萧友梅钢琴语言的艺术特色》(2009)、杜姗姗《萧友梅艺术歌曲音乐漫谈》(2012)、谷玉梅《萧友梅与交通大学校歌考》(2009)、徐金阳《新发现的萧友梅合唱曲——《湖南大学校歌》研究》(1999)、孟文涛《天下为公歌与萧友梅》(1995)、《中国近代歌曲创作史中一个特殊仅见事例——试议萧友梅与易韦斋合写歌曲中的词曲结合问题》(2005)分别从萧友梅音乐作品个案进行了研究,重在音乐分析以及词曲结合等问题。也有人把萧友梅与同时代的赵元任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萧友梅音乐教育研究有两类,一是就其音乐教育实践而论,如: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副会长黄旭东《萧友梅办学的基本特色——以国立音专为例》从以下八个方面阐述萧友梅的办学特色,它们是:⑴从音乐教育既不普及又不被重视的国情出发,创设了不同培养目标的多种学制;⑵以传授西洋音乐理论与技术为主,也不忽视民族音乐的教学与整理,教学要求极其严格;⑶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网罗社会贤才,不惜重金聘请高水准教师来校任教;⑷实行学分制与技术考核相结合的教学管理体制;⑸课堂教学、艺术实践、科学研究三结合,全面兼顾;⑹依靠全体教师,民主办学;⑺建设起了一套规范化的艺术实践制度;⑻经费拮据,精打细算,一切为了教学,全校收支公开。
二是就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而论,如:冯长春《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管窥——从萧友梅有关音乐教育的几项提案谈起》从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角度研究概括出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是:⑴肯定传统音乐价值,强调创新不忘旧乐;⑵重视基础音乐教育,遵循音乐美育原则;⑶借重西方音乐教育,培养中西兼通人才;⑷奖掖优秀专业人才,繁荣音乐创作表演。金桥博士学位论文《萧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是从历史的视角对比萧友梅之前的中国音乐教育、萧友梅的音乐实践及其业绩、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对后世的影响三个历史阶段探讨萧友梅在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结论肯定了萧氏的功绩。相似的文章还有孙继南《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萧友梅音乐文集》读后》,文章认为:萧友梅先生对振兴中国音乐教育素怀大志, 他在有关理论文章中所提出的种种创见、设想, 大都是他音乐教育观的反映。用历史眼光去看,他认为萧氏的音乐教育思想和观点基本上都是科学的、积极的, 也是符合那个时代中国音乐发展的实际需要的。当然, 由于时代的局限, 不可能完美无缺。由此可见,探讨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因其与中国音乐道路的问题密不可分,所以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关于萧友梅历史功绩的评价之争。
对于萧友梅的音乐功绩的评价有两种批评,一种肯定共三个观点。第一种批评来自吕骥,他批评萧友梅的教育是“学院派”的资产阶级“为艺术而艺术”的音乐教育,不符合新的大众的人民音乐道路。第二种批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中国音乐教育的道路所做的反思,把矛头指向学堂乐歌和萧友梅的音乐教育观念及其实践,认为萧友梅开创的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是“欧洲音乐中心论”在中国的反映,其后果是把中国音乐的道路引入歧途。而与此相反,有许多学者认为萧友梅的历史功绩应予以肯定,理由是不能离开历史环境来苛求全面。
在以上三种观点中,持第二种批评的学者主要是持文化相对论的民族音乐学家,他们的理由主要是:文化相对发展而没有可比性。萧友梅则认为中国音乐没有和声、记谱不规范、偏重技术不做理论研究等“落后”性,并提倡国人努力学习西洋音乐技法、采用西洋乐器追赶“先进”的音乐文化,并亲力而为创办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他所持中西音乐比较观认为:“吾人研究我国音乐史,当然要有现代的眼光,但去批评吾国某时代音乐时,必定要拿同时代的西洋音乐进化情形来比较,方可得到一个公平的结论”,而“断断不能拿现代文化国家的情形去较量我们古代的陈迹,不能拿现代文化做标准,去批评我们过去的历史而认为在那个时候就已经退化了。必定要拿同时代的外国历史去较量,方可知道我国历史的真地位”。这些看法的确与近些年民族音乐学主张的多元文化观相悖,所以受到批评,乃至否定他的历史功绩。例如罗愿《略论萧友梅的中西音乐比较观》就指出:“以十九世纪欧洲音乐来衡量中国音乐,这是萧友梅音乐比较中的一个特点, 也是其内核;正是这一标准尺度,限制了他对于中国音乐本身特点及规律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然而这种认识因为音乐史料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转变。1990年萧友梅逝世50周年之际,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合编的《萧友梅音乐文集》出版了,该文集收采了作者自1907年以来的音乐论著共56篇,共40余万字。在详实全面的历史史料佐证下,诸多学者,如:汪毓和、陈聆群、魏廷格、乔建忠、孙继南、周为民、王宁一等都在认真研读《萧友梅音乐文集》后,普遍肯定萧友梅在特殊历史时期所做的巨大努力,并指出他对于中国音乐教育的贡献很大。汪毓和《从对萧友梅音乐思想的评价想起——在“ 萧友梅与当代音乐文化建设” 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特别关注“七七事变”后萧友梅写给当时教育部领导的一份报告,并认为这是萧友梅对自己20年为建设中国音乐所经历的全面的思想的总结,他从祖国、民族、人民的角度看到了自己过去的不足,初步找出了解决长期矛盾的出路。指出他在这个“报告” 中的种种思考是非常真诚的、深刻的, 特别是对他以往奉为“ 圣典” 的欧洲音乐发展和被视为“ 学院派” 办学经验的分析予以批判。
综上所述,首先,关于萧友梅的研究并不是尽善尽美的。萧友梅的音乐思想涉及近代中国政治、教育、音乐美学、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学、中西音乐文化、乐器等诸多门类,全面客观的研究每一个子项来代替笼统的评述,更有助于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而这许多方面都没有专门研究,例如他的声乐作品,特别是合唱作品就没有专题性的研究。
其次,对于萧友梅的评价可以不必急于下结论,历史自有公论,正如魏廷格所说:“基本上是由处于不同文化圈、各自有着不同历史、人文、社会背景、而且又各自有着独立体系和传统的中、西两大音乐系统的融合这一世界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伟大进程, 其困难程度, 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 可以说, 今天的缺憾, 是带有历史必然性的。将这归咎于萧友梅或其他任何个人, 都是不公正的。相反, 萧友梅已经以他的全部精力推进了中西音乐融合的进程,并且, 他还预见到这将是一条漫长的路, 所以他不敢断言本世纪内我们能走完这条路。”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达到足够高的水平的前提下再反思中国音乐道路定然不妥,但急于否定萧友梅的功绩,也不能得到学界的公允,怎么办?
笔者认为否定萧友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否定百年来中国专业音乐的整体意义,也是对占主流的音乐家和学者,特别是国内各音乐学院成绩的根本否定。这种否定的前提是中国音乐与欧美大小调音乐体系、阿拉伯音乐体系并立,是一种东方音乐的代表而自成一元。如果确有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立性,那么再反观今天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就不能不让人怀疑:这种照搬西方近代音乐体系的实践所造成的后果,难道会更利于中国特色音乐的传承吗?如果我们否定传承的必要性,那我们如何确保所创作的作品既有西乐之形式又有中国之内容(意蕴、神韵)呢?其实从谭盾等人的实验已经能够看到枯燥乏味的技术堆砌和浮浅的贴标签造曲样式了。当西方创作自瓦格纳趋于枯竭以来,我们还用过去那种“采矿”式利用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嫁接西方技术“艺术化”而成的音乐,一定能够获得中国全体人们的欣赏和认可吗?是什么导致传统音乐的萎缩、消亡?这种消亡是合理的、正常的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理当优胜劣汰吗?我们不能学孔子保存周代文化那样真真保留一点中华经典音乐文化的“骨血”,而全体中国音乐人应当理所当然的承接贝多芬和美国音乐剧吗?所以,萧友梅的历史是真实的,但功绩是值得怀疑的。探讨、评价萧友梅不能仅仅从狭隘的萧友梅及其历史来看,而应当把这百年来中国文化整体错位、或迷失、或转型考虑在内,并充分认识、体验中国民间音乐的独特性,无疑,这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课题。
[1][2]戴鹏海,黄旭东编.萧友梅纪念文集[C].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12.
[3]金桥,萧友梅与中国近代教育[D].上海音乐学院,2003年博士论文281页
[4]王安国,萧友梅器乐作品研究[J].中国音乐学,1993年第1期.
[5]梁茂春,中国的第一首管弦乐——萧友梅的哀悼进行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6]黄旭东,萧友梅办学的基本特色— —以国立音专为例[J]. 音乐艺术, 2012年第2期.
[7]冯长春,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管窥——从萧友梅有关音乐教育的几项提案谈起[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8]孙继南,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萧友梅音乐文集》[J].读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3 期.
[9]戴鹏海,黄旭东编.萧友梅纪念文集[C].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12.390页
[10]罗愿,略论萧友梅的中西音乐比较观[J].中国音乐学,1992年第3期.
[11]汪毓和,从对萧友梅音乐思想的评价想起——在“ 萧友梅与当代音乐文化建设” 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人民音乐,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