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莉 (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佛山 528000)
作为企业的一名设计师初入教师岗位,之前我对于高职院校的印象停留在“技能人才”的层面。个人认为,真正的“技能人才”,应该是能做事,动手能力强的人。而目前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动手实践能力差,理论结合实际不足,在校学生的能力符合企业所要求的基本上凤毛麟角。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后往往要培养半年甚至一年才能上手,这会造成企业偏向于有经验的工作者而非学生,学生就业会变得越来越困难。为什么以技能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会出现今天这些情况呢?我们试着从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来发现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招生情况为:美术生和文化生兼招。美术生和文化生合二为一组成了这个专业班级。艺术类学生有较好的绘画基础,有较好的艺术氛围,他们在审美能力和表现技法上要高于文化科学生,而文化科学生在入学之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在这些方面较为欠缺。这两类特点分明的学生往往给我们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例如我们在美术基础课教学上我们是先考虑没基础的,从基础知识讲起,先教点线面透视、明暗交界线等等基础知识,在操练的过程中让有基础的带没基础的,期望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在学习上能起到模范作用,等大家入门了,再深入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但是通常我们会发现懂的学生不耐烦了,他们会觉得花了那么多学费就为听他们熟悉的知识不免觉得亏。无美术基础的学生进入艺术系学习初,缺乏自信是他们的共性,除非他们非常的爱好且有目标,不然,在画画过程放不开是常用的事情。缺乏自信导致的“画不敢画”让他们彻底的失去了对专业学习的信心。
专业负责人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企业的需求合理规划,但是实施起来效果并不见得非常好。例如:工业设计专业一个年级平均30个学生的规模,三个年纪总共90人。教师资源是5-6个任课老师,这里所说的任课老师指担任工业设计专业大学期间专业课程授课的老师(包括专业教师及其他专业的老师)。例如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课是工业设计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但这学期专业老师安排非常多上不过来,我们抓来有机械类教学背景的老师,条件是会SOLIDWORKS或CAD这类的工程软件的老师上课。毕竟不是同一个专业出身,所以在教学上老师只是简单的在讲软件的操作。学生学的枯燥,也不懂得为什么要学这个软件。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差,效果也达不到。另外从基础课到专业课都是几个老师重复的带,不仅仅学生无新意,老师也有被掏空的感觉。
职业院校艺术类专业通常跟其他类例如计算机专业都安排在普通的教室上课。教室只要能有投影机就基本满足教学要求。但是工业设计类专业通常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普通教室基本上不能满足教学上的要求。固定的上课时间和上课方法,从第一周上到第十六周,在同一个教室,学生疲惫不堪,也无心创作,更多是为了作业而作业。老师跟着在课堂上耗时间,也是无心教学上的改革。另外,学校在管理上也是只认申请表格,不讲任何变通。例如要带学生出去考察,除了事先在教学文件上有计划之外,还需要向学校递交调课申请,交系主任签字教务才会同意。否则他们则会认为你没给学生上课。老师为了教学效果往往要做非常多繁琐而无用的事情,长此以往下去,老师再也不想带学生出去,学生也只能对着一台电脑,体验着枯燥无味的教学。
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开设内容不同的欣赏课程,帮助学生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鉴别与评价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在欣赏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不是艺术作品本身,而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想象与再创造。在绘画课程上,加大对结构素描的比重,把传统素描的比重降低。让有基础的同学有学习的兴趣,无基础的同学也容易理解。着重培养学生的明暗表现能力和造型能力。
建立同企业界合作的实际项目,例如:我们做佛山伊利浦电饭煲设计项目时,学生在校期间就深入企业考察调研,部分学生的优秀设计作品就能转化为市场产品。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被企业肯定的同时增强了学习的自信,也对未来更有信心,企业也在项目合作中找到了合适的人才资源,这对学生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除了实际项目,还可以把各类设计比赛跟课程融合带入课程设计,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调研和设计,学生进入社会前,就有实题项目设计的经验和成果,满足企业的要求。
针对教师资源普遍缺乏的现象,我们应该利用跨专业上课来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平面专业老师可以在基础知识课上帮工业设计专业教立体构成。在教学初跟平面老师沟通希望教学能达到哪些效果,在教学和作业布置方面更针对工业设计专业。专业老师也能避免重复上一个班的课,增加新鲜感的同时也减少了老师的备课负担,让专业的老师在专业的课上发挥更强的优势。
申请专业工作室,搭建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学资源尽量工作室化,在课程教学中多组织设计小组,鼓励学生多与人探讨,从而让生活的细节成为设计的创意亮点。只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提高设计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在现有条件上让学生更积极、更主动的学习是我们的业务和责任。要争取在学校允许的范围内给予老师最大的支持,毕竟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培养能真正为企业所用的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