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丽 于 洋(广西梧州学院艺术系 广西梧州 543002)
中国版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上千年时间的洗礼、演化,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艺术形态,为中国乃至是世界文化艺术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但是,我国真正原创性的版画是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的,那时的版画是以现实主义表现形式出现的,承担着宣传革命精神,反映现实生活——主要是农民和战士的任务,它是革命事业的精神支柱。
艺术主题上,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版画以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承担着政治武器的功能,发挥了它的社会功用:宣传、号召,用木刻来实现救亡图存的现实,显示出锐利的批判锋芒和不妥协性,使得美术和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对革命事业的发展、宣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此时期版画的主题一改中国传统绘画的人物形象,都是以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为主,表现人民大众及其相关的社会现实等,对所处的黑暗时代进行了真实的写照,呈现出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在此基础上的作品价值已经大大超出了艺术本身。
正如黑格尔所言:“每种艺术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和其他的观点和目的。”中国30-40年代的版画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在恶劣的环境下,人民处于社会生活的最底层,此时版画发挥了它的作用——揭露社会现实的丑恶、蛮横的专制统治。国统区的版画本着“为大众”的方向进行创作,从创作的内容上看,版画家以极大的尖锐性和鲜明性揭示帝国主义及官僚资本家剥削人民,对他们剥削工人的罪恶,进行了血泪的控诉,表现出对人民群众生活苦难、悲惨遭遇的关注和同情,对社会提出了强烈的不满,以此来号召、鼓动人民起来反抗。这在题材上开创了中国艺术史上的新篇章。解放区则是新兴版画的成长时期,随着时代环境的改变,表现的主题也随之变化,由人民的反抗转变为大生产运动,创作的方向也变为“属于大众”,版画家为获得人民的审美认可,题材的格调一改以往的沉重、压抑,进而变得轻松、明快,此时版画家借助把人民、劳动和土地结合在一起的方式,从中去寻找色彩和构图,最终达到唤醒人民意识,号召人民为祖国胜利解放而作战的目的,可以看出当时版画家的爱国热情。
由此看来,画面的主题是随着时代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国统区版画始终本着揭露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黑暗面,描绘人民悲惨的现实生活;解放区版画则是纵情讴歌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改写土地革命中巨大的社会变革,以生动形象体现历史事实,感染观众,展示着一个新时代的起步和旧时代的终结。二者在内容上都体现了版画的艺术价值——武器和工具的功能。
30-40年代版画作品采用的是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形式,在创作形式上,是以寻求戏剧化的表现方式为主,揭示当时社会背景的错综复杂和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初期的版画作品更多的是对西方版画的模仿,存在着相当大的洋化成分,尤其在刻画人物方面,缺点暴露的就更为明显,这纯属是跟风的艺术形式,没有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势必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进入解放区之前,版画的表现形式不被人们所接受,而在江丰看来,“只将对象的真实的反映在画面上,而所反映的,又是与百姓的生活相联的话,就不会看不懂。看懂的条件是肖似,最能达到肖似的,是新形式而非旧形式。”,新形式之所以不受欢迎,主要原因归为版画家的写实基础差,或者是受欧洲瑕疵作品的影响。
解放区的版画采用了民间的艺术形式,创造出了具有中国民族化元素的艺术作品。版画家摆脱了效仿欧洲明暗调子的阴线刻法,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艺术风格也逐渐形成,作品以显著的个性化色彩显现于艺术界,生活真实感加强,色彩变得轻松、愉快,结合民间的剪纸等旧形式,画面呈现出简洁的平面风格样貌,解除了艺术与老百姓之间的隔阂,形成了独具乡土特色的“中西合璧”的艺术品,即把西方的木刻技法和古代传统的阳刻法加以结合,以此方法创作出的作品不但可以表现丰富的空间,而且人物形象也变得更加清晰、明朗,更加适合人民大众化的口味。正如鲁迅所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则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
30-40年代版画的表现形式逐步获得发展,个性化的作品也日渐成熟、完善,形式风格也贸然一新,富有本土特色的民族风格日益强盛,真实、生动的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的生活面貌,淋漓尽致地表现时代的变革,版画家创造出了拥有审美价值的艺术风格,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在创作中技法和材质是版画家情感表达的前提因素,而艺术家情感的倾诉则是版画艺术作品的灵魂主题。技法是构成版画画面形式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材质即媒介,它是版画家审美思想和理念的实物载体。在版画创作中技法和材质相互影响、齐头并进,它们不但与版画家的艺术观念相联系,而且还决定着艺术的分类和作品的风格。因此“每一个版种都有其独特的质材要求和技术手段要求,不同材质的运用,对版画面的效果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每一次质材上的革新创造,也就意味着版画面上将产生新的视觉和肌理效果。”由此看来,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与它的技法和媒介是密切相关的。如黄新波的《卖血后》中明确看出,画家在极力寻找作品内容所要表的思想观点与特殊媒介的切合点,尝试通过媒介的特性和适当技法的应用来显示对理想状态的寻求,使所要表现人物的体积、形象等跃然于现,这样就可以达到自然界所赋予材质的特性与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完美结合。以上方法所创造出来的作品升华了自然物象的品质,使得观者和画面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产生作品与读者互动的活跃氛围。可见,版画家创造艺术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对材质和技法的密切关注和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
我认为:一幅好的作品,材质、技法固然重要,但我们需懂得的是:一幅作品中技法、材质是表面的,而精神内涵则是深层次内容,是艺术家根据作品主题需要进行设计的,是艺术家情感、思想的真实流露,艺术家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让其观念、想法等精神因素呈现于画面之中,实现作品的艺术价值。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版画在帝国主义及反动势力的特殊环境下成长,可谓是夹缝中生存的“边缘艺术”,它的艺术价值是艺术家正视现实,借助艺术手段来揭露黑暗,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与要求,表达版画家的真实情感,是他们对现实的呼喊声,流露出的激情正是版画家所寻求的精神果实,是他们使版画艺术长存于世,充满永恒的生命力,给中国美术史留下了具有深远意义和珍贵价值的文化遗产。
[1]王贤明.新中国美术图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J],2000.
[2]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J],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