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华 (双浮镇综合文化站 安徽太和县 236600 )
顾名思义,群众文化即是群众为主体,各个机构及其相关部门为载体所从事的一系列与职业无关的文化活动,目的在于实现个人最大限度的自身精神需求满足。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和体现形式。群众文化又分为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民间文化是以流传的形式沿袭下来的,具有历史性;大众文化则出现在现代工业文明时期,主要形成于批量生产与消费方式的基础上。群众文化是所有文化活动形式中与人民生活接触最紧密的活动,参与者可以是社会各个层次各个个体或者群体,覆盖范围广,数量众多。群众文化活动不仅体现了社会个人新层次的精神面貌,也体现出整个社会生机勃勃的活力与魅力。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及市场活跃度的加大,社会人员的流动性不断的增大,人与人之间的陌生程度随之增高,社会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加。而群众文化作为一种非职业性的自愿参与的活动,不仅为人们提供释放压力的场所与空间,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更是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人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的投身到工作当中,不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更是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本质上来讲,群众文化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以群众为主体开展的工作,在工作原则上它们也是极其的相似。群众的阶层范围广,管理难度大,新的时期对社会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从群众文化工作中借鉴工作方法与有效途径成为新的趋势,继续加强党的领导,提高社会对于民众的服务能力以达到充分调动各类人群参与文化组织的热情与自主性的目的,最大限度的开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新性,达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
群众文化活动对于个人而言旨在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开阔视野,陶冶身心,与此同时,群众文化活动也具有引领社会风尚、传承社会文明的社会功能。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地域性,它能集中反映出一个读取的精神风貌和乡土人情,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宝贵的非物质财富。如果一个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特色鲜明,这个地区也必然具有相应的特点,那么群众会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因受到强烈熏陶和感染,便会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群众文化活动是客观的存在,也是动态的流程,每一段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必然存在着它的主流文化,然后不断的演变与推进,当今的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的必要性,对当今的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原有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与规模上实现创新与突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群众文化活动能否顺利开展,是否受到正确的指导尤为重要。群众文化活动是广大社会群体参与的集体活动,为确保文化活动的先进性,应采取“合理化发展科学化跟进”的发展模式,与时俱进,和社会主义充分融合,同时兼顾民族性、科学性和普遍性,坚定不移的朝现代化和世界化发展。具有思想性的同时,同时也应具备进步性等特点,以便于保持群众文化活动的活力,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和喜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群众文化活动当中,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原有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略显单一,满足的人群有限,使得参与人群仅局限于某些群体。以主旋律为基础,多种方式齐头并进,支持彰显个性的新兴活动形式,吸引群众的眼球,带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让更多的群众自愿的参与融入进来并且享受活动的过程。
群众文化活动又分为无形活动和有形活动,无形活动重在思想层面的交流,而有形活动则侧重于相关硬件设施设备的具体使用,说到硬件设施便可联想到相关的维护与更新。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履行相关职责,将文化事业建设一并融入到城乡建设中同时开展,将文化与科技结合,加大事业投入,以街道文化站开展示范点,起好模范作用带动科学持续发展,由点及面实现城乡规划发展和群众文化事业的良性循环。
整个文化活动体系的完善,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工作精神以及对群众文化活动理论的正确运用,在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过程中,决策者应不断的总结经验与教训,借鉴国内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加以思考和整理,扬长避短,运用到新的实际操作当中,以事实检验真理,寻找到适合并且起到推动作用的完整的理论。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群众文化事业的运作毫无疑问成为群众文化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群众的文化消费力和鉴赏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文化市场繁荣与否,而市场的繁荣又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将直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胆开拓,积极勇敢的进行观念更新,带领群众文化事业朝社会化、多元化、全面化发展,最终实现“文化力”的提高,为群众文化事业的科学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伊海燕.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J].现代营销,2012(12):161-161.
[2]张黎明.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管理创新研究[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1(9):268-268,273.
[3]朱德胜.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与管理创新[J].神州,2011(8):22.
[4]李春华.群众文化建设管理创新的路径取向[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1(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