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悦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海 200234)
音乐的发展具有一定承袭性,任何一种音乐流派或风格,从其最初呈现的意识形态到日后演变出的新现象,其一脉相承的艺术风格特征及随后的社会意义乃至现代影响,皆是音乐史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哥特式音乐作为中世纪音乐中一种重要的艺术风格,不但在我国音乐著作中甚少提及,即便在国外著作中,也多是与绘画、雕塑、建筑、文学等艺术形式一并提及,而没有单独设立章节。哥特式音乐的出现从最初的被误解被否定,到浪漫主义时期的复苏,一直到现在时隐时现但又独树一帜的表现,在音乐的历史长河中是一种很值得研究的现象。这样一种不可或缺的音乐风格为什么到了几乎被历史湮没的程度,不被世人所重视,究竟该如何对其进行界定,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本文从纵横两个方面的比较分析来考察哥特式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的特点、形式差异和界定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湮没淡化又得以复兴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
“Gothic”(哥特)一词最早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用于概括中世纪时期的欧陆艺术风格。追本溯源,它源自曾于西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15世纪,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意大利人萌生了振兴古罗马文化的念头,因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由于意大利人对于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因此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隔,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对他们而言即意味着“野蛮”和“粗野”。
宗教历来与哥特艺术的成长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说到哥特音乐风格,容易让人联想起中世纪宏伟辉煌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并没有许多恐怖、阴暗的意味,更多的是庄严、肃穆的感觉。当时许多作品都偏好以宗教为题,而对于写实的题材则涉及甚少。人们希望音乐能够对宗教的发展有所贡献, 但宗教的表现却并没有给音乐很大助益。也就是说宗教借助音乐进行教化,但宗教强加于音乐本身的束缚性,导致对音乐本质的发展不可能有真正的促进。
整个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很显然对“Gothic”一词持含蓄的否定态度。然而,尽管该词汇的诞生带有负面含义,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在此阶段被创作出来。
继1800年左右登场的浪漫主义运动(Romantic Movement)之后,哥特与中世纪文化因再度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得以复苏。当时的浪漫主义者崇尚自然,寻求理想。对未来满怀向往混合着对过去的魂牵梦萦,人们主张坚决推翻旧世界,但同时又迷恋于它的秩序和平衡。正是这种矛盾的社会思潮,为中世纪文化复苏的迹象,孕育机会的温床。从一定意义上讲,所有浪漫主义者在当时都是现实的叛逆者,浪漫主义始终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于理想化。哥特音乐同当时其他音乐风格有所不同的是,其紧抓浪漫主义的核心精神,侧重于通过音乐突显人性的罪恶与社会的黑暗。这种“黑色”性质,再加上浪漫主义的反叛精神,使得在这个时期,哥特开始被认为和黑暗、奇异、鬼魅等相产生关联。
此时的哥特艺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美学体系,不仅对人类自身的阴暗面做了一定程度的体现,也是对当时社会正统思维模式的一种挑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恐怖,神秘色彩的混合体。事实上浪漫派的许多象征和主题都和这些哥特次文化相当类似。
到了20世纪80年代,哥特音乐发展趋势的演变,催生出哥特摇滚这一新的音乐风格。虽然与前面所述的哥特音乐有所不同,但其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哥特音乐是密不可分的,是前者的后世延续及演变发展。
哥特摇滚中存在着强烈的复古倾向,包括使用中世纪乐器,借鉴古典音乐,使用歌剧唱腔等。同时又运用现代电子节奏及键盘合成器,既增强了哥特艺术的华丽美感,也进一步加深了其颓废幽暗的程度。在内容上,它的歌词常常是个人的自我反省,但是它诗歌般的敏感性很快导致品位转变到浪漫文学,宗教思想和超自然神秘主义上。
哥特摇滚最初所表现的充其量就是反映一下社会的阴暗面,然而随着听众面的逐渐扩大,音乐上逐渐走向成熟,结合各种丰富的文化内涵,于是音乐现象的扩大引发了向文化层面上的深入。歌特音乐兼带着各种哥特精神,进身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哥特通常不是严格意义上受欢迎的风格,然而由此引起的仍旧兴旺的哥特亚文化,使它的美学概念在最初音乐全盛期过了很久后一直存在着。
每一种新兴音乐风格、形式的出现,必然在一出现时受到众多批评质疑。同样是从建筑中借用来的音乐词汇“洛可可”,一开始也难逃此种命运。洛可可,以类比和比喻的方式从装饰艺术中借用到音乐领域中来的一个用语,特别是指18世纪的法国音乐。其奇想、多变、大胆夸张的风格,使其在全盛时期也受到批评。即使受到如此多的非议,洛可可风格还是以其各种应用形式,迅速流传到广阔的地区,甚至远抵中国。音乐中的洛可可风格从未被严格地、细致详尽地描述过。评论家们对于多种多样的音乐现象都采用过这一用语,而其中多数用18世纪的“华丽”这一用语来描述更加恰当一些。洛可可即使饱受争议却能在音乐发展史上占一席之地,写下灿烂的乐章。
哥特音乐却并没有像洛可可般如此幸运,其发展经历了相当曲折的阶段。从一开始的被歧视误解,到后来被宗教利用作为其辅助教化的工具,到现在的小众亚文化,它从来都不是主流音乐的中坚力量。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造就了哥特音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流传演变,时断时续。
哥特音乐的发展历来深受欧洲民族发展史中宗教因素、政治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广泛持久的观念之争、美学标准和审美原则之争。作为基督教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基督教大一统基础之上的哥特式风格是北方民族发展自己民族艺术的硕果,而这一过程就包含着罗马帝国的瓦解以及基督教在中世纪末期衰败的历史事实。意大利人对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难以释怀,在一定程度上打击抑制哥特音乐的发展。这使得哥特音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很难存活。即使哥特音乐后来被宗教所利用,作为其辅助教化的有利武器,但哥特音乐并没有如其所愿,非但没有对基督教的教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反而随着中世纪末期基督教的衰败而渐渐隐遁。
在浪漫主义运动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百家齐放,这给哥特音乐提供了得以喘息的机会。哥特音乐紧抓浪漫主义的核心精髓,并迅速发展强大,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一套美学体系,使得它在最初音乐全盛期过了很久后还能留存下来。到了20世纪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社会的包容性变得更大。正是这种社会优势使得哥特音乐能被人们所接纳,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任何音乐形式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哥特式音乐在中世纪社会变革的风雨中诞生,决定了其风雨飘摇的命运。但是,作为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它以其对人类社会和人性中阴暗和冷酷的一面的揭示与阐释,却与不同时代社会发展中人们拷问现实和自我的内心世界相契合,从而形成一种流演不断,而又时断时续的音乐派别。然而,不论如何,作为一个重要的音乐形式,因为其体现人类内省精神这一点,还有哥特式音乐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历史寓意,以及其所涵盖的时代精神和后世影响,它不应该也不可能被湮没在音乐的历史潮流之中。
注释:
1.《音乐词典词条汇辑-西洋音乐的风格与流派》,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92页
2.《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Stanley Sadie, London : Macmillan Publishers ; Washington, D.C.: Grove's Dictionaries of Music, 1980.
[1]《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Willi Apel, Cambridge, Mass: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9,c1972.
[2]《The art of listening》Jean Ferris
[3]《Gothic literature》foreword by Jerrold E.Hogle;Jessica Bomarito,project ,Detroit : Thomson/Gale, c2006.
[4]《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Stanley Sadie,London : Macmillan Publishers ; Washington, D.C.: Grove's Dictionaries of Music, 1980.
[5]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贵州出版社,2009年.
[6]《音乐词典词条汇辑-西洋音乐的风格与流派》,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7月版
[7]政春泉,《学术探微与哥特艺术价值意义的思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曹宇,《浅谈哥特文化》,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阎胜利,《浸透另类的哥特音乐》,国际音乐交流.2011年11期.
[10]保罗·亨利·朗,《哥特式音乐》.沈旋,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