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民娟(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在故事结构和情节展开方面都以戏剧化为基础,强调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以戏剧化的叙事来引导观众,以悲欢离合的故事情节来打动观众。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电影开始向商业化转型,这也为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电影市场打开了一角门。面对好莱坞影片的入侵,中国电影人没有退缩和拒绝,而是以理智的心态来接受这种经典的叙事模式。以它山之石为我所用,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国产电影,如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大腕》《手机》等影片无一不是利用好莱坞叙事模式结构来讲述中国特色的戏剧故事。
当然胡玫的《孔子》同样是利用好莱坞商业影片的叙事模式来讲述中国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孔子》遵循了一般戏剧发展展开的,冲突形成-发展-高潮-结局。《孔子》以春秋战国为历史背景,向观众讲述了孔子励志传奇的人生经历。影片以老年孔子开场,以回忆的叙事方式展开故事。回忆从孔子接任鲁国大司寇一职开始,以孔子仕途得意到流亡国外再到回国这条主线贯穿电影本文。在这条总的结构线下又萌生出一系列精彩的戏剧冲突来丰富补充,主线就像绳子,事件就像珍珠,缺了哪一样都不能叫项链。影片的叙事结构分为孔子仕途得意时期和被迫流亡列国两个部分。两部分结构由一系列的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的发展都被主线牵引,以时间顺序的先后和因果关联来结构组接。比如故事开始,孔子救了三桓之一季家逃跑的小奴漆思弓与后来大殿上的人殉之争,直接导致了孔子与三桓之间矛盾冲突的形成,直到后来冲突激化为孔子被迫流放。
非人称叙事虽然没有明确的叙事人存在,但是它的叙事行为仍然是在某种作用力下进行的。《孔子》基本上是以非人称的全知视点来讲述故事,向观众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历史长卷,观众沿着导演精心设计的画面,穿越时空领略了一番古风。影片开始通过一系列的生活场景摆餐具、倒水、熏香、依次洗手、吃饭前行礼等来展现了该片的视角。从日常生活开篇,导演是想以一种平和、尊重的态度去翻开孔子传奇的诗篇。导演有意识的截取了孔子从51岁开始到73岁去世这段历史去表现。在这期间孔子经历了夹谷会盟、堕三都、武子台之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导演有意识的运用好莱坞式的蒙太奇影像给观众呈现了一个个史诗气派的战争场面。孔子大殿上与三桓斗智斗勇,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言;夹谷会盟中的镇定自若,为鲁国赢得了外交;武子台之战中的豪迈击鼓……好莱坞式震撼的视听效果,为观众展现了一个文武双全孔子形象。
影片中,色彩和影调扮演了一个推动叙事的重要角色,具有神奇的寓意表达作用。影片《孔子》的叙事分为两个部分,色彩影调的处理也是根据孔子人生不同时期的经历而变化的。
影片从一开始的生活场景到孔子出任鲁国大司寇再到到被迫流亡之前的色彩和影调基本是以明亮鲜活的暖色调为主。影片以古朴典雅的生活小片开始,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的暖调,给观众一种回忆往事的欣慰。影片前半部分事件大多都发生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这跟此时孔子的心境是相关联的。此时的孔子受到鲁君的重用,自己礼乐仁和的主张得到肯定和推广,心境顺畅明朗。影片前半部分虽然以暖调为主,但是也根据叙事的需要穿插了一些冷调。比如季平子葬礼那场戏为了表现人殉的残酷和恐怖,运用了阴冷的蓝绿色调;描述堕三都的战争场面使用了阴冷的灰调,很好地烘托出了战争的惨烈和悲壮。
影片后半部分孔子受三桓排挤厄尔被迫离开鲁国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影片的的主影调一下子冷了下来,冷灰调是这时的主色调。色调的变冷与此时孔子的境遇和心境是相协调的,将孔子悲惨的流亡经历淋漓尽致地烘托出来。用下雨来渲染离别的哀伤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导演刻意安排在大雨中让孔子踏上背井离乡的流亡道路,天在下雨,孔子心里也在下雨。孔子在陈国遇上吴国人来犯被迫逃难的戏也是冷灰调子,难民慌忙逃难,孔子在人群中失散,最后弟子们在一处漏雨的破屋内找到了孔子,此时的孔子正像子贡说的“狼狈得像丧家之犬”,一语道破此时孔子及弟子的悲惨境况。又如“颜回殉书”那场戏用冰天雪地的阴冷氛围表现了颜回为了救书而自我牺牲的悲壮。颜回的死对孔子的打击是致命的,孔子一下子老了很多,此时的心情降到了冰点。虽然流亡的生活的悲凉的,但不是每一段都是悲曲。悲中有喜,悲喜交加,这才是叫人信服的。比如被围陈蔡时,没有粮食吃,师徒们一人一口喝马肉汤的场景被摄影师处理成了暖调。此时的暖调是为了表现此时师徒们相依为命的炽热情感和师徒之间的深厚情谊,让人感动。又如孔子和弟子们回到鲁国时的色调是极为鲜艳明亮的,很好的反映了此时孔子历尽万难回到故土时的激动和感慨,也让观众感到一种落叶归根的尊严和肃穆。
影片《孔子》无疑开创了中国拍摄历史人物传记史诗的先河。影片个性化的视听效果、气势恢宏的音乐为我们营造出一个礼乐仁和儒家韵味十足的鲜活的历史镜像。《孔子》的成功将中国影片的质量提高了一个台阶,实现了一个重大突破,也使中国文化有了新的突破。
[1]宋家玲.影视叙事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2]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姆森著.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北京:北京大学大学出版社 ,2003年1月.
[3]傅正义.影视剪辑编辑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