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2013-01-28 10:22陈春燕尤溪县文化馆福建尤溪365100
大众文艺 2013年13期
关键词:农民群众农村

陈春燕 (尤溪县文化馆 福建尤溪 365100)

真正开始使用“群众文化”是在1953年。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第一,群众文化概括了主体为群众,客体为活动;第二,群众文化内容广泛,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按不同的范畴划分,群众文化包含了农村群众文化、社区群众文化、老年群众文化等等。

群众文化事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它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在全社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现状,探索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许多不足。

1.有发展。农村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有线电视“村村通”、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家书屋、农民公园、宽带入户等文化工程的实施,使农民也能看电视,上互联网、跳广场舞,促进了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有潜力。由于部分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干部专业素质偏低和思想观念陈旧,活动手段过于简单,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仍然以唱歌、跳舞、鼓乐队等传统活动方式为主,受众则以老年群众为主,青壮年文化娱乐方式仍然以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为主,许多富有时代气息,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3.有创新。近年来,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形式不断创新。根据农村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农民群众的新期待,坚持“三贴近”原则,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进行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如利用我国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底蕴,抓住国人的怀旧情结,举办清明踏青、植树、端午龙舟竟渡、“七夕”集体音乐舞会等。对群众自发组织的跳秧歌、健美操、自演自唱等活动也给予极大支持和鼓励

4.有不足。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适应,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从总体上说,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单调枯燥的。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镇化的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文化资源分配不均,阻碍了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重视程度不够。部分乡村从事文化工作的干部、农村群众对文化工作缺乏必要的认识,始终认为农村群众文化“一不出粮食,二不产棉花,既当不了饭吃,又不能做衣穿”,没有从建设法治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全社会对农村文化工作的作用、地位、价值等认识很模糊。一些富起来的村可以拿上万甚至数十万的资金修祠堂、修族谱,但对文化投入微乎其微。

2.内容形式较为单调。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农民的文化生活仍然比较单调,主要的文化生活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看电视,二是打牌。文化部门组织的送文艺下乡和免费送电影活动虽然搞得很有特色,深受农民喜爱,但毕竟次数有限,乡镇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也非常有限,有教育意义的娱乐性活动很少,根本满足不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传统项目缺乏保护。一些农村传统的文化娱乐项目,如舞龙、舞狮、舞蹈、腰鼓等,曾经一度在农村非常活跃。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资金组织开展这些传统项目,缺乏对传统项目的保护,使其逐渐走向没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是一个空白。农村传统技艺无人继承,农民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产品很少流行乡野,非物质文化遗产几近流失殆尽。

4.文化专干良莠不齐。据统计,虽然基层政府配备了文化专干,但真正的文化专业人才并不多,且大部分学历偏低。同时存在专干不专的问题,文化专干身兼数职,转岗频繁。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对文化专干的培训非常有限,造成文化专干的后天不足。此外,民间文艺队伍极不稳定,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民间文艺队伍由于缺乏活动经费和阵地建设,文艺骨干为谋生计,只能外出务工,文艺队伍名存实亡。

三、对策及建议

为促进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高度重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向远离城区和经济薄弱的乡镇倾斜,有重点地帮助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发展重点文化项目,改善、提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以解决目前我国农村文化生活发展不平衡、差距大的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努力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水平,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切实抓好乡(镇)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进一步加强区(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提高“两馆”对乡(镇)村文化建设的服务能力。大力开展文化结对活动,充分利用文化较强区(市、县)、乡镇的优势,携手并进,建立并逐步完善覆盖全国、普及广大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农民对文化资源的享受度。

2.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镇)村文化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是关键。目前,乡(镇)村文化建设队伍不健全、文化骨干流失、农民自办文化缺乏人才是制约我国各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各级政府要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落实好中央和关于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相关政策,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努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着力解决好我国农村专职文化队伍中专业建设薄弱、业务干部比例偏低、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文化专职人员要采用聘任制竞争上岗,大量聘用文艺专业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拘一格聘用确有特长的民间艺术人才,鼓励专家学者到乡镇文化站挂职锻炼。建立健全农村专兼职文化骨干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整合培训资源,全面提高农村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文化骨干人员自主创新的能力。建立健全乡镇农村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库,逐步形成区(市、县)、乡(镇)、村三级的文化骨干网络。

3.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宣传文化领域的有关专项资金要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4.加大特色文化保护力度。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

新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上,既要体现多样性,又要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不懈,才能让农村群众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1]杨孝芳. 《大理日报》[N]. 2012-4-4(A3).

[2]王尚昆.边立民. 《浅谈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探索》杂志网2011-8.

[3]李红梅. 《司法调研》[J]. 2009-11 25期.

猜你喜欢
农民群众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耕牛和农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多让群众咧嘴笑
饸饹面“贷”富农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