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宁,郑静晨,张 开,彭碧波,陈金宏,郭 静,王 藩
中国国家地震紧急救援队[1](对外称中国国际救援队)是一支可以参加世界各地灾害救援的国家级专业化救援队伍。国家地震紧急救援队医疗分队在经历过国内外大型灾害救援实战后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灾害救援应急模式。本文全面总结芦山地震中国家地震紧急救援队医疗分队的实践经验,验证平战结合的灾害救援应急模式在灾害医学救援中发挥的作用。
1.1 灾害救援背景资料 分析国家地震紧急救援队医疗分队在芦山救援实践中的基本情况。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2 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 度,东经103.0 度)发生7.0 级地震,震源深度13 公里。死亡196 人,失踪21 人,13484人受伤[2]。奉上级紧急命令,武警部队后勤部副部长兼总医院院长郑静晨,带领医院22 名医护人员组成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医疗队,于20日23时乘机奔赴雅安开展医疗救援工作。
1.2 方法 回顾芦山地震救援的统计资料,将预先评估的预案与现场评估的施救情况进行对比,以此评价平战结合的灾害救援应急模式的作用。
执行任务期间,医疗队分析出医学救援力量薄弱的地区多数分布在地处偏远、受灾严重、灾民较多,或缺医少药的地区,因此在开展搜救的同时,采取分散诊疗点设置和巡诊相结合的方法。医疗队开设了内科、外科、妇科、五官、医技、卫生防控等10 余个科室,诊治患者3100 余人次。此外,运用流行病学防治方法,开展灾民安置点卫生防控消杀、为驻地武警部队官兵健康查体、妇女疾病筛查、儿童心理疏导、帮扶对口镇卫生院、培养防疫队员、制订灾区长期防疫计划和进行健康宣教等工作。
2.1 分组巡诊救治 医疗队此行携带价值700 万元的12 类216 种药品、20 大类110 种先进医疗设备和器材,组成指挥组、内科组、外科组、医技保障组、护理组和卫生防疫组执行救援任务。针对地震重灾区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倒塌或裂痕而不能居住以及大量灾民安置点分散在县城及各个乡镇,另有部分山区灾民被困在各个村落并缺医少药的情况,医疗队科学分组,派出5~6 人医疗小分队每日乘卡车或步行几十公里,不顾山体滑坡、泥石滚落等危险,深入芦山、宝兴县城及周边地区的乡镇山村接诊和巡诊灾民,为灾民提供医疗保障。
2.2 开展科学施救 医疗队遵循灾害医学救援的“五大支撑技术”(一是检伤分类技术。在遇到大批伤员的时候,能呼喊的可能不一定是最严重的,并用红、黄、绿等颜色的电子伤票表示伤员病情轻重。二是搜索、营救、医疗一体化救治技术。保证伤员第一个接触到的是医生,把传统的营救变成抢救。三是特殊环境下的心肺复苏技术。四是现场手术技术。我院研制的便携式方舱医院,目前已发展到第三代,可在现场为伤员实施高难度及复杂性的手术。五是监护条件下的后送技术。这一技术为本次地震救援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提高了救援效率。),创新检伤分类方法,开展搜索、营救、医疗一体化的医学救援,特殊环境下的心肺复苏,现场手术,监护条件下后送[3],为医学救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及技术支撑,提高了救援效率。
地震医学救援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发展专业的医学救援力量是科学施救和提高医学救援效率的重要保证。通过执行此次救援任务,突出了分析评估、救防结合、组织严密、平战结合这些理念在医学救援实践中的重要指导意义,进一步丰富和积累了医疗应急救援经验[4]。
3.1 预先分析评估 对灾情的预先评估,根据灾前掌握的人、财、物信息对照调查内容,测算出医生(临床、公卫)数量、物资存量,与所需的资源进行比较,找出数量、种类的差距,以确定优先调配资源的种类、数量及应急队伍的编组,确定出队人员及医疗物资的配备。评估医务人员承受的工作强度可参考WHO 推荐的计算标准[5]。
3.2 实施救防结合 只有救治结合才能将灾后损失降到最低。灾后卫生防疫关系到整个救援工作的成败,而控制疫情暴发的措施一般为:及时有效处理腐烂变质的物质,控制蚊、虫、鼠、蝇滋生,提供清洁的水和食物。灾后卫生防疫不仅稳定了幸存者的情绪,而且预防了次生灾害,此次庐山地震中实现了卫生防疫工作在灾区、居民安置点和家庭三方面的全覆盖,使得应急救援模式更加充实[6]。国家地震紧急救援队多次在国际救援中崭露头角,其业务范围从最初的随队自身保障逐渐拓展到现场救治、巡诊、心理疏导(研究表明灾害对受灾群体的躯体及心理健康有着明显和持久的影响[7,8])、卫生防疫等内容丰富的医学救援模式。医疗分队根据地震灾害的特点,逐渐形成自己的医疗救援模式,该模式在芦山救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3 组织科学严密 此次救援中医疗分队在组建初期就始终注重打基础、建机制、抓巩固、促提高。出队前,对队伍结构进行了周密研究和详细分工,对工作进行了提前安排和部署。一是完善党组织建设。坚持把支部建在医疗队,成立6个临时党支部,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在基层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制订并完善了安全管理、工作生活、每日例会等八项制度。三是科学指挥与管理。在救援过程中,综合各方面得到的信息,努力做到及时分配、合理调整医疗力量的组成,补充相应耗材药品,尽量多接诊病人。四是注重人文关怀。对于救援中后期容易出现的倦怠、烦躁等情绪变化,医疗队注意并调整了工作节奏,采取劳逸结合的方法,并加强了队员的自我保健,保证队员们身体健康地完成任务。
3.4 平战结合 在平时,医疗救援队员就采取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相交融、相贯通、互为渗透的结合式教学方法[9],这种教学方法在本次救援任务的执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平时还注重救援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主要学习救援基本知识、救援准备配备、管理与指挥程序、任务定位与搜索营救和医疗实施等理论知识。同时借助医学在线考试系统和综合模拟人,进行救援技能操作的培训,特别是让每位医疗救援队员准确掌握CPR 理论和技能对于医学救援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组织救援现场模拟演练,队员将平时学习到的救援理论知识运用到模拟现场,再结合救援培训演练的特点制订各种灾害救援应急预案。此次芦山灾害医疗救援任务的圆满完成基于平时有效的灾害应急模式演练及合理的应急预案,并进一步验证了应急救援模式理论在实战中的作用。不仅在实践中升华并完善了理论,也为今后更好地指导和开展灾害医学救援工作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案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郑静晨,樊毫军,候世科,等.从中国国际救援队国外地震救援实战论灾害医疗救援模式[J].中华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6,1(1):23-25.
[2]谭 毅.从芦山地震反思我国应急管理问题[J].城市与减灾,2013,8(4):13-15.
[3]郑静晨.谈中国国际救援队紧急医疗救援事业的发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7):388-390.
[4]吴学杰,郑静晨,候世科,等.地震海啸灾区紧急医疗救援的策略[J].武警医学,2005,16(7):549-550.
[5]Connolly M A.Communicable Disease Control in Emergencies-A Field Manual[M].WHO,2005.
[6]刘亚华,杨慧宁,郑静晨,等.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芦山地震灾区开展卫生学评估及防疫的应急模式探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5):265-267.
[7]Bromet E,Dew M A.Review of psychiatric epidemiologic research on disaster[J].Epidemiologic Reviews,1995,17 (1):113-119.
[8]Lechat M F.The epidemiology of health effects of disasters[J].Epidemiologic Reviews,1990,12(1):192-198.
[9]司 岑,司 今,杨慧宁,等.理论与操作相结合在中初级医师CPR 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灾害,2012,7(12):1159-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