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青君
蓟马(thrips)是缨翅目(Thysanoptera)昆虫的总称,有7 400多种,其中约有1%的种类可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西花蓟马〔Frankl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花蓟马〔F. intonsa(Trybom)〕、棕榈蓟马(Thrips palmiKarny)和烟蓟马〔T. tabaci(Lindeman)〕等是世界性园艺作物上的重要害虫。蓟马类害虫为锉吸式口器害虫,主要为害辣椒、黄瓜、豆类、番茄等蔬菜及玫瑰、桃、杏、石竹、红掌等园艺作物,若虫和成虫均可取食植物叶片、花器、果实、嫩枝甚至果荚,造成叶片破损、皱缩扭曲,甚至黄化、干枯、枯萎,花器出现白色斑点或变成褐色,果实受害多留下创痕,甚至造成疮疤,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降低果实和花卉的商品和观赏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一些蓟马是病毒病的重要传播媒介,病毒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远大于蓟马本身的危害,目前尚无有效的防除办法。例如西花蓟马、烟蓟马等传播的番茄斑萎病毒列全世界10种危害性最大的植物病毒的第2位,曾在美国夏威夷、巴西、意大利和南非大流行,导致番茄、莴苣等作物近乎绝产。近年来的田间调查显示,蓟马类害虫的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特别是对保护地栽培的园艺作物构成巨大威胁。2010年震惊全国的海南“豇豆事件”,就是由于菜农使用高毒农药防治蓟马所致,如何有效防治蓟马已成为我国园艺作物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蓟马类害虫个体微小,体长约1 mm,分卵、1龄和2龄若虫、预蛹和蛹以及成虫发育阶段,成虫常群集在深花冠中取食花粉,产卵于叶肉组织,2龄末期则入土化蛹,这种隐藏为害的习性给防治带来很大难度。目前,生产中对蓟马类害虫的防治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物理防治方法以保护地加盖防虫网和悬挂蓝色粘虫板应用最多,而且效果明显。在蓟马类害虫的种群密度较高时,使用药剂防治则非常必要。目前蓟马类害虫的药剂防治方式主要是喷雾法。登记用于防治蓟马的农药种类比较少,根据农药登记公告,药剂的品种和使用剂量分别为(每667 m2有效成分):25 g·L-1多杀霉素悬浮剂1.7~2.5 g,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5 g,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3.75 g,240 g·L-1虫螨腈悬浮剂4.8~7.2 g,15%唑虫酰胺乳油7.5~12.0 g。虽然有这些登记的药剂,但蓟马类害虫具有隐匿为害、世代周期短及繁殖力强等特点,用喷雾法防治时有可能会出现药剂难以接触虫体的问题,杀虫药剂的不合理使用也极易导致抗药性的产生。因此,这就需要选择更为合适的施药方法,以充分发挥药剂的作用。
根据我们室内外的试验结果和国外的经验,作物移栽前对苗床进行药剂喷淋处理,或移栽后对幼苗进行灌根处理,对于防治苗期蓟马类、粉虱类以及叶螨等刺吸为害的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综合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且省工省力。具体的操作方法:首先选用具有内吸活性的药剂,例如新烟碱类的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等。灌根的时间可选在定植前1~2 d(天)或移栽缓苗后进行,在育苗盘中直接灌根处理后再移栽更为方便;例如,将内吸杀虫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稀释成3 000~4 000倍液,每株用30~50 mL灌根;或将喷雾器的喷嘴去掉,直接喷淋育苗盘幼苗的根部,以淋透苗盘中的土为适宜。比较而言,灌根的防治效果优于喷雾,持效期长达1个月,在维管束发达的作物上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