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回眸催奋进

2013-01-27 07:09曹厚德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线机线管医疗器械

【作 者】曹厚德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上海市,200040

历史的波浪挟着隆隆的涛声和闪烁的浪花,在漫无边际的大海上奔腾着……

癸巳之年,值我国第一台X线机试制成功60周年;第一台钼靶X线摄影机试制成功40周年;第一台CT机试制成功30周年……余生亦晚,但接触专业至今亦恰逢甲子。有幸经历并见证若干重要史实,兹怀揣崇敬的心情,命笔记述所知所感于后。

1 花开并蒂齐芬芳

1951年,上海精密医疗器械厂(以下简称上精厂)开始研制200 mA四管全波整流型医用诊断X线机。该机研制过程仅历时一年左右。1952年9月末试制结束。当时定名为“国庆号”,作为重大成果向国庆3周年献礼,并于1953年正式投产。主管机关华东工业部曾给领衔此项目的主要工程师严家莹、张熙民予以嘉奖。几乎同期,沈阳市医药公司所属的东北精密医疗仪器厂由时任设计员的杨午与王佳雨等亦试制成功200 mA四管全波整流型医用诊断X线机。所不同者,前者仿美国KELLEKET 200 mA X线机;后者仿捷克CIRANA 500 mA X线机。两台样机一并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的“全国第二届卫生事业成果展览会”展出。随后化工部决定将两厂合并,在上海成立“上海精密医疗器械厂”,开始生产以“建设牌”命名的我国首批X射线机。

上精厂的前身为国民政府卫生部善后救济总署(UNRA)保管委员会(简称:善保会)医药筹备处的X线机修配所,当时仅有几台旧机床和一部分进口的X线机零部件。人员仅9名(其中7名华人,2名美籍)。现年95岁高龄的吴梦熊先生和严家莹先生即为其中的两位。

1948年,善保会从美国运来200箱有关器材,筹划在我国开设工厂。1949年与美国在华企业“慎昌洋行GE X线机经理部”合作,由善保会医药筹备处出资,慎昌洋行提供技术力量。由于时局变迁,前后工作仅五个月。1949年4月上海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代表霍赋庸接管该所。当时定名为“X射线机修配所”,业务范围为X线机及理疗器械修配。

2 荜路蓝缕启山林

1954年上海复旦大学在实验室条件下试制成功第一只固定阳极X线管。20世纪50年代初,上海交通大学先后由沈尚贤、周同庆、方俊鑫承担研制X线管的国家级任务,由于缺少擅长玻璃制作工艺(在X线管制造上属于关键技术之一)的操作人员,于是安排学徒出身,时在中法药厂生产玻璃药水瓶的玻璃工蔡祖泉参加课题组。1952年高等院校系调整中该课题组并入上海复旦大学,笔者曾有幸在1955年参观该实验室。1958年由上精厂成立X线管生产小组开始小批量生产X线管(固定阳极,100 KVP,200 mA),1959年该小组获全国先进生产小组光荣称号。此后,移交上海体温计厂(上海医疗器械九厂前身)大批量生产。蔡祖泉在研制成功X线管的基础上,于1963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只高压汞灯,1964年研制成功我国首盏1000 W卤钨灯,此后又陆续研制出:脉冲氙灯,氢弧灯,氪光谱灯,超高压强氙灯等10余类照明光源及仪器光源填补国家空白的诸多项目。无疑由X线管的制造开创了我国的电真空仪器的先河。20世纪50年代,X线机及配套用品先后试制成功。1976年由笔者参与完成“稀土材料增感屏的研制及应用”的科研课题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1983年由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等单位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头颅CT,笔者曾参与临床试用,并有幸成为该机扫描的第一例人体图像(该图像已被CT博物馆收藏)。上世纪70 年代中美建交,笔者曾试用国产钼靶X线机为招待国宾用食材进行检测。1995年第1台国产多功能数字化X线机由中国科学院中科集团赵馥霖、王基福等研制成功,并由笔者协同上海吴泾医院临床使用后形成批量生产。凡此种种都是后话。

3 丹青难写是精神

闻尧先生,“国庆号”研制的领导者,系自学成才的专家,时任副厂长,他每天夜以继日地自学,并在上海复旦大学旁听。用4年的时间自修完:《高等力学》、《半导体物理学》、《电机学》、《高压电工学》、《电子学》、《高级电动力学》、《原子物理学》、《X射线学》8门相关的专业课程,并自学3门外语,成为攻克X线机等电子医疗设备的领导和组织者。就当时水平而言,X线机的科技含量及研制难度不亚于今天的CT。闻尧在研制过程中不但事无巨细,身先士卒,并且充分听取科技人员的意见。在以后的岁月中,他领衔完成很多填补国内医疗器械空白的项目。国庆号试制周期短应归因于:(1)配用了当时国内尚不能生产的仓库留存物资,如:X线管、高压电缆、荧光屏、滤线栅等,这无异借鉴了国际先进技术;(2)工程技术人员有着坚定的信念及理想,为国争光的意识非常强烈;(3)闻尧厂长平易近人,身先士卒及刻苦钻研的作风深受研制人员的爱戴和信任。领导与群众同攻关,同劳动,终于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当时来说难度十分高的科技项目。

严家莹先生(1923-1981),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精通英文、德文、俄文。文革期间因莫须有的罪名遭到冲击,晚年多病,患有肝硬化、肺结核等,体质非常衰弱。“文革”后期落实政策,去东北出差,倍觉振奋。但出差期间因感受风寒,并发肺炎,回上海后一病不起。1981年3月8日因中毒性肺炎,经笔者安排,住入静安区中心医院进行抢救,但无力回天,时年仅58岁。窃以为,当年善保会留下的零部件,看似彼此缺乏关联,甚至是杂乱无章的“碎片”。正是由于严家莹等利用解几何题中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其作用在于它将貌似不相关的“已知条件”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将杂乱无章的碎片“拼”成一幅具有内在规律的鲜活图画——国庆号X线机。正是这种精密的数学逻辑思维特征,促成了这一成果。

杨午先生(1930- )早年就读于哈尔滨工艺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前身),后在“北京大学医学院特设发射技术班”接受专业教育。毕业后在沈阳市医药公司所属的沈阳精密医疗器械厂任设计员。完成X线机研制工作时尚未进入而立之年。但却因劳累过度而罹患肺结核,行肺部分切除。迄“文革”止,杨午还曾先后参与我国X线诊断机多项部件或附属设备的试制工作,为填补国内空白做出了很大贡献。

4 结尾

20世纪70年代CT进入临床应用开始,历史进入一个重要的拐点,学科由放射学进入影像学时代。

上精厂随着多次改变隶属关系,厂名亦频频更换,并内迁“三线”后改名为西南医用设备厂。至今业界尚健在的同道多存有难以切割的情愫,常会在有限的欢聚机会回忆一些往事。并常会谈及“当年如果……今天会……”。惜乎历史不容假设。被耽误了的中国,只有依靠被耽误了的中国人急起直追。先人们“得之淡然,失之泰然,自处超然,群处蔼然”的优秀素养给后人提供的精神财富是极其可贵的。正如爱因斯坦献给居里夫人的悼词:“一流人物对于时代的意义,其人格力量远胜于单纯的才智”。

值得欣慰的是:今天在黄浦江畔、长白山下、巴山蜀水之间,已汇集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与业界精英,他(她)们日夜奋战在研制、生产的第一线。笔者有幸考察了其中的两三家企业,颇感振奋。切望有生之年尚能竭尽绵薄之力为国产影像产品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鼓与呼。

愿以小诗一首作为本文的结尾:

当年拼却术语弘,今番难与同。

历史无言勉今人,往事不随风!

注: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上海精密医疗厂厂史资料, 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线机线管医疗器械
市政工程施工中地下管线的保护问题分析
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维修管理策略
肘内侧小切口C形臂X线机透视下治疗老年人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行性
欧盟医疗器械法规MDR正式执行
基于单片机的自动缠线装置系统设计
装配式钢结构电气线管墙板与楼板预留连接精准定位施工工法研究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简介
浅谈线管埋设对房屋裂缝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浅析医用X 线机的故障及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