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梅 (山东省荣成市人和畜牧兽医站 264300)
水貂附红细胞体的诊治
刘英梅 (山东省荣成市人和畜牧兽医站 264300)
2006年2~5月,部分养貂场相继出现一种以高热,食欲渐进性减退,结膜苍白或黄染且死亡率高(一般20%~30%,有的可达40%以上)的传染病,畜主使用多种抗生素(如青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环丙沙星及先锋霉素等)治疗,效果都不好。 通过问诊水貂生前均注射过犬瘟热,病毒性肠炎疫苗,免疫时间均在有效期内,据场主反映,曾经多年使用上述疫苗,免疫效果确实,没有上述疾病散发或流行。病貂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高达40~42℃,呼吸困难,咳嗽,结膜苍白或黄染,病程几日到十几日不等,有的病例死前口和鼻孔周围有血迹。
笔者经现场临床症状检查,病理剖检以及采用血液涂片染色法(瑞氏染色法)镜检从16只发病貂只的血液中检测到了附红细胞体,选择盐酸多西环素、磺胺间甲氧嘧啶、长效土霉素、盐酸土霉素等药物对感染水貂进行治疗,治愈率均达90%。
水貂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附着在水貂的红细胞表面和游离于血浆中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也以贫血、黄疸、高热为特征。本病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由自体免疫障碍和红细胞被大量吞噬所致。其传播途径目前也不完全清楚,据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闫新华、朴厚坤介绍其传播媒介可能不仅仅与蚊子、蜱等吸血昆虫有关,本病感染后多呈隐性经过,当受到分窝、饲料变质,免疫注射、管理不当等应激因素影响而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原即能在血液中大量生长繁殖,破坏红细胞,引起发病。另外,仔貂可通过患病母貂的子宫感染。
2.1 传播媒介 该病主要由节肢动物传播,如吸血昆虫(蚊子、蜱) 螨,虱子等都主可能作为该病的要传播媒介,污染的针头也可传播本病。本次发病也可能多由于应激因素引起(如寒冷、突然更换饲料等)。另外患病貂及隐性感染貂也可能是本次发病的重要传染源。
2.2 发病日龄、发病时期 本次发病涉及各日龄,包括初生仔貂,哺乳仔貂,断奶仔貂和育成仔貂及母貂均可感染发病。但仔貂比成年貂易感,雌貂比雄貂易感。2.3 发病特点及诱发因素 水貂附红体病多呈隐性经过或散在发生,本病是由多种因素引发,如在应激因素:饲料管理不良、气候恶劣、寒冷或其他疾病感染等情况下,可使隐性感染水貂发病,症状严重者甚至发生大批死亡,呈地方流行性。耐过水貂也可长期带虫,成为向健康动物传播的感染源。
3.1 急性型 发病前一天晚上食欲、饮水及活动均正常,第2天早晨死于笼中;有的貂食后突然倒地抽搐,口吐白沫,迅速死亡。表现为急性黄疸性结膜炎症,体温高达42℃,肛门排煤焦油样粪便。
3.2 亚急性型 病貂体温持续高热,达到41~42℃,呼吸困难,鼻流泡沫样血液,全身间歇性抽搐进而死亡,死前体温下降。病初精神沉郁,厌食,病貂咳嗽,有时鼻流清涕,眼结膜苍白或黄染,粪便变稀,绿色或煤焦油色,病程1~3d死亡或转为慢性。
3.3 慢性型 慢性型病貂体温39.5℃左右,主要表现为眼结膜苍白或黄染,口色苍白,皮毛粗乱无光泽,多为发病后期,间歇性抽搐,持续5~7d后死亡。大便多为煤焦油样。
脑膜充血,并有轻微出血点;皮下脂肪轻度黄染;肺有不同程度的淤血,出血;心包积有淡黄色或淡红色液体,色泽变浅,血液稀薄不凝;肝脏肿大,切面模糊不清,色泽略淡,有的病例轻度黄染;脾呈暗黑色,出血肿大;肾外观色泽变淡;胃苍白,表面有丝状出血,严重者胃内有大量煤焦油样内容物;肠段局段黏膜充血或出血,严重者十二指肠、小肠内有煤焦油样内容物;肠壁变薄,黏膜脱落;膀胱黏膜肿胀增厚,胆汁浓稠;淋巴结轻度肿大,切面外翻,有液体流出。
本病一般根据结膜苍白黄染,高热,排煤焦油样便;剖检时肝脾肿大,血色淡、胃脏有丝状出血物情况及有诱因存在时瘦弱母貂和断奶仔貂最易感,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基于基层疾病鉴定单位的设备条件及技术水平,一般采用的是直接镜检法,包括鲜血压片和涂片染色,水貂附红细胞体病的镜检在基层单位主要采用的是血液涂片染色法(瑞氏染色法)。具体方法是:
5.1 采血、涂片 用手术剪采取病貂趾尖血滴于载玻片上,再用另一载玻片顶端呈40度角抵于血液中朝一个方向均匀一致用力推动(注意:不可来回推动,以免破坏红血球,影响检查效果)使血滴均匀分散开而成一薄抹片。
5.2 染色、镜检 待抹片干燥后,滴加瑞氏染色液,染色3~5min,用蒸馏水冲洗后用吸水纸吸附,干燥后用油镜检查,具体操作是在欲检部位滴一滴香柏油后将玻片放置在载物台上固定,首先眼睛从镜筒右侧注视油镜头,小心转动粗调节器使载物台上升,直至油镜头浸没油中与玻片相接触,然后一面从目镜观察一面徐徐转动粗调节器使载物台下降,待看到红细胞时再调动细调节器直至物象清晰为止,能观察到水貂附红细胞体。
5.3 镜检结果 可见红细胞表面或边缘有椭圆形或球形的小虫体(附红细胞体),由于虫体折光性较强,因此在显微镜下多见附红细胞体的外围呈白环状。典型的水貂附红细胞体附着于红细胞边缘数目较多,呈圆形或椭圆形,附红细胞体的外围呈白环,不典型的水貂附红细胞体也附着于红细胞边缘,但数目较少;个别的水貂附红细胞体游离于血浆中。一般附在红细胞表面的附红体占优势时,引起发病;而游离于血浆中的附红细胞体一般不会引起发病。具体实验室诊断情况见附表。
附表 实验室诊断情况表(不同红细胞感染率的阳性例数)
发病貂经检测红细胞感染率多为“+++”, “++++”,确定附红细胞体可引起水貂感染死亡。
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确诊为水貂附红细胞体病。
6.1 治疗 本病用一般的抗生素和解热药治疗可使症状缓解。对本病应及时确诊,早期用药,但注意虫体极易产生抗药性,应及时更换药物。对本病的治疗可选用下列药物。(1)附红先(土霉素散):0.3~0.5g/kg体重拌料,2次/d,连用3~5d(此药疗程不宜过长,易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导致消化机能失常)或盐酸土霉素,0.1~0.15g/kg体重拌料,2次/d,连用3~5d。(2)附红灭(盐酸多西环素):0.3~0.4g/kg体重拌料,2次/d,连用3~5d。(3)红弓链球杀(磺胺间甲氧嘧啶):治疗时按每100kg体重1次量用本品1包(50g),2次/d,第一次倍量以后改维持量,连用3~5d。(4)通疗(复方磺胺嘧啶呐III号注射液):肌肉注射10~15mg/kg体重(0.2~0.3ml),首次量要加倍,2次/d,连用3d。(5)长效土霉素:0.2ml/kg体重,肌肉注射,48h后再注射1次,同时肌肉注射地塞米松,根据体重一次量0.5~1ml。(6)重症病例的治疗:除用杀附红细胞体的药物外,辅以每日腹腔注射1次50%的葡萄糖20~30ml,一般于治疗后3d症状缓解,食欲恢复正常,个别病例需7~10d治愈。
6.2 治疗效果 根据上述药物的剂量,采用任一种药物进行治疗,都可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在治疗过程中,对貂场发病貂只大都采用多西环素、盐酸土霉素或磺胺间甲氧嘧啶大群拌料投药(未发病的预防),个别不吃料水貂采用通疗(复方磺胺嘧啶呐III号注射液)肌肉注射或长效土霉素肌肉注射,用药3d后病情都得到了较好控制。所投药物疗效理想,治愈率平均90%以上。
7.1 及早确诊 由于本病感染后多呈隐性经过,当受到某些应激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机体防御功能下降时,病原即可在血液中大量繁殖,破坏红细胞,引起贫血、高热等并继发肺炎、肠炎等最终死亡。因此应及时发现,及早防治。拖至水貂绝食后再进行治疗,治愈率极低。
7.2 应激因素与该病的关系 饲养管理不良、气候恶劣或其他疾病感染等情况都可诱发水貂发病,因此应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保持貂舍清洁干燥,经常消毒灭菌。
7.3 该病与人的关系 附红细胞体也可引起人的附红细胞体病,因此与病貂接触人员应加强自我防护,尤其是解剖时应注意戴手套。手上有外伤时尽量避免与病貂接触。防止诸如被污染的针头、注射器,用来抓水貂的手套等工具带虫传播。
7.4 做好驱虫、消毒与药物预防 本病主要发生在温热季节,7~9月份强热季节为本病的高峰期,蚊蝇等吸血昆虫可能为本病的传播媒介,所以要完善动物卫生防疫措施,定期驱虫,定期进行消毒。有效进行药物预防,尤其在临近配种前半个月到一个月选择不影响水貂生殖器官正常发育的药物(如盐酸多西环素)进行预防,防止通过子宫感染仔貂。
7.5 药物选择 现在市场上销售治疗附红体病的药物很多,以土霉素、多西环素及某些磺胺类药物疗效较好。在治疗附红体病药物的选择上要避免经常使用同一种药物,以免产生耐药性。
7.6 在治疗该病的基础上采用对症治疗 该病病原体寄生于红细胞上,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所以治疗本病除使用抗虫药外,还应对症辅助治疗,采取抗虫,抗继发感染和提高机体抵抗力的综合措施,保证貂的食欲,提高患病貂的抗病力,使病症尽快消失。如当水貂并发咳嗽气喘时,单用抗血虫药不易使病貂康复,可合用林可霉素,氨苄西林钠等传染性胸膜肺炎敏感的药物治疗。
7.7 与其他病的鉴别 采取水貂血液镜检时有时也可发现少量焦虫存在,由于附红细胞体病多和焦虫病混合感染,在症状上有时难以鉴别,因此在治疗上最好选择对焦虫和附红细胞体都有效的药物,如咪唑苯脲,磺胺间甲氧嘧啶等。个别病貂其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与附红细胞体极相似,但镜检时没有检查到虫体,这时应认真分析是否感染其他疾病,有条件可进行细菌学检查。要做到多方面认真分析。
S858.92
B
1007-1733(2013)03-0063-03
201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