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静,曹颖,郑燕
(1.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40;2.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40)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李慧静1,曹颖1,郑燕2
(1.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40;2.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40)
在新农村建设中,人才是发展的关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为当前农林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然而从目前来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林高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有所削弱,学科专业设置与新农村建设的脱节,教学内容陈旧等。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并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出发进行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农村建设;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不断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而高等农林院校是面向“三农”服务,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人才的重要部门,它承担着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优质人才和服务重要任务。但从目前来看,农林高校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创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仅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视角,提出构建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农林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然而,从当前农村的人力资源结构来看,情况令人十分担忧。从年龄结构来看,随着青年农民的外出务工,农村的老龄化、妇女化现象十分严重,农村陷入了“空心化”局面,这对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而从文化素质结构来看,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程度很低,限制了其接受农业技术的能力。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结构显示,90%的农民受教育均在初中以下,只有0.65%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本结构匮乏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在新农村建设中,人才才是发展的关键,尤其是那些具有高素质、高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强的青年人才,必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学技术,更离不开具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如何才能实现农林高校人才培养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对接,显得尤其重要,这必将会增加农业科技的交流与研发,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林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对于农林业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人才的质量要求的也逐步上升,这些都为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农林院校应当以此为契机,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1 农林高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有所削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行业院校都已经由单一的专业学科逐步发展为以优势学科带动理、工、文、法、经、管等其他学科的综合性院校,农林院校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38所普通本科农林院校中,覆盖学科门类一般都达到7个以上,特别是农学、工学、理学和管理学四个学科门类在农林院校中的覆盖率达到100%[1]。然而,在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后,如何能够在学科建设、科研基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中保持和加强农林高校的特色与优势,成为许多农林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高校发展的不断趋同,一些农林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更由于农林专业的弱势地位,许多农林高校都有意无意地回避了特色专业的主体地位,忽视了优势学科的建设和扶持力度,甚至某些特色专业直接撤销,这直接影响了农林高校自身的特色发展,不仅不利于农林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及新技术的推广,更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后续科技人才的培养。
2.2 学科专业设置与新农村建设的脱节
当前农林高校的一些专业设置与社会的需求仍存在不相协调的现象。首先是专业设置的盲目随意性,难以形成自身的鲜明特色。近些年来,非农类专业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农学类和涉农类专业,这些新增专业多是以1999年大规模扩招为界限开始激增,例如近年来各高校对信息类相关专业的增幅高70%[2],从理论上来讲,高校在开设这些新增专业时是应当考虑到本身的办学条件、声望等各项因素,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往往是过于强调规模,试图高速度地向综合型大学迈进,不顾实际,而忽视了自身的客观条件,这造成了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专业设置的不科学性和盲目开设,必将导致学生毕业时的就业困难,且导致各高校的重复建设、专业设置的失调。二是专业设置更新较慢、缺乏自我管理调整机制,不能够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专业的设置应当充分考虑到当前市场的需求,而当前一些农林高校的专业设置仍是固守原有的传统模式,而不能够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新需求,同时又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自身特色优势而推陈出新,这必将导致学生培养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适应社会能力差等多方面困难。
2.3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且教学内容陈旧
现在大多数农林院校仍是统一教学计划、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对不同学生层次、类别的针对性培养,不能够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现行的教学内容来看,一些专业的教材陈旧落后,发展更新慢,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科技发展的步伐,“重知识传承、轻知识创造”的传统性教育仍是现行教学的特点,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培养不够,且教学内容多是以书本为主,学习内容的前沿性和知识的交叉性不足,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差较远。在农林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中,实习实践的教学环节较为薄弱,使得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环境。在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化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在实习实践学习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培养。另外,在现行的对大学生成绩考核方面,更偏重于结果,而不重视过程,不注重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和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的启发,结果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较低,素质教育并未真正落实,不能够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3.1 人才培养模式应契合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下,农林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要满足农林产业科技发展的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手段、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农林院校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为指导,是联系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桥梁,是教育观念和育人过程的有机统一[3]。应当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构建适应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订单式培养模式,即通过订单式招生,从农村基层选拔一批具有一定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高中毕业生、农业生产大户、村干部等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综合素质强的新型农民经学校单独考试、单独录取,到学校后再接受有针对性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后回到农村继续从事新农村建设[4]。这样既降低农民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又解决了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的问题,有利于农林高校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开展特色教育,符合当前新农村建设人才紧缺的形式。
二是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农林院校要走出象牙塔,主动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构建政府、社会、高校和农村四位一体的机制。通过农林高校采取高校与地方企企合作与联盟、搭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服务于新农村建设,通过农村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等服务于当地农业科技的发展,发挥农林院校的科技优势,提高其科技转化能力,在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上增强其科研服务能力,为农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三是“校村帮扶”模式。农林院校应当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去,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要积极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服务,积极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并使得大学生在此过程中了解农业、农村、农民,提高其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并增强了其实际动手能力;积极组织农业科技人才下乡活动,深入到科技兴农的第一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根据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学校的特色实际,积极开展适应于当地农村和农民特点的培训活动,这也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手段,农业院校对当地农村开展农民培训活动,要根据农民的不同特点、要求、层次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为培养新型农民创造条件,并为农林高校的大学生参与新农村提供了途径。
3.2 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上应从农村建设的实践出发
农林高校的专业设置要从社会需求出发,优化学科结构,做好人才培养的保障性工作。应当按照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打破传统的专业设置结构,将市场需求导入到专业设置中去,特别要考虑农业及农村发展对专业的需求,改变以往的专业类型单一、专业少、结构不科学的状况,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首先,对农业高新技术领域专业的重视。高等农林业院校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军,是高新技术推广研发的重要部门,是培养新农村建设专业人才的摇篮。因此,在专业设置上,要考虑将农业高新技术、新科技领域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高新技术人才,要优先扶持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专业,从而为社会未来的发展做出努力。二是优化传统学科专业,积极发展新学科专业。要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建设和培养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对传统的优势学科专业,要积极的进行改造,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要针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提升其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依托于传统的优势学科的基础上,要积极发展新的学科专业,从而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三是对不符合社会需求或社会需求少而又无自身优势的专业进行调整改造、缩减招生、或撤销,要加大专业调整改革的力度。非农学类专业要注意办出特色,由于当前所有高校及其独立学院的本科专业设置多局限于专业目录内,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专业名称的重复与雷同,这就要求必须把这些专业办出特色,突出与农林学科的结合和为“三农”服务的特点,与农学类专业形成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格局[5]。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加大课程建设改革的力度。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现代性、前沿性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都是影响大学生能否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传统的优势学科专业,必须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更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丰富课程内容,在课程体系上,要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要注意知识的交叉性与渗透性,将当前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到教学内容中去。除此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的深化改革,都将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工程。
3.3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中,需求大量的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同时,也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农村基层工作的条件艰苦,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也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些都对农林院校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必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首先,应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实践性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开设的一些主干专业课程和技能选修课程。也可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培训课程等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实验课、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占全课程总学时的40%以上,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6]。其次,应注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要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课外的动手能力。通过设立创新学分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丰富大学生的课外文化课堂,从而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应当设立创新学分,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第三,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考核。为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的考核,可在部分专业试行设立专业技能考核的学分等方式,使学生强化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1]陈然.从高等农林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C].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09.
[2]郝婷.关于农林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2):359-362.
[3]雷国铨.试论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及路径选择[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578-582.
[4]任士福,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实用人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0):124-127.
[5]陈然,李大胜.高等农林院校的专业设置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教育,2010(1):41-43.
[6]钟秀,张静,张春雨.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技术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30-31.
[责任编辑:付佳]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mod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LI Hui-jing1,CAOYing1,ZHENGYan2
(1.College of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Northeast Forestry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
Newrural construction;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universities;Talent trainingmode
F323
A
1673-5919(2013)04-0051-04
2013-07-05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BD1211002);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JG2012010039)
李慧静(1980-),女,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农业经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College of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ofNortheast Forestry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In the newrural construction,talent is the keyofdevelopment.The construction ofa newsocialist countryside has offered the opportunityfor the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UniversityTalent training,However, fromthe current point ofview,there are manyproblems oftalent trainingmode,includingofdiscipline and specialtyhas been weakened,the specialtyand the construction ofnewcountryside is disjointed,and teachingcontents are outmoded.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mode adapt tothe demand ofnewrural construction.Fromthe practice ofnewrural construction,college makes research settings and the curriculumconstruction,and improves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of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