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雁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人民医院,271100)
针药并用治疗黄褐斑140例
刘美雁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人民医院,271100)
黄褐斑 针药并用 辨证分型 临床观察
黄褐斑是指颜面出现黄褐色或棕黑色的与皮肤相平的斑片,多发生于孕妇或月经不调的妇女。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门诊应用自治中药结合针刺治疗黄褐斑140例,疗效颇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本组140例均为女性,年龄20~40岁,其中30岁以下82例(占58.6%);病程1个月~10年;肝郁型66例,肾虚型30例,脾虚型44例。
1.辨证分型:本病与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之关系较为密切。虽然在临床上均出现黄褐色斑片,但各自的兼证却有别。
(1)肝郁型:口苦,咽干,头晕,头痛,易怒,易惊,肋胀,纳差,善太息,食后腹胀,失眠,多梦,善忘,月经不调、前后不定期、经血块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肝郁型治以清肝解郁、理气活血,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2)肾虚型:腰痛,腰酸,乏力,喜寐,多梦,易惊,口干,头晕,头痛,肢冷,白带多,月经愆期、经色淡等,舌质红,少苔,脉细。证属肾阴亏损,精血不足,血不养肤,气血瘀滞。肾虚型治以滋水涵木、养血润肤,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3)脾虚型:本型常表现为脾虚湿盛症候,面肿,肢冷,浮肿,沉重,气短心悸,纳差,白带多而质稀,月经愆期、色淡,腹胀,喜寐,舌质淡润,脉缓弱。证属脾虚湿滞,血瘀不行。脾虚型治以健脾益胃、利湿消斑,方用参苓白术散合三仁汤加减。
2.针刺方法:局部皮损以围刺为主,配穴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肝郁加肝俞、太冲、支沟、合谷;肾虚加肾俞、太溪、照海、足三里、三阴交;脾虚加膈俞、关元俞、足三里。
疗程:本病一般需治疗3~6个月,个别需治疗1年。但病人往往不能坚持长期治疗,本组疗程定为3个月。
疗效标准:黄褐斑全部消除者为痊愈;黄褐斑消退70%以上为显效;黄褐斑消退40%为有效;黄褐斑消退40%以下或无变化者为无效。
治疗结果:肝郁组66例,痊愈12例,显效30例,有效16例,无效8例。肾虚组30例,痊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6例。脾虚组44例,痊愈12例,显效6例,有效14例,无效12例。
患者,女,41岁,2009年2月28日初诊。患者从2007年春季患病,右颧部有条形黄褐色斑,逐渐扩大到双颧部、颞部,素有神经衰弱史,平时易怒、眠差、多梦、胸肋满闷、善太息,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证属肝郁气滞,治以清肝活血。中药、针灸治疗1个月,斑色由深变浅,范围变小,直至完全消退,为巩固疗效又治疗半个月,以资巩固。
西医认为,黄褐斑的形成是由于组织细胞间的微循环淤阻,细胞溶解死亡,黑色素增多形成色斑沉着所致。中医历代医家对黄褐斑的成因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该病是由于肝气郁结,脏血损耗,肝郁化热,肝火上冲,血热不能华面而致;有的认为是由于肾虚,肾水不充而腰腿酸痛,心肾不交而易惊多梦,精血亏虚则无以华面;也有的认为是由于脾经受病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湿停滞影响了气血的生成和运化,故证见纳少、乏力、头面四肢浮肿、腹胀等脾虚湿重的表现,脾病湿热蕴结上蒸于面所致。140例病人中既往病史为胃肠道疾患48例,神经衰弱失眠16例,肝炎16例,肺结核8例,甲状腺瘤8例,134例患者月经不调(痛经、月经血块多、月经愆期)。可见黄褐斑病人中,常兼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患或慢性感染性疾患。
因为本病为整体机能失调而反映于面部,所以治疗时除了局部取穴外,配合中药辨证治疗调整机体的功能,临床效果较佳。平时应注意避免太阳光直接暴晒,不宜滥用药物涂面,舒畅情绪,减少忧思恼怒,对治疗和预防本病均有帮助。
201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