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梅 袁志红 曹学萍
河南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超声科 漯河 462000
近年来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不断升高,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高血压密切相关,颈动脉可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随着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的不断发展,超声应用越来越广,颈动脉超声检测是近年无创性诊断和评估血管壁病变的有效方法。现将本院自2008-01—2012-01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分析,以了解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1.1 一般资料 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81例,女39例;年龄40~85岁,平均65.5岁。40~55岁20例,56~70岁44例,70岁以上56例。高血压1级24例,高血压2级52例,高血压3级44例。高血压合并其他疾病者共15例。
1.2 仪器与方法 用美国GE-Logiq-7彩超仪,探头频率7~10 MHz。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对侧,用高频超声扫查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外动脉起始部(尽可能扫查到最远端)。观察内径,内-中膜厚度(IMT)及其是否光滑、有否斑块,斑块的大小、形态及性质,用多普勒观察血流并测定其动力学指数。
1.3 判断标准 正常颈动脉内膜纤细光滑,管壁呈典型的“双线征”,内中膜厚度(IMT)<1.0mm;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MT)<1.2 mm。当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0 mm,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MT)>1.2mm,内膜回声断续,不规则,为内膜增厚。当内中膜厚度(IMT)>1.2mm,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MT)>1.5mm,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类:(1)软斑:形态不规则,内部呈低回声。(2)硬斑:呈强回声或伴后方声影。(3)混合斑:回声不均匀或兼有低回声、等回声、强回声或伴声影。
120例高血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者共74例,发病率为61.7%。男性多于女性(50/24),男女比为2.08:1。不同年龄段发病率不同:40~55 岁组发病率为33.25%;55~70岁组发病率为55.08%;70岁以上组发病率为90.8%。(2)多病灶>单病灶(50/24),多病灶中双侧多发较为常见(41/50)。发病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56/74)。(3)高血压1级的发病率为54.16%(13/24);高血压2级发病率为67.3%(35/52);高血压3 级发病率为72.72%(32/44)。高血压并发糖尿病、冠心病之一种或两种者15例中有10 例检查有颈动脉粥样硬化。(4)其中硬斑22 例(29.72%),软斑15例(20.27%),混合斑21例(28.37%)。
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关系密切,60%~70%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高血压,而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是血压正常者的3~4倍。很多学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是动脉内膜受到损伤,其病理变化主要累及弹力型动脉(如颈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肢体动脉和肾动脉),高血压就是损伤动脉内膜的重要因素之一[2]。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大中动脉退行性、增生性的全身性疾病,年龄为重要危险因素。动脉硬化的早期改变是内膜脂质、复合碳水化合物和血液成分的灶状沉积,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增多导致指纹形成,表现为内中膜增厚,这也是评价动脉粥样硬化内膜损害的重要标志,正常内中膜厚度(IMT)<1.0mm;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MT)<1.2 mm。当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0mm,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MT)>1.2 mm,内膜回声断续,不规则,为内膜增厚。当内中膜厚度(IMT)>1.2 mm,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MT)>1.5 mm,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超声对颈动脉IMT 增厚的判定优于血管造影,近年有研究表明,颈动脉IMT 增厚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征之一[3],粥样斑块的形成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证据。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多无典型临床症状,因为从动脉硬化到出现临床症状需要一段时间,有一个发展过程,到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脑梗死则需要更长的一段时间。而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病情就已很严重,危及生命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4]。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高,高血压患者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也明显增高。尤其是70岁以上的高血压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均在80%以上,病灶数及病灶的严重程度也呈上升趋势,且与高血压病情程度、病程长短有显著相关性。1级高血压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为54.16%,2级高血压患者为67.3%,3级高血压患者为72.72%,这类患者的并发症也随之增多。
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与其伴发的心血管病变关系密切,颈动脉因其位置表浅、易于检测,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在颈动脉成像的多种检查技术中,造影及血管内超声等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创伤性、禁忌证、并发症、费用昂贵等,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作为一种费用低廉、诊断价值显著的无创伤性成像方法,加之高频体表探头的应用,更易获得高质量声像图,而且可以直接显示血管内膜、粥样斑块、管腔狭窄程度等,不仅可以对已发生的脑血管病变的患者提供诊断和治疗指标,而且能将无症状期动脉硬化患者检出预报。因此,高频体表彩超诊断技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预报和疗效的观察评价有重要意义。
[1]Rodriguez-Macias KA,Lind L,Naessen T.Thicker carotid intima layer and thinner media layer in subjec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An investigation using noninvasive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J].Atherosclerosis,2006,189(12):393-400.
[2]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71-273.
[3]唐杰,董宝伟.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7-48.
[4]董慧燕.高血压合并症高血脂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及临床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8):563-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