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易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中医院,广东 韶关 511100)
探讨糖尿病的护理
潘光易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中医院,广东 韶关 511100)
使患者了解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有效地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树立信心,有效地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对33例患者进行评估、精神护理、饮食护理、适当运动及健康教育。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精心护理及有关糖尿病防治知识的教育,有效地消除了患者的精神负担,取得了患者配合,使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变了不良的心理障碍,血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提高了生活质量。
糖尿病;护理;体育锻炼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临床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1]。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共同标志,其临床表现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皮肤瘙痒、视物模糊等。急性并发症有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慢性并发症有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眼部病变、感染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目前全球有糖尿病患者2.33亿。本院于2011年1月至12月共收治了33例糖尿病患者,我们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采取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护理,并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有关方法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收治了33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62岁,疗程1~21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5例,合并冠心病9例,高血压8例,肾病11例。口服糖药治疗12例,胰岛素治疗21例。
1.2 临床特点
本病以男性多见,与年龄增高及其他病病程均无平衡关系,本组病例中患者均有消瘦、乏力、营养不良。其中15例患者空腹时出现心慌、头晕、出虚汗,9例出现餐后血糖达26mmol/L。
1.3 治疗及结果
患者入院后,经过确诊,根据实际情况分两类治疗:一类采用降糖口服药为主的治疗,采用这样方法治疗的患者共12例,在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仔细观察,主要有:服用双胍类药物的患者,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异常反应,对于服用磺脲类药物的患者,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低血糖反应,若患者同时是老年患者或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则还要观察其胃肠道反应以及是否出现皮疹、贫血以及过敏反应等;另一类采用胰岛素治疗为主的治疗,采用这种方法治疗的患者共21例,在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仔细观察,主要有:注射胰岛素量较大者,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低血糖反应,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昏迷、饥饿、头晕、多汗等,对出现此类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为患者测量血糖值,并根据患者低血糖程度而为其进食适量的糖果或饼干等,若条件允许,可直接为患者推注30mL左右的50%葡萄糖,对于对胰岛素有过敏反应者,应注意观察其注射部位是否出现荨麻疹或瘙痒症状,过敏反应严重者,会出现休克症状。为了防止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避免重复穿刺一个部位。
2.1 糖尿病症状
糖尿病典型症状:糖尿病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然而,由于病情轻重或发病方式的不同,并不是每个患者都具有这些症状。糖尿病其他症状:疲乏无力、容易感染、皮肤感觉异常、视力障碍及性功能障碍等。
2.2 糖尿病对社会的危害
随着科学进步、生产发展、生活模式现代化以及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糖尿病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已成为世界性的第三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WHO资料表明,全球糖尿病患者已逾一亿。2000年我国有2000万糖尿病患者,2010年将有6000万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3.1 护理评估
若患者主诉其平时有“三多一少”症状,且伤口不易愈合,经常发生感染,那么护理人员应认真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量、饮食结构、体质量、妊娠次数以及家族中其他人是否糖尿病等内容。由于糖尿病目前仍较难彻底治愈,不少患者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从而给自己的心理带来较大的压力;有的患者由于受到他人的不良影响,认为该疾病不是什么大病,始终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从而不能正确地对待此疾病,那么护理人员就需要患者身边的亲朋好友对此病的态度进行了解,以正确引导患者合理对待此病[2]。
3.2 心理指导
由于糖尿病目前仍较难彻底治愈,患者需要付出较大的财力和精力与疾病进行抗争,同时该疾病还会导致患者出现一些不良的并发症,这使得不少患者容易患有抑郁、焦虑和失望等不良心理,那么,医务人员要主动热情地以诚挚的态度与患者及家属接触,帮助患者熟悉病区环境、医护人员、各室所在位置,各项规章制度等,消除患者的陌生和恐惧感,介绍与同室病友认识,让患者有认同归属感,缓解心理压力[3]。
医务人员利用治疗护理时机耐心疏导患者,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合理的生活起居,良好摄入的心理准备,配合饮食,体育锻练及药物等综合措施可纠正代谢紊乱和消除糖尿病症状,并对预防慢性病变的发生发展有一定效果。而第二次住院的患者多因血糖控制不好出现并发症或并发症加重,患者出现焦虑、烦燥、失望心理,医务人员这时要劝慰患者接受现实,积极面对疾病,并把烦恼告诉亲友,以便得到他们的宽慰,并请亲友监督,控制饮食,积极运动,监测血糖。同时,鼓励患者自我激励制定几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给自己一个鼓励。
3.3 护理措施
3.3.1 饮食护理
对于糖尿病患者,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患者一旦患有糖尿病疾病,应终身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要有规律地进行饮食,从而进行良好的食疗治疗。②每天的饮食要有规律,每次要定时、定量和定次。③每天摄入的总热量应适量,主食量应控制在250g左右。④每天食用一定量的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蛋和牛奶等,一般情况下,瘦肉的摄入量应控制在150g以内。⑤避免使用含糖量较高的食物。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其宜多食用的食物有:①粗杂粮:此类食物往往含有丰富的纤维、维生素和人体所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长期食用可以降低患者的血糖和血脂。②蔬菜:按照含糖量的高低,可将蔬菜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甲种蔬菜的含糖量较低,在1%~3%之间,常见的有黄瓜、南瓜、冬瓜和菠菜等,乙种蔬菜的含糖量在4%~6%之间,常见的有白萝卜、豆芽、茄子和空心菜等,丙种蔬菜的含糖量在7%~9%之间,常见的有毛豆、洋葱、大蒜以及香菜等。③豆类和乳类:豆类不仅内含较高的蛋白质,而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从而降低患者的血脂和血糖。④油、脂类:糖尿病患者应在生活中应以植物油为主,并尽量避免食用动物油。
3.3.2 指导患者进行长期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对于糖尿病患者,其可选择的体育锻炼方式有:散步、慢跑、打太极、广场舞等有氧运动,每次活动时间以30min左右为宜,若身体偏胖者,可适量增加运动量,对于服药和应用胰岛素患者,最好每天在固定时间段进行活动。当进行一段时间后,也可适量地增加运动量[4]。
3.3.3 口服降糖药物护理
对于采用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的患者,应按照医嘱进行服药,不可擅自调整剂量和服用时间。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服用双胍类药物的患者,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异常反应,对于服用磺脲类药物的患者,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低血糖反应,若患者同时是老年患者或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则还要观察其胃肠道反应以及是否出现皮疹、贫血以及过敏反应等。患者服用一段时间后,应对患者的血糖值、尿量、体质量、FA等变化情况进行检查,以判断患者的疗效以便于及时调整患者用药的剂量。
3.3.4 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对于应用胰岛素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仔细观察,主要有:注射胰岛素量较大者,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低血糖反应,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昏迷、饥饿、头晕、多汗等,对出现此类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为患者测量血糖值,并根据患者低血糖程度而为其进食适量的糖果或饼干等,若条件允许,可直接为患者推注30mL左右的50%葡萄糖。在预防出现低血糖的措施中,关键还是在于让患者按时、按量应用胰岛素,定时、定量进食,同时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目前,我国胰岛素制剂分为两种,即每毫升中所含的胰岛素剂量分别为40U和100U,在给患者注射胰岛素前,应选用与胰岛素含量相符合的注射器。在临床实践中,通常选用1mL的注射器为患者注射胰岛素,以提高剂量应用的准确性。若为患者应用的是普通胰岛素,应于患者进食前30min进行皮下注射,若为患者应用的是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应于患者进食早饭前的60min进行皮下注射,若为患者联合使用长、短效胰岛素,应先抽取短效胰岛素,然后再抽取长效胰岛素,然后将两者混合均匀,并不可调整两者的抽取顺序,防止对起效速度产生影响。对于对胰岛素有过敏反应者,应注意观察其注射部位是否出现荨麻疹或瘙痒症状,过敏反应严重者,会出现休克症状。为了防止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避免重复穿刺一个部位。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渐升高,糖尿病将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状况的重要问题。应引起医务人员和糖尿病患者的重视,及早干预和治疗。护理人员应使患者及其家属充分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认识糖尿病的最终目标是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在临床实践中,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好转率,降低病死率,对挽救患者生命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1] 潘长玉,JOSLIN.糖尿病学[M].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702.
[2] 张惠芬,迟家敏,王瑞萍.实用糖尿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1:23.
[3] 陈兴宝,唐玲,陈慧云,等.2型糖尿病并发症对患者治疗费用的影响评估[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4):238-241.
[4] 邹玉梅,程完英.影响老年糖尿病患治疗依从性的原因及其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7):380-381.
R473.5
B
1671-8194(2013)12-03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