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中医治法刍议

2013-01-25 16:27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17期
关键词:熟地黄党参缺铁性

于 慧

江苏省中医院血液科,江苏 南京 210029

缺铁性贫血的中医治法刍议

于 慧

江苏省中医院血液科,江苏 南京 210029

缺铁性贫血;中医治法;重在脾胃

缺铁性贫血是人体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形成的一种贫血,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典型表现。缺铁性贫血是机体铁缺乏的最终表现。铁缺乏症是世界各国最为常见的营养缺乏症,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营养性贫血,多见于育龄妇女和儿童。临床上以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及血细胞比容代替红细胞容量,反映贫血的程度[1]。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主要有:①是由于铁的摄入量不足;②是由于吸收不良;③是由于失血过多等均为影响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生存而发生贫血。

根据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当属祖国医学 “血虚”、“萎黄”、“黄肿”、“黄胖”、“虚损”、“虚劳”等范畴。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胃乃水谷之海,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精能生血,血能化精,故贫血的病机与脾、肝、肾的功能失调,脏腑虚损密切相关[2]。贫血的病位在中焦脾胃,病之本在肾。“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故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是本病发生的基本病机。治疗以健脾益气、生血柔肝、滋肾填精为主要原则。

缺铁性贫血是血液系统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用铁剂治疗有肯定的效果。但口服铁剂消化道毒副作用较多见,部分病人因恶心、食欲不振、口有异味、腹痛等影响了继续用药,甚至终止治疗。注射用铁剂毒副作用较多且不方便;由于消化系统疾病,影响铁的吸收,月经过多等致铁的丢失等因素的存在影响了临床疗效。健脾益气,运中燥湿、补肾生血等中药具有改善机体胃肠功能,促进铁的吸收和再利用的功效;滋肝、补肾填精等中药可调理机体内分泌,调整月经,防止铁的丢失,从而纠正机体缺铁的状态,因此采用中医或中西结合治疗对提高疗效、减轻毒副作用可发挥较大的优势。

参照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3]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3],辨证治疗缺铁性贫血,现结合临床心得,总结辨证治疗缺铁性贫血之中医四法,以飨同道。

1 健脾温肾利湿法

王某,女,45岁。初诊主诉:乏力神疲半年,伴全身浮肿间断发作。

病史:1年前血红蛋白下降至70g/L,最后降至30g/L。多次住院,诊断为难治性缺铁性贫血,口服西药治疗无效,每月靠输血1~2次,血红蛋白维持在70~80g/L。近2个月来虽输血,血红蛋白仍下降,且伴全身水肿加重,纳呆,大便不畅。其面色苍白、皮肤、黏膜及甲床均无血色,精神萎靡,言语低微。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细微弱。中医诊断:水肿,虚劳。证属气血亏虚,脾肾阳虚,水湿内盛。西医诊断:难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治予利水消肿,健脾温肾,益气养血。方药用五皮五苓饮合金匮肾气汤加减:连皮茯苓20g,泽泻15g,冬瓜皮30g,车前子30g,大腹皮15g,生黄芪30g,当归15克,炒白术30g,党参20克,生地20克,熟地20克,砂仁(后下)5克,山萸肉10克,鹿角片10克,淮山药20克,广陈皮10克,炒白芍15克,仙茅15克,仙灵脾15克,以利水消肿治其标,健脾滋肾温阳调其本而暨发其生机,以冀气血双补。水煎服,每日1剂。

再诊:上方服15剂,患者血红蛋白上升至55g/L,水肿全消,唇甲及黏膜为粉红色,舌淡白,苔薄白,脉沉,细弱。邪虽去但气血亏虚明显,治以补益气血,健脾滋肾为主。方用:生黄芪30克,当归15克,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茯苓10克,阿胶(烊化)10克,炒白术30克,党参12克,上肉桂6克,砂仁(后下)6克,仙茅15克,仙灵脾15克,鹿角片10克,车前子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上方服30剂,患者血红蛋白80g/L,神气好转,食纳增进,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少白,脉细弱。仍宗上法。处方:生黄芪30克,当归15克,山萸肉10克,炒狗脊10克,炒内金10克,川芎12克,生地黄15克,熟地黄12克。仙茅15克,仙灵脾15克,鹿角片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另用三七粉100克,胎盘粉50克,西洋参200克,冬虫夏草研粉50克,鹿角霜30克,调匀,早、晚各服5克。1月余后,面色恢复正常,已能外出活动,以后间断用药。诸症悉除,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景岳全书》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本例患者初诊时病情以全身水肿为主,当责之于脾肾两虚。水肿明显则 “急则治其标”,故以五皮五苓饮为主利水消肿;脾虚气血生化不足,故以当归补血汤益气养血,填精。因土为火生,故脾常须温肾,故以金匮肾气汤健脾温肾,温阳化气。用仙茅、仙灵脾、鹿角霜等补肾温药正合其理。辨证准确,用药合拍,乃获良效。

2 补益心脾安神法

患者张某某,40岁,女性。患者以西医诊断为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前来就诊。患者血红蛋白波动于45~55g/L,伴随着贫血进展而月经量亦相继增加,面色晄白,心悸失眠,纳差胸闷,善太息,舌苔薄白质淡,脉虚大。证属心脾两虚,治当补益心脾。方药用归脾汤加减。处方:党参30克,白术9克,黄芪15克,当归6克,茯神12克,远志3克,炒酸枣仁18克,合欢皮18克,木香5克,赤石脂10克,生姜9克,大枣8枚去核,陈皮5克,龙眼肉去核8枚。平时每日服1剂,每服6剂停药1日,于月经来潮时,则于上方中加黑豆30克,艾叶炭9克,棕榈炭9克,以健脾养血滋肾,养血归脾,服90剂。

复诊:月经自服药后第2个月周期转为正常,由10多天一潮转为28天一潮,但每潮时间仍长,服至第3个月,月经周期正常,来潮时间缩短为7天,量亦较前减少。面色好转,脉细弱,苔薄白舌质淡,血红蛋白90g/L,又予上方加菟丝子60克,淫羊藿60克,鹿角霜60克,五味子6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1丸,冀养血宁心,健脾滋肾,缓图其本而愈。日后随访,诸症皆除,数次复查血像正常,已恢复工作。

本例缺铁性贫血,审察其病因,为经漏 (慢性失血)所致。 “血为气之母”,患者因经漏日久,致气血两虚。“血无气领,血不归经”,气虚不能摄血,更加重出血,故病人月经周期缩短、来潮时间过长;气血两虚,不能养心,则有心悸、失眠、面白、脉虚大,属脾气虚心血不足的两虚证,故用归脾汤双补心脾为治。方中党参、黄芪补气,白术、赤石脂、生姜、大枣健脾助运化;当归、茯神、远志、炒酸枣仁、合欢皮益气养心安神。全方配伍具有补益心脾之功效。本例重用黄芪,以扶气统血归经;去木香之香散,加赤石脂,取其味甘、酸、涩,性温入心肾二经,以扶气制漏,赤石脂为矿石中硅酸类的含铁陶土,对缺铁性贫血之证有补益之功。本病属心脾两虚,但病久累及肝肾。肾主胞胎,故在双补气血基础上,助以补肾助脾,暖胞止血之品,于月经来潮时加黑豆、艾叶炭、棕榈炭,以标本兼固,止血补血兼施。

3 健脾益气养血法

陈某,女,26岁。患者近年来面色萎黄,心慌气促,低热。询问病史,其一日三餐只吃素食。化验检查:血红蛋白60g/L,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血清铁40ug/dl。诊断为缺铁性贫血。舌淡苔薄白,脉数无力。证属气血亏虚,气虚发热之证,治以益气补血,养阴清热。方药用八珍汤合补中益气汤。处方:当归15克,熟地黄15克,川芎9克,白芍15克,党参25克,广陈皮10克,白术15克,炙甘草8克,茯苓15克,炙黄芪15克,制黄精10克,炒柴胡5克,炙升麻5克。每日一剂。同时改变饮食习惯,并结合服用当归、生姜、羊肉粥:当归50克、生姜10克、羊肉100克、大米75克,大葱10克,油盐适量,精酒15克,熬粥,每日一料,分2次服用。调补2月后,诸症悉除,红细胞系统正常,血红蛋白升至120g/L。

按:本例缺铁性贫血系病人长期偏食,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引起气血两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治疗用中药八珍汤补益气血,补中益气汤甘温除虚热同时提升脾胃之中气。方中用炙黄精气阳双补。食疗方健脾益气养血,同时使患者饮食增进,补充生化之源。

本人在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中常用含铁成分的中药有:灵芝、人参、党参、白术、当归、阿胶、鹿茸、女贞子、墨旱莲、熟地、黄精等,常用食疗食品有:羊肉、红枣、桂元、发菜、紫菜、木耳、香菇、猪肝等,药食佳,是中医治疗缺铁性贫血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4 健脾滋肾填精法

张某,女,38岁。病人3年前查出患有多囊肾。出现乏力、心悸、失眠、多梦、腰酸痛,每日下午潮热 (37. 2℃左右)1年余。经医院检查,血红蛋白80g/L,诊为贫血。经西药治疗疗效不理想,遂来求治。症见体瘦面黄,月经量多,每次行经7天,纳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尺脉无力。辨证为血虚气亏,肾虚潮热。治当养血益气,滋阴清热。方药用:生熟地黄各10克,白芍10克,阿胶(烊化)10克,当归6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5克,杜仲10克,续断12克,白薇12克,生姜2片,大枣5枚(拍碎),陈皮10克,知母10克,黄柏炭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忌食生冷油腻及辛辣之物。

二诊:服药7剂感觉良好,效不更方,逐按原方连进28剂。查血红蛋白已上升至90g/L,今潮热除,纳食增,乏力减,惟腰酸、失眠多梦和经量仍多,舌脉如前,原方生熟地黄增至各12克,党参增至18克,并加夜交藤30克,炒酸枣仁15克(打碎)。续服10剂,以善其后。1个月后血红蛋白基本正常,诸症消失。

按:本例患者形瘦面黄,血红蛋白80g/L,月经过多,午后潮热等,证属血虚气亏,肾虚潮热之证,故治当养血益气,滋阴清热,切中病机。方中熟地黄、阿胶、白芍、当归等养血滋肾,党参、茯苓、炙甘草、大枣等健脾益气生血,续断、杜仲补肾强腰,生地黄、白薇并合阿胶、熟地黄等滋阴退虚热。再加生姜、陈皮健胃和中。二诊又加补血安神之夜交藤、炒酸枣仁增生熟地黄、党参之量,药效更强。如此精心辨治,合理用药,终使血充气足,阴阳平衡,诸症痊愈。

多囊肾者,临床常见有肾性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如出现贫血,甚则贫血性心脏病多为慢性肾衰终末期。中医认为:“五脏之病,穷必归肾”。故治疗本病有棘手之处。又如本案发热之症实为气阴两虚之虚热也,必须标本同治气血两调,方能驾驭难题。

从以上治疗缺铁性贫血四法中,本人认为应抓住以下几点:①重视脾胃;②谨防劫阳耗液;③重视原发病的治疗;④应重视治 “未病”,脾胃弱必先以健脾助运为主。⑤在治疗贫血过程中,必须发挥中西结合的优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⑥不断开发中药含铁药物在血液和临床的应用,既能补血又无肠胃道反应的副作用。

[1]达万明,裴雪涛.现代血液病学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407.

[2]刘伟,侯丽.癌性贫血的中医临床治疗 [J].北京中医药大学报,2011,18(3):31-33.

[3]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M].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7:6-9.

R556.3

A

1007-8517(2013)17-0031-02

2013.07.20)

猜你喜欢
熟地黄党参缺铁性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其与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性
熟地黄膏缓解震颤
Anticancer Properties of Lobetyolin,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Radix Codonopsis (Dangshen)
综合护理在小儿缺铁性贫血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营养干预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熟地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复方党参口服液免疫增强作用的配伍相关性
熟地黄和茯苓对山茱萸中3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
HPLC法同时测定党参固本丸中7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