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辉南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通化 135100)
近年来,肉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病呈上升趋势,严重损害了广大养殖户的经济利益,临床上易被误认为是鸡白痢、慢性呼吸道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痛风等疾病。从而导致投错药,不仅延误了控制本病的时机,而且加大了肉鸡肾脏的负担,肾功能进一步受到损害,使病情更加严重,结果既增加了成本费用,又造成了更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临床上在本病发生的初期,若能准确认症,早期防治,对减少死亡、降低经济损失是非常重要的。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简称鸡肾传支)的病原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肾型毒株,此毒株属于冠状病毒,由于冠状病毒的病原基因型变化多,其血清型之间的免疫学反应也不完全一致,使得利用微生物学试验进行诊断变得复杂。
该病临床上多发于3~7周龄雏鸡,最早发于4日龄,本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初始未见任何症状,而后部分鸡只突然精神不振,羽毛蓬乱,畏寒聚堆;食欲减少而饮欲增加,开始排白色水样稀便,脱水,消瘦。开始蔓延至全群,个别病鸡出现甩头,发出“咔”声或出现呼吸啰音。这种情况在白天往往被忽视,在夜深人静时则表现明显。
打开腹腔可见病鸡最明显的特征是肾肿大,并呈现不太清晰的斑驳状。肾小管及输尿管扩张,充满白色的尿酸盐。肠系膜血管及肠粘膜充血,直肠与泄殖腔内充满白色石灰样稀便。有呼吸道症状的病鸡同时可见肺充血和灶状炎症变化,气管内常见有黄白色或黄褐色粘稠分泌物,气管粘膜充血。
根据病初临床表现可做出初步诊断。但临床上应注意与以下几种鸡病相鉴别。
从肉眼观测,痛风症的尿酸盐沉积现象更为严重,肾脏表面可见大量白色块状尿酸盐沉积,切开断面有白色液体溢出,同时输尿管变粗、膨大、内部充满尿酸盐。腹膜、心包膜上也有大量尿酸盐沉积,这些症状在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例中极为少见,可以用来鉴别。组织学变化在肾切片中痛风症的尿酸盐沉积表现更为严重,但在较轻的病例则难以区分。
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生时,肾脏呈充血型肿大,外观肾表面有块状紫红色斑块,但不出现弯曲的白色尿酸盐沉着物。法氏囊病还会出现胸肌和腿部肌肉条状紫红色出血斑块,同时法氏囊肿大,内壁皱褶消失,并有红色出血点。严重的表现黑紫色坏死等,这些病理变化为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所不具有。
雏鸡肾传支与雏鸡白痢临床表现极为相似但病理剖检鸡白痢可见肝、脾、肾同时肿大,有时还可见肝脏呈现点状出血及黄白色坏死点。肝、脾等组织涂片菌检呈阳性,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小球杆菌。而肾传支除肾肿大外,肝、脾却不肿大,肝、脾组织涂片检菌为阴性。
患鸡慢性呼吸道病的病鸡表现浆液性鼻漏或浆液—粘液性鼻漏、喷嚏、甩头,而甩头的频率更高些,一般不出现白色水样稀便。
由于患有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鸡出现消瘦,抵抗力低的特点,所以临床上也多诱发大肠杆菌、支原体病等疾病。可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做出正确的判断。但继发感染时损失会加剧,因此,临床上在本病发生的初期就要早诊断、早防治,这对减少死亡、降低经济损失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