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70例临床观察

2013-01-25 05:02练春玲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11期
关键词:偏瘫中风针灸

练春玲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中医院,广西 平南 537300

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70例临床观察

练春玲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中医院,广西 平南 53730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相关穴位治疗,每日1次,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3%,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针灸;中风偏瘫;临床疗效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1]。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可有多种后遗症,尤以偏瘫最为常见。因而促进中风患者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意义重大。笔者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至2012年间收治的14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意识障碍者及合并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全者不列入。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0例,其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45~77岁,平均(61.5±15.5)岁;缺血性中风56例,出血性中风14例;偏瘫肢体为左侧32例,右侧38例;患肢肌力0级16例、Ⅰ级12例、Ⅱ级28例,III级14例;病程最短1天,最长28天。对照组70例,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47~74岁,平均(60.5±13.5)岁;其中缺血性中风50例,出血性中风20例;偏瘫肢体为左侧36例,右侧34例;患肢肌力0级18例、Ⅰ级16例、Ⅱ级26例,III级10例;病程最短1天,最长30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据病情常规应用脱水降颅压、调节血压及血糖、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改善脑循环、扩张脑血管、抑制血小板凝集等药物及脑代谢活化剂等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针灸取穴:肩髃、肘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风市、伏兔、阴市、委中、阳陖泉、足三里、丰隆、解溪等。上肢偏瘫以肩髃、肘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上肢穴位为主。下肢偏瘫以环跳、风市、伏兔、阴市、委中、阳陖泉、足三里、丰隆、解溪等下肢穴位为主。随证配穴:口角斜者,取地仓、颊车、四白、下关等;言语不利、失语者取通里、廉泉、关冲等;痉挛严重者上肢配天井、尺泽、十宣,下肢配梁丘、犊鼻等。每次取6~8个穴位,常规消毒,取1.5~2.5寸26号毫针,进针后作提插行针,使针感向远处扩散,然后用电针治疗仪通电,采用疏密波,每次20~25min,1次/d。

两组治疗均以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临床疗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值及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疗效标准及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2]。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18%以上。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2.2 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后的疗效比较:治疗组70例,基本治愈33例(47.1%),显著进步22例(31.4%),进步8例(11.4%),无变化5例(7.1%),恶化2例(2.9%),治疗总有效率为89.9%;对照组70例,基本治愈18例(25.7%),显著进步25例(35.7%),进步9例(12.9%),无变化13例(18.6%),恶化5例(7.1%),治疗总有效率为74.3%。两组有效率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讨论

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中风的形成有各种原因,其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张仲景指出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中风的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肝肾阴虚,则肝阳上亢,阳亢则化火生风,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半身不遂,肢体废用不能。针对偏瘫后期常见肌肉萎缩,《黄帝内经》提出:“治痿独取阳明”。根据以上理论,针灸治疗选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根据上下肢经脉循行的路线的不同,分取手足阳经的肩髃、肘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风市、伏兔、阴市、委中、阳陖泉、足三里、丰隆、解溪等穴位治疗。上肢偏瘫以肩髃、肘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上肢穴位为主。下肢偏瘫以环跳、风市、伏兔、阴市、委中、阳陖泉、足三里、丰隆、解溪等下肢穴位为主。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通畅,正气得以扶助,则机体功能逐渐恢复。针灸上述穴位具有调和经脉、疏通气血、濡养周身的作用,能有效地促进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同时对中风后口角斜、言语不利、失语及肢体痉挛等后遗症随证配穴治疗,也有显著疗效。在中风发生后,经过急救,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针刺治疗应该及早介入。这样能显著提高机体瘫痪之肌力,并能最大程度的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康复[3]。

本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20.

[2]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刘桂花.针灸治疗对老年性中风病人功能恢复影响 [J].西川中医,2009,13(9):94-95.

R743.9

A

1007-8517(2013)11-0058-02

2013.03.24)

练春玲 (1971-),女,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神经内科。

猜你喜欢
偏瘫中风针灸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