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明
(江苏省泰兴市农业干部学校,江苏泰兴 225400)
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较高能力素质,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以此作为收入来源的农业从业者。他们以从事农业活动作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其特点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谁来种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田的深层问题。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江苏泰兴市结合实际采取了多种有效办法,而开展农民学历教育是其中最系统、最全面和最规范的办法之一。本文结合办学实践,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并依此探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基本策略。
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促进泰兴市现代农业发展,江苏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泰兴市分校 (简称农广校)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农民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自2009年9月开始,立足三农实际,面向农村,满足农民需求,以举办半农半读形式中专学历教育为途径 (开展招收年龄在50周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利用农闲时间集中授课或开展生产实习,农民学员就近就地参加学习),尝试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4年里,共举办《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艺技术》《观光农业经营》《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技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 《淡水养殖》《蔬菜栽培》等9个专业43个教学班,共招生2 773人 (现已毕业学员437名)。其中,2 606人取得了农业工种中级技能等级证书;1 696人创办、领办种养企业、农业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281人创办企业的注册资金超过500万元 (86人注册资金超过5 000万元);2 632人掌握了当地农业生产急需的技术,成为村级技术员。办学过程中推广了测土配方、高效种养模式、规模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办学在泰兴市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受到了基层和广大农民学员的欢迎;农业部、江苏省政府领导对通过学历教育形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做法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相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效果进行了宣传报道。
泰兴的实践经验表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坚持农学结合、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坚持一线办学、服务农民、培养技能、发展产业的模式,围绕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讲道德、讲责任的新型农民培养目标开展工作。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需制宜,把课堂搬到农民的家门口,方便农民就近接受正规的中专学历教育;在坚持一切为了农民和严格执行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基础上,针对当地农业生产现状和产业结构的特点,根据农民创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补充与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满足其现实需求,保证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主动服务农民,开展一线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和教学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经常性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讲解、示范和实际操作等方法,不断提高学员的实际技能。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标本、图片、幻灯片等开展直观教学,声像结合,图文并茂,把看、讲、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习者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保证了学习效果。
在完成统一的班级大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开设小班课满足学员的差异化和创业需要。把从事相同产业、不同班级的学员组织起来,邀请省、市专家、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讨论共同关注关心的生产、经营、管理、营销、创业难题,安排学员到创业基地实习,组织专家开展个性化创业辅导;帮助学员寻求问题解决方法,努力实现创业、生产、服务、销售一条龙。仅2012年,泰兴农广校就先后举行55场技术交流会,626名学员参与交流讨论韭菜生产、河豚鱼养殖、山羊繁殖选种、奶牛产奶、测土配方等技术难题32个,帮助学员解决原料供应、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难题91个;在籍学员中,已有65%以上的学员有了自己的创业致富项目,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
通过系统、规范的教学,让学员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坚持学中干、干中学、教中干、干中教的原则,让农民学员到实验室、大棚、果园、养殖场、农业科技园等基地学习和实际操作,通过课堂讲授与试验、示范、实际操作等途径,让学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消化理论、掌握技能,在实践中提高,掌握真本事。同时,积极组织学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检验培养效果。
办学要围绕和服务当地产业,为做大、做强当地产业服务,为产业发展撑腰;同时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创业,培养产业带头人。2009年开始,泰兴农广校在分界镇赵庄村办起果蔬专业中专班,教学过程中,将《栽培》《土肥》等课程知识渗入甜豌豆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为产业发展发挥“生长素”的作用。通过系统学习,许多学员掌握了甜豌豆种、收、售的系统技能,成了甜豌豆种植能手,建立了江苏省最大的甜豌豆种销售合作社,成功培养10多名甜豌豆销售经纪人。2012年上半年,村里甜豌豆种植面积达到140 hm2,单产收益是传统作物的5~6倍,扭转了过去种植面积不大、产业发展不快、农民增收不明显的不良局面。赵家庄甜豌豆还成为江苏无公害农产品著名商标。现在,学员们无须出门销售,通过甜豌豆合作社,豌豆早早地就被订购一空。甜豌豆产业已成为赵庄的特色、支柱和增收产业。办学在当地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泰兴的办学实践和现代农业发展实际表明,新型职业农民应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发展的、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农民和兼业农民而言的。有狭义和广义的概念,狭义的新型职业农民应该主要是指种、养殖业大户,农业劳动是其主要职业活动内容,农业收入是其主要收入,他们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广义的新型职业农民还应该包括与农业相关的职业群体和潜在的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包括农村、农业发展带头人,农业加工经营户,农业技能服务人才和农业后继者 (如村组干部、农村初中毕业生等)。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根本性质的因素。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是现代农业发展诸多因素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具有促进作用的因素,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活动力。要成为现代农业经营的主体、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新型职业农民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正规的系统教育,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视野,能够根据知识的更新变化,不断学习新知识,逐步成为具有现代知识与意识的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应具有专门从事农业的职业素质,愿意把农业作为自己长期的甚至是一辈子的职业,同时具有从事农业的有关技能,如育苗、栽培、病虫 (疫病)害防治等。
新型职业农民不只是从事农业活动,还应根据市场需求及变化组织农业生产,会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和判断市场形势,能开发和组织社会资源,包括资本和技术以及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等,进行有效的农业经营,甚至是产业化运作。
新型职业农民通常不是单干或家庭式经营,而应该是社会化的团队协作或组织,需要有协调团队或管理组织的能力,要有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并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的能力;还要有职业化的制度管理及激励约束管理能力等。
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承担者、受益者和传播者,应具有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理念,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安全生产、现代生态和文化及现代农业组织理念等。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供给者,应具有持续提供数量充足、质量保证、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素养。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讲道德、讲责任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特征和能力素质。这也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方向和目标。
根据泰兴农广校的办学实践和农民特点,总结出新型职业农民学历培养的策略。
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经营的主体,既懂科技又善经营,既会管理又能创业,既讲道德又讲责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多种技能;同时,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其成长、发展不仅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农业发展状况、农村政策、城乡发展一体化程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培养过程中,要树立整体和一体化的理念,从全局着眼,多方面着手。一是知识与技能的一体化。实践表明,农民需要知识,但更需要能致富、创业的技能。培养过程中,既要开展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技能的培养,两者要紧密联系。二是农业内部产业链各个环节技能培养的无缝对接的一体化。培养过程中应将农业生产过程中关键环节的全部技术教给农民,让农民熟悉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真正懂技术,并掌握技术。三是农与非农的一体化。既要传授种植知识,也要教会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经营管理、市场经济知识;要传授农业生产技术,更要培养经营管理的技能。生产环节虽然在农村,但培养要着眼于城市,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有市场竞争意识、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应立足农业产业布局和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目标任务,把形成一批农业支撑产业、重点产业、品牌产业、服务产业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为重点,根据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和紧缺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教学要服务产业,贯穿发展全过程,为其提供全程服务。要围绕产业发展来安排、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各地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各异。应根据各地、区域、产业、服务和经营管理等领域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分类开展不同层次、形式、专业和内容的教育教学,优化资源和手段,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实效性。一是采取模块化分类教学,将教学内容分为种植与经营、养殖与经营、农产品营销、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农民创业与指导等数个模块 (当然每个模块下设多门课程),农民按照自己从事的专业与行业的不同,自选所需课程。二是实行层次化教学,将教学班级分为初、中、高级,结合农民学员的实际和不同需求,每个教学班设置不同侧重点教学内容,逐步递升办学层次,由易到难,易为农民所接受。
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和特点,尊重农民意愿,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确定教育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农民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作用;把满足农民需求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的覆盖面,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
最好的培养办法是走出教室,走进田头村边,走上生产一线,通过现场观摩和示范,进行田间指导和实地操作,在真实的生产情境中掌握知识。其次,应充分利用农业园区、农业企业的实训设备和场所,建立模拟教学情境,并使之尽可能与实际相拟合;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开展课堂教学,为学员创造一个虚拟、逼真的教学情境。再次,积极开展教学调研,了解学员需求,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课程教学方向,确保教学的针对性。
农民学员教育注重实用性和职业性,要求培养内容简明生动而丰富具体,绝不可繁琐枯燥和抽象空洞,这需要教师和农民学员共同努力,以生活化原则处理培养内容,把教材中的抽象知识,如概念、公式、定理、原理等,与具体的社会现象和农民学员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地再现真实的社会生活。对此可采取如下方法:一是教师要立足现实生活改造教材,用贴近生活的感性材料替换远离生活的教材内容;二是把教材中抽象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和典型案例相结合,使两者之间相互印证、相互诠释;三是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对教育内容进行生活化转换,也就是把抽象的文字、符号等转化为与农民学员背景经验相关联的场景与画面;四是结合真实的职业劳动过程,精心选择教学问题,以教学问题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
实践表明,农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敢冒风险,从众心理重,创新能力差。在生产实践中只要有一户生产经营成功,相互间学习交流会变得容易些。成功者的示范引导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交流方式,特别是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知识的传播、试验上。农民是务实主义者,期望学习后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当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在当地经过试验、示范,证明比传统品种、技术和方法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后,才能被接受和应用。因此,应充分发挥成功人士的示范引导作用,为新知识、新技能的传播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