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芬
慢性心力衰竭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心肌收缩无力,心脏负荷过重所致。通过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缓解症状;防止心肌进一步损害,提高运动耐力,降低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对其临床护理进行分析如下。
本组收治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推荐的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诊断评定标准[1]。共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61岁。病程2~7年,平均4.5年。高血压性心脏病15例,冠心病22例,风湿性心脏病18例,肺心病5例;心功能分级标准:Ⅱ级18例,Ⅲ级31例,Ⅳ级11例。
2.1 一般护理
2.1.1 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 休息可以减少组织耗氧量、降低心率、减少静脉回流,是减轻心脏负荷最好的方法。但长期卧床易导致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应根据心功能情况,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休息与活动,减少组织耗氧量,降低心率、血压,减少静脉回流,从而减轻心脏负荷。
2.1.2 饮食护理 低盐限水饮食可减少体液潴留,减轻心脏前负荷,是控制心力衰竭的重要措施。大量利尿的患者,可不必严格限制食盐,但仍应食盐<5 g/d。摄入水量为前一日出量+500 ml[2];进食应选择低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其中低热量饮食可降低基础代谢率,减轻心脏负荷。因患者有胃肠道淤血、食欲不振,饮食应清淡、易消化、无刺激。还需要注意进食产气少的食物,以免因腹部胀气或膈肌上抬而加重呼吸困难;少量多餐可减少每次消化食物时胃肠道的血液量,从而减轻心脏负荷。
2.1.3 保持大便通畅 由于肠道淤血、进食减少、长期卧床及焦虑等因素使肠蠕动减弱,又因排便方式的改变,患者常有便秘现象,而用力排便可增加心脏负荷和诱发心律失常。故饮食中须增加粗纤维食物,必要时给缓泻剂或开塞露,保持大便通畅。对不习惯床上使用便器的患者,若病情许可,可小心扶起使用床边便椅。不可使用大量液体灌肠。
2.2 观察病情 严密观察患者心力衰竭的表现如呼吸困难、肺部啰音、皮肤发绀及水肿等是否减轻,血气分析结果是否正常,准确记录24 h液体出入量。保持测压管道通畅。定期更换穿刺点敷料及各个管路。每次测压前均应校正压力传感器零点。
2.3 对症护理
2.3.1 心源性呼吸困难护理 一般患者氧流量为2~4 L/min;急性肺水肿患者氧流量为6~8 L/min,并用20% ~30%乙醇湿化;肺心病患者氧流量为1~2 L/min。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咳痰、翻身、叩背、湿化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3]。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及解痉平喘等药物,观察药物的疗效,注意有无不良反应。静脉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一般为20~30滴/min。稳定患者情绪:多巡视患者,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及时给予心理安慰和疏导。
2.3.2 水肿护理 观察生命体征、颈静脉充盈程度,注意有无胸水征、腹水征及移动性浊音等。轻度水肿限制活动,严重水肿卧床休息,伴胸水或腹水的患者宜采取半卧位。给予低盐限水饮食,根据病情适当补充蛋白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保持患者床褥清洁、柔软、平整、干燥,指导患者穿宽松、柔软、透气性好的棉质内衣。严重水肿者可使用气垫床。协助或指导患者每2 h翻身1次。给患者翻身或协助患者使用便盆时注意动作应轻巧,切勿强行拖、拉、拽患者,以免擦伤皮肤。用热水袋保暖时水温不宜太高,防止烫伤。作肌内注射时应严格消毒皮肤并做深部注射,拔针后无菌棉签按压,严重水肿者穿刺后延长按压时间。若发现破损皮肤处有组织液外渗情况,需局部严密消毒,用无菌纱布遮盖,以防继发感染。使用利尿药或其他减轻水肿的药物后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尤其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紊乱情况。
2.4 心理护理 焦虑可使心率增加,周围血管阻力和血液黏稠度增高,故减轻患者精神负担与限制体力活动同样重要。要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感受,鼓励家属探视患者,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对高度焦虑、情绪不易放松的患者可遵医嘱应用小剂量镇静剂。
[1]叶任高.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6.
[2]夏泉源.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83.
[3]王朝辉.老年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特征分析与康复.当代医学,2009,6(1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