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敦化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敦化 133700)
猪附红细胞体病(简称猪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猪的一种血液原虫病,临床上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特征。本病是一种典型的应激因素性疾病,猪感染附红细胞体后,多数呈隐性经过,附红细胞体与机体免疫防御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但受到应激因素刺激即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本病病猪及带虫猪为主要的传染源。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于夏季高温湿热季节,与吸血昆虫的滋生叮咬关系密切,形成血液传播,也可经污染的器械、食槽、饮水、饲料等造成机械传播。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外来品种猪更为易感,母猪、断奶仔猪及长势好的架子猪发病率较高,尤其白猪多为急性经过。本病多呈零星散发,一旦发病同群猪发病率达60%~100%,自然死亡率可达80%。近年来,该病的传播蔓延与农村消费肉食品质量要求不高,部分群众贪图便宜肉,将屠户私藏低价出售的病猪肉购买食用也有一定关系。
该病临床上主要表现黄疸、贫血和高热,并且全身发红。病猪表现精神沉郁,体温在40℃~41.7℃,皮肤发红,耳背青紫色,被毛无光泽,毛孔有铁锈样出血,腹泻,排浅红色尿,啃咬现象较明显,舔食从断尾处流出的血液,眼结膜出现不同程度的苍白黄染,病畜消瘦。
剖检可见血液稀薄,皮下水肿,粘膜、浆膜、腹腔内的脂肪、肝脏等呈不同程度的黄染。全身淋巴结肿大,肺脏水肿,心包积液,肝脾肿大,胆囊肿大,胆汁充盈。肾脏有出血点或表现为贫血,腹水增多。
病料涂片:取病猪的肝、脾、淋巴结等经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基本上可排除细菌感染。鲜血压片镜检:从耳静脉取病猪血液一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合、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猪的红细胞变形,还可以看到在血浆中抖动、转动的原点状病原体,见到变形的血细胞及呈淡绿色荧光的附红细胞体,为阳性。
鲜血压片染色镜检:取死猪血液1滴,放于载玻片上推片,以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红细胞边缘不整齐,呈菜花状、星状,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紫红虫体,轻轻旋动显微镜微调,可见附红体折光性很强,像一轮轮淡蓝色宝石(红细胞),嵌着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附红细胞体)一样,以瑞氏染色,可见虫体呈紫蓝色,个别为黄色,为阳性。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注射血虫净(商品名,主要成分为5%三氮脒),按3~5 mg/kg体重,肌注1次,并加注磺胺嘧啶钠3~4 次以维持疗效、防治其他继发症或并发症,对不食者加注维生素B、维生素C,对高热者加注地塞米松、青霉素、氨基比林,对病程较长呈贫血症状的加注牲血素等铁制剂。
动物红细胞中存在着许多与免疫功能相关的物质,而附红细胞体恰是破坏了血液中的红细胞,致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据报道:天花粉、黄芪等中草药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具有增强作用,另一方面,附红细胞体病属温热症,热势偏盛,一些中草药可达到解表、凉血、清里、滋阴等作用。为此可从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方面采取中草药辅助治疗该病。
处方:水牛角120 g、黑桅子90 g、桔梗30 g、黄芩30 g、赤芍30 g、生地30 g、玄参90 g、连翘壳60 g、鲜竹叶30 g、丹皮30 g、紫草30 g、生石膏240 g。用法:上药加入水5 000 ml,煎开20 min取汁,按10~20 ml/kg体重计算,分早、晚饮用,药渣加入饲料中饲喂。
4.3.1 血虫净与中药配伍。血虫净+中药制剂组合疗效最佳,经治疗6 d后,红细胞感染率显著降低,且死亡率为零,治愈率达到100%,中草药与西药合用有协同增效作用。
4.3.2 土霉素、血虫净和中药配伍。对发病猪肌注长效土霉素注射液、5%的血虫净溶液(3.5 mg/kg体重),1次/d,交替进行。对于食欲废绝,病情严重的病猪,交替肌注长效土霉素、5%的血虫净溶液6 mg/kg体重,同时静滴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维生素C等药物。同时大群饲料中添加阿散酸,每100 kg饲料添加18 g,连用5~7 d,同时配合中药处方煎剂口服。
5.1 从流行情况来看,大、中、小猪均可感染本病,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且死亡率越高。
5.2 病多在改变环境或环境恶劣及应激情况下易发生,生产中应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各种不良应激,并提供全价饲料,严禁饲喂霉变饲料或未经脱霉处理的饲料。
5.3 本病确诊后,可采用血虫净、抗菌星、福来可治疗,从而将本病迅速控制下来,不再发生死亡,病猪也能较快地恢复健康。
5.4 夏秋季节正是蚊、螨、蜱等寄生虫生长繁殖的时期,此次发病也可能与之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猪场在夏秋季节要经常喷洒杀虫药物,防止吸血昆虫叮咬猪群。在实施注射、断尾、打耳号时均应每猪更换器械或严格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