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毅
(云南省大关县畜牧局,云南昭通 657400)
猪疥螨病,俗称猪疥癣、癞,是由猪疥螨寄生在皮肤内而引起的猪最常见的体外寄生虫性皮肤病,也称为疥癣或疥疮,很多养殖场或生猪养殖户时有发生,生猪一但感染,导致饲料转化率严重降低,生长缓慢,或光吃不长,逐渐消瘦,甚至死亡。严重影响了生猪产业的发展,笔者从事兽医工作20余年,本文介绍猪疥螨的临床症状及防治体会,供读者参考。
猪疥螨病的依据临床表现可分为皮肤过敏反应型和皮肤角化过度型。
过敏反应型最为常见,又最容易被忽视,主要见于断奶后的生长猪。螨虫在猪皮肤内打隧道并产卵,吸吮淋巴液,分泌毒素。猪感染螨虫3周后皮肤出现病变,特别是耳朵、眼、鼻周围出现小痂皮,随后蔓延至整个体表、尾部和四肢,出现红斑、丘疹,并引发迟发型和速发型超敏反应,造成强烈痒感。作为疥螨感染的指征,瘙痒比发现螨虫更可靠。过度挠搔及擦痒使猪皮肤变红;组织液渗出,干涸后形成痂皮。
皮肤角化过度型,有时称为慢性疥螨病,主要见于经产母猪、种公猪和成年猪。随着病程的发展和过敏反应的消退(一般是几个月后),出现过度角质化和结缔组织增生,可见猪皮肤变厚,形成大的皮肤皱褶、龟裂、脱毛,被毛粗糙多屑,常见于成年猪耳廓内侧、颈部周围、四肢下部,尤其是踝关节处形成灰色、松动的厚痂。经产母猪及种公猪过度角化的耳部是猪场内螨虫的主要传染源,仔猪常常在吃奶时受到感染。
初从眼、颊部和耳根开始,后蔓延到背部、后肢内侧;病猪常在墙壁、猪栏、圈槽等处摩擦病变部位,严重时造成出血,结缔组织增生和皮肤增厚,局部脱毛。由于发痒,影响病猪正常的采食和休息,并使消化、吸收机能降低;寒冷季节因脱毛裸露皮肤,体温大量散发,体内蓄积脂肪被大量消耗,导致消瘦,有时继发感染严重时,引起死亡。
3.1.1 定期驱虫 每年在春夏、秋冬交季过程中,对猪场全场进行至少2次以上的体内、体外的彻底驱虫工作,每次驱虫时间必须是连续5~7 d。
3.1.2 加强防控与净化,杀灭环境螨虫 因为猪螨病是一种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的外寄生虫病,患病公猪通过交配传给母猪,患病母猪又将其传给哺乳仔猪,同圈的猪也会相互传染。同时螨虫又会爬到墙壁上、屋面上和猪场内、外的杂草上,甚至在上边产卵,卵3~5 d后又孵化成幼虫,如果不对这些环境同时进行杀虫,螨虫就由爬回猪体上。只有此对猪体及周边环境进行彻底的净化,才能达到较好的驱虫效果。一般选用1∶300的杀灭菊酯溶液或2%液体敌百虫、1%的敌敌畏稀释溶液,进行药浴或喷洒疗法。
一旦确诊猪只已经感染疥螨,选用以下方法处理病猪。
3.2.1 加强饲养管理 让猪保持健康的体况,猪舍要保持干燥、清洁、通风,冬季应勤换垫草。
3.2.2 药浴或喷洒疗法 20%杀灭菊酯(速灭杀丁)乳油,300倍稀释,或2%敌百虫稀释液或双甲脒稀释液,全身药浴或喷雾治疗。务必全身都喷到;连续喷7~10 d;并用该药液喷洒圈舍地面、猪栏及附近地面、墙壁,以消灭散落的虫体。药浴或喷雾治疗后,再在猪耳廓内侧涂擦自配软膏(杀灭菊酯与凡士林,1∶100比例配制),因为药物无杀灭虫卵作用,根据疥螨的生活史,在第1次用药后7~10 d,用相同的方法进行第2次治疗,以消灭孵化出的螨虫。
3.2.3 饲料中添加“金维伊” 1 t饲料添加本品的常规量:肥育猪1~1.5 kg、种公猪和怀孕母猪4~5 kg、怀孕后期90 d至哺乳结束的母猪3 kg。彻底混合均匀后,连用7 d。
3.2.4 对疥螨和金色葡萄球菌综合感染猪治疗 按照上述2和3的方法同时治疗外,还要同时配合用利巴韦林、青霉素类的药物粉剂,与2%的水剂敌百虫混合均匀后,进行全身外表患处的涂抹,涂抹1~2次/d,连续使用5~7 d。
猪疥螨病是由疥螨虫寄生在猪体外虫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皮肤病,防治的方法很多,但很多养殖户习已以为常,不加重视,或者是治标不治本,只注重猪体身上,没注重周边环境外理,在一定程度上给养殖户带来损失。如2011年笔者在木杆兽医站遇到某养殖户,1圈猪4头,最先1头发病,由于不重视,1个月后4头全感染,后经治疗,最小的1头死亡,有1头成了僵猪,饲养了8个月的猪只有60 kg。建议广大养殖户需加强管理,做好预防。
[1]高作信.兽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崔中林,张彦明.现代实用动物疾病防治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