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啬”释及其养生意蕴*

2013-01-24 14:17:42王明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养神中华书局老子

王明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 210046)

《老子》五十九章云: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1]。

此章由养性修身论及治世保国之道,是老子论养生、治国的重要一章。何谓“治人事天”?注意这个“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治人”,就是修身养性。修身养性要达到什么目标?就是“事天”。何谓“事天”?即顺天,保全自然天性。怎样做才能达到“治人事天”?老子给出一字诀:啬。“啬”是本章的中心词汇,是老子修身及治国学说的核心理论。

1 “啬”之释义

“啬”的这个本义后来写作“穑”,“穑”为“啬”之后出字。“毛传”释《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句云:“种之曰稼,敛之曰穑。[2]”《说文》云:“穑,谷可收曰穑。[3]”我国早在六七千年前(甚至更早)即越过狩猎时期的采集经济,进入以种植业为基本方式的农耕经济时代,并逐渐形成因农立国、以农为本的文化观念。因此,中国自古以来最重农事,《尚书·无逸》论为政之道在“先知稼穑之艰难”[4]。据《吕氏春秋·孟春纪》载:“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田……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王布农事。[5]”出于农事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极端重要性,我国古代甚至将“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每个朝代立国伊始的头等大事就是建社稷坛,用以祭土地与五谷。《白虎通·社稷》云:“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而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6]”《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7]”因此,“啬”(穑)在我国农耕文明时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词汇,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情感意蕴。老子将养生和治国之道归结为一个“啬”字,确实独具只眼,一字中的。

2 老子之“啬”:守神

“啬”的本义是把粮食放进粮仓里,极其珍爱,仓廪富足则生活幸福。老子此处则是让人把心神收敛起来,不要白白耗费。

庄子曾直言“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竭”,并以干越宝剑比喻精神云:“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轻用也,宝之至也。”假如持有吴越产的宝剑,要用匣子秘藏起来,不敢轻易使用,因为它是最为珍贵的宝贝,对待精神亦应如此,要善于“守神”,“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庄子·刻意》)[8]。对于精神的重要性,三国时期的养生大家嵇康在《养生论》中有精彩的论述:“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9]”因此,养生虽要形神兼养,但首在养神。《文子·下德》云:“老子曰: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供嗜欲,养生之末也。”注云:“神之恬愉,则身之大治也。形无劳役则肌肤充实。神无所挠,形无所劳,故为治养之本也。养形致此,而神意不复清平,故言末也。[10]”文子是老子的弟子,其思想深受老子的影响,虽说此处“老子曰”始添加于唐开元年间,可能并非老子原话,但此种思想其来有自确是毋庸置疑的。之所以尤重养神,要因在于人之精神极易受到外界刺激与诱惑,从而蠢动外耗。《老子》十二章即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庄子·天地》中有类似论述:“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8]”

与普通人费心劳神地追求身外之物不同,得道之人惟独看重保养精神。《庄子·刻意》中云:“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8]”

3 虚静:“啬”之要义

而“啬”神之要则在“虚”、“静”二字。所谓养神,即使之幽静安宁,不受外界扰动,庄子以水比喻云:“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精神似水,亦贵在清静。当然,清静绝非闭滞。庄子说得好:水“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8],精神亦然,郁闭不通换不来神之清明。守静致虚必须要“动而天行”。庄子云:“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庄子·刻意》)。[8]”

道家认为“虚静”是大道的本质属性,正因为此,大道才能“周行而不殆”。因而主张归根守静,固守本真。《老子》第十六章云:“致虚,极也;守静,笃也。[1]”庄子更进一步提出“虚以养神”的观点:“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故圣人休焉,休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庄子·刻意》)。[8]”老庄此论对《内经》中的调神摄生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圣人”之所以能“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是因为他们“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11]。虚静不但能安神,且能强魄健体,提高身体抵抗病邪的能力。《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云:“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阳气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11]”而人之所以不能虚静,皆在于人有私欲。因此,守神之要在于少私寡欲。《老子》十二章提出“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1],反对奢华之欲。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守静致虚呢?那就要归根、知常、食母,亦即持守大道,顺道而行。《老子》第十六章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1]”老子此章云“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母”即本根,即大道。《老子》一章云:“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1]”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1]”意欲长生久视,就须持守作为天地本根的“母”,顺道而行,清虚无为。《庄子·大宗师》中借女偊之口论述了参悟大道的过程: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吾犹告而守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8]”

老子云“夫唯啬,是以早服”。即懂得贵精、养神的道理,就能“早服”。服,是实行、施行的意思。而“早服”就可以达到“长生久视”。当然,老子此章不止于谈养生,而由养生之道论及治国之术,治国与养生事虽异,而理实一,其要核皆在一“啬”字,无为而无不为,拱手而天下大治。

[1]辛战军.老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229,46,63,46,63,3,101,79,202.

[2]汉·毛公,郑玄,唐·孔颖达.毛诗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09.

[3]汉·许慎,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21.

[4]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陈抗,盛冬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434.

[5]秦·吕不韦,汉·高诱.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书店,1986:2.

[6]汉·班固.白虎通[M].北京:中华书局,1985:38.

[7]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2108.

[8]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399,332,399,399,399,396,183 -184.

[9]殷翔,郭全芝.嵇康集注[M].合肥:黄山书社,1986:145,153.

[10]东周·辛妍,宋·杜道坚.文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8-69.

[11]姚春鹏.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19,64,38.

猜你喜欢
养神中华书局老子
养生的最高境界
海峡姐妹(2023年11期)2023-12-04 08:08:32
要重视清静养神
祝您健康(2023年1期)2023-03-06 12:04:20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日常养神七要点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青年生活(2020年23期)2020-08-04 10:42:28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建筑史话
智者老子
形神在我
中华奇石(2015年8期)2015-07-09 18:32:28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学术界(2015年6期)2015-02-25 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