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珍 齐 丽 铁 敏 徐云宏 王 彩
(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30例上消化道异物经内镜取出的配合及护理体会
崔秀珍 齐 丽 铁 敏 徐云宏 王 彩
(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目的 探讨经内镜下取出上消化道异物的配合及护理。方法 对我院近两年收治的 30 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应用内镜取出术给予全程护理。结果 30 例患者经内镜下对症治疗和医、护、患的共同配合及全程正确有效护理,没发生任何并发症,痊愈康复。结论 经内镜下取上消化道异物创伤小、方便快捷,其中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观察的全程护理,是异物取出成功的关键,对促进患者痊愈康复具有重要临床作用。
内镜;上消化道;异物;临床护理
上消化道异物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症,是非自身所固有的物质潴留于上消化道内,临床处理方法是对机体影响不大小而光滑的异物,可口服药物或食物促使异物自然排除,易对消化道黏膜造成一定伤害的较大和锐利异物,须行外科手术剖胸或剖腹取异物,痛苦大,并发症多,危险性高。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其安全、简单、经济、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痛苦小等优点,成为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最直接、有效的首选方法[1-3]。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上消化道异物患者30例,经内镜下诊治和给予全程有效的护理,均获得成功,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本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5~76岁,平均34.5岁。其中食管异物21例,胃异物9例。异物种类:鱼骨、鸡骨、啤酒瓶盖、打火机、钱币、玩具零件、牙刷柄、假牙、枣核、刀片、弹簧、图钉、电池等。所有病例均经X线检查证实。
30例患者经内镜下对症治疗和医、护、患的共同配合及全程正确有效护理,没发生任何并发症,痊愈康复。
3.1 术前护理
均常规拍摄颈、胸、腹部X线片,详细了解病史,上消化道异物的时间、种类、大小、形状、数量、部位、有无消化道穿孔等,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异物可能造成的损伤,内镜下取异物的优越性、有效性和可能出现的危险性,由于患者吞咽困难及吞咽疼痛,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及时给予心理护理,缓解紧张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检查及治疗。常规术前准备,内镜为Olympus电子胃镜,活检钳、鳄嘴钳、鳄口钳、扁平钳、鼠齿钳、碎石篮、三爪钳、圈套器、网篮异物钳、橡胶套管及透明帽等,检查各种设备器械完好,术中输液止血等急救药品备用。常规胃镜进镜检查,发现异物后观察异物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及其周边消化道黏膜状况,根据不同的异物形态和位置选用相应的内镜治疗器械,固定异物后随镜身取出。
3.2 术中配合
指导患者解开衣领和腰带,取出活动假牙,取左侧卧位,两腿屈起,弯盘置于口角旁,咬紧牙垫,对年龄偏小的5岁以下患儿,因口腔较小,可用20mL注射器套管末端剪至2cm长,代替口垫。当胃镜到达咽喉部时指导患者做吞咽动作,嘱患者鼻子吸气,口呼气,均匀呼吸,避免恶心、呕吐现象,咬牙垫时要松紧合适,下颌不要过分用力,以免引起下颌关节脱臼,并嘱患者口腔有分泌物时不要下咽,让其顺口角流出,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引起呛咳,甚至窒息,另一方面也影响手术视野。插入胃镜发现异物后,根据异物的形状、大小选择合适的抓取器械。当异物拖到咽喉部时,协助患者头稍向后仰,减少角度,以利异物取出。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测、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等,防止消化道出血。术中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取异物相对一般胃镜检查时间更长,患者更为不适,护士应做好必要的安慰和心理护理。异物取出后,应再次进镜观察异物滞留处有无大出血或穿孔等情况,必要时,做止血治疗。
3.3 术后护理
留院观察12~24h,观察及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儿童,更应加强病情观察。根据黏膜损伤程度不同,指导患者禁食或进软食,避免烟酒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并口服抗生素及黏膜保护剂3~5d。黏膜损伤或有轻度渗血者应禁食,术中顺利取出异物无损伤者,指导患者两小时后可以进食温凉食品。咽部损伤及局部轻微损伤有渗血者,可嘱患者3d内进流质及半流质饮食,避免过热、过烫的食物,同时配合抑酸药和黏膜保护剂。注意术后患者是否有胸闷、胸痛、气短、咳嗽、呼吸困难、腹痛、黑便等症状,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上消化道进入异物一般不易自然排出,多数可不同程度对消化道造成损伤,通过内镜可将多数上消化道异物成功取出,效果良好,避免外科手术的创伤及痛苦,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首选的治疗方法。上消化道异物成功取出的保证是医、护、患的共同努力及协同配合,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娴熟的操作技术,术前认真准备,术中默契配合,术后对症护理,从而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痊愈康复。
[1]刘运祥,黄留业.实用消化内镜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3.
[2]王盛根,王寿火,郭枫,等.91例上消化道异物胃镜治疗体会[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3):193-194.
[3]李秋萍.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5-236.
R473.5
:B
:1671-8194(2013)03-0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