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敏芳
(吉林省大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吉林 大安 131302)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酒精中毒性肝炎52例
闫敏芳
(吉林省大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吉林 大安 131302)
酒精中毒性肝炎;辨证治疗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人际交往的需要,饮酒人数和数量呈逐渐增加趋势,酒精中毒对肝脏的损害较其它组织、器官更为严重[1]。慢性酒精中毒后引起的损害尤其是肝炎已经受到医学界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酒精性肝炎在中医学中属“胁痛”、“积聚”、“黄疸”、“痰浊”范畴,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肝失条达、湿浊内生,郁久化热成痰成瘀、痰瘀阻络、气血失和、久病体虚。笔者采用中医辨证的方法治疗52例慢性酒精中毒性肝炎患者,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病患均为男性患者,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30岁,平均年龄为45岁;年龄以41~55岁者居多;职业分布为,干部6人,工人14人,农民22人,其他10人;从嗜酒史在9~45年之间,9~20年者33人,21~30年者25人,31年以上者12人;嗜酒量最多者每天0.6kg,最少者0.3kg,平均每天0.45kg,且多系饮烈性高度酒,以高粱酒为主,部分人饮杂粮酿制的烈性酒,这些患者普遍饮酒后很少进食大米饭。
1.2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肝区胀痛或隐痛、食欲不振、硬胀、口苦、尿黄、疲乏无力、下肢酸软、头晕等,部分见面色晦暗,巩膜皮肤轻度黄染,唇红而干,舌质红、苔黄或腻黄,口气臭秽,脉弦或数有力。
体格检查结果:心肺正常,腹软,肝脏有轻中度肿大,叩击痛(+),脾脏部分患者轻度肿大,无腹水症。
辅助检查结果: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8~15u者19例,16~32u者33例,总胆红素定量在17.1μmol/L以上者39例,17.1μmol/L以下者13例,谷丙转氨酶(Rehmah法)均在40~100u;两对半检查3次均为阴性;B超检查提示肝弥漫性病变,符合慢性肝炎图像表现,部份患者提示脾脏轻度增大。
本组病例无肝炎病史,也无明显的肝炎密切接触史,无其它如肠道慢性炎症及服过对肝脏有毒性损害的药物史。
1.3 治疗方法
方药基本组成:柴胡12g,黄芩10g,茵陈30~50g,丹参15~30g,郁金l0g,葛花8g,鸡骨草25g,车前草15g,泽泻l0g,土茯苓15g。辨证加减:若肝区胀痛者加桃仁、青皮、炮甲等;口干口苦者加桂枝、虎杖、龙胆草等;尿短黄者加川萆藓、猪苓等;腹脘胀闷者加川朴、尖槟、枳实等;伤食者加神曲、麦芽、内金等;鼻孔或牙龈出血者加茜根、茅根、丹皮、旱莲草等;肝脾肿大者加鳖甲、三棱、莪术等。每日1剂,水煎至200~300mL,分2~3次服完,连服40d为1疗程。服用本方治疗时,不再用其它中西药。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疗效分为4个等级:①临床治愈,主要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或明显回缩,无触痛,肝区无叩击痛,谷丙转氨酶、黄疸指数、总胆红素三项检查均恢复正常;②显效,主要症状消失,肝脾接近正常,谷 丙转氨酶40~50u,黄疸指数7~8u,总胆红素定量<22.2μmol/L;③好转,主要症状明显好转、肝脾有所回缩或固定不变,谷丙转氨酶、黄疸指数、总胆红素有所降低;④无效,经治疗1个疗程未能降至好转标准或病情恶化者。
治疗1个疗程后,达到临床治愈者37例,显效者9例,好转者6例,未见无效者。
慢性酒精中毒性肝炎是因长期、大量饮用乙醇所致肝脏损害性病变,嗜酒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有逐渐增多趋势,并且青少年嗜酒者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导致酒精性肝病的患病者年龄逐渐年轻化,患病率逐渐升高。引起酒精性肝病的危险因素有多种,包括饮酒量、饮酒年限、性别、遗传因素、营养不良、肝炎病毒等。饮酒后酒精(乙醇)主要在十二指肠和上段回肠吸收,进入血循环中的酒精迅速扩散,在肝、肺及脑部等血管分布较多的器官很快达到平衡,其中90%~95%的酒精在肝脏代谢,乙醇对肝脏的影响表现在乙醇对组织和细胞直接损伤作用,从而影响葡萄糖合成,脂质代谢及蛋白质分泌,而乙醇主要代谢产物乙醛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更大,肝静脉血乙醛的浓度与肝组织的损伤程度具有相关性,所以长期大量饮酒,乙醇、乙醛在体内过量蓄积,使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产生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
慢性酒精中毒性肝炎属于祖国医学的“黄疸”“胁痛”等范围。本组病例均有长期饮烈性酒过多的不良习惯,《金匮要略》指出:“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其产生的机理及原因,主要是因饮酒过多,胃中湿热郁蒸,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热内生,郁而化热,重蒸肝胆所致。酒精对肝细胞有毒性作用,长期饮烈性酒者,其肝脏的门脉汇管区常可见炎性病变。
张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病》是说:“诸病黄家,但利小便。”阳黄以湿热为主,治疗大法主要为清热化湿以利小便、通利腑气。根据该治则,采用上述重要辨证治疗慢性酒精中毒性肝炎收到较好的疗效。方中柴胡、黄芩苦寒清热、疏肝解郁;茵陈、鸡骨草清热利胆、除肝胆之湿热;葛花能解酒毒而醒脾,其中的皂角苷、异黄酮类具有氧化还原作用,加速酒精氧化,可使乙醇失去毒性,收缩和保护胃肠黏膜,减缓酒精的吸收,阻碍酒精快速大量地进入血液循环;《滇南本草》说“葛花解酒醒脾,酒毒酒痢治胸膈饱胀发呃,呕吐酸痰,酒精伤胃,吐血呕血,消热,解酒毒。”丹参、郁金活血祛瘀止痛而散郁热;车前草、泽泻、土茯苓解毒利尿消炎、使湿热从小便排出。该方共奏消热利湿、化解酒毒及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服药过程无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作者从临床观察体会到,服药期间及愈后必须要戒酒特别是烈性高度酒,结合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等,对巩固疗效和促进康复大有益处。
[1]高荣慧.葛花汤治疗酒精性肝损伤82例[J].中国民间疗法,1996, 4(4):41.
R575.1
:B
:1671-8194(2013)03-02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