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娟,吴保平,马素慧,吴庆文
浅谈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①
刘海娟1,吴保平2,马素慧1,吴庆文1
康复治疗师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应有更高的人文素质,尤其是人际沟通能力。
康复治疗学;学生;沟通能力
[本文著录格式]刘海娟,吴保平,马素慧,等.浅谈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 (2):199-200.
按照国际标准来计算,我国康复治疗师至少缺口30万[1]。我国于2002年开始康复治疗学本科教育。国内康复治疗师专业人员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与实际需求和卫生部的最低要求相差甚远[2]。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在缺少师资、专业经验以及相关办学条件的情况下,如何适应起步晚、发展快、需求多的现状,培养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康复医学发展和康复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探讨适合康复治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
康复治疗师除了应该具有的专业技能外,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也很重要。成功的康复治疗师通过很好的人际沟通能够营造使患者感觉安全、可靠、尊重和理解的氛围。康复治疗中,良好的人际沟通是一种适宜的心理护理,通过交流可解除患者内心的疑虑,减轻其心理压力,使患者身心放松,有利于康复治疗。
人际沟通能力素质是人才的重要优良素质之一。康复治疗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要培养出既有专业技能又有人文素养的综合人才[3],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康复治疗学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公共基础、临床医学和康复专业基础教育,而且还要进一步明确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入手加强对学生做人的教育,拓宽知识领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团结友爱精神,来实现学生知识、品德、能力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规范地学习符合康复治疗学专业特点的人际沟通,在课程设置中,应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教学方法创新及师资水平都提出更高要求。康复治疗人际沟通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学会如何与人有效沟通,学会互相尊重,学会宽容谦让,懂得平等待人,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准则等。这些品质不仅能提升个人素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做一名优秀的康复治疗师打下良好基础。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程常以结论式的经验教学为主,以讲授为主,大多只针对传授知识这一教学层面。而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要针对传授知识这一教学层面,而且还要围绕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两个层面进行。目前,新的教学方法有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BL)、互动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等。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沟通能力训练,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应将沟通能力训练融入到教学方法中。
2.1 PBL法
此教学方法通过床旁评定和治疗,思考问题、分析病例、解决问题,书写病历、提出质疑、回归教材、实训等多个教学环节有机组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实现了学生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过程中利用沟通理论知识与教师和专家进行有效沟通,并通过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内容和成果,达到沟通能力训练的目的。
2.2 互动式教学法
根据康复治疗学专业的知识学习特点,采取以病例导入教学与学生角色扮演相结合为切入点的教学方法[4],加大情景、互动教学方法的力度。病例导入教学与学生角色扮演相结合,给学生提供病例的直观感受;对于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方法采用真人模拟,让学生扮演治疗师和患者双重角色,通过互换角色,培养学生学会“移情”,即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提升学生人文关怀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为实现有效沟通奠定基础。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好情景,提前布置给学生,分组进行预习,在课上时间采取真人模拟的方式从接触患者的第一句话开始进行康复治疗,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教师不仅对专业知识进行指导,还要对沟通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和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医学教育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5]。教师重视自己专业知识的提升,忽视人文素质提高的现象已经很普遍。教师是“人师”,人师就是要教会学生懂得学会做人、懂得做人、怎样做人,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远大的志向与高雅的审美情趣融于一身,使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在自己身上具体化,以活生生的师生情感交流去影响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是一位德才兼备,和谐发展的人。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已是当今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6]。
要形成高校教师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提升的长效机制,必须使高校教师人文科学素质的培训常态化。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组织相关内容的竞赛活动;另一方面强调对外交流,确保持续性和有效性。组织教师到校外参会及考察学习,开阔眼界,可以提高教师的审美情趣,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并将学习体会及时总结交流,使教师的人文素质整体得到提升。教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必将能很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当代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相对淡薄,沟通能力相对欠缺。早期接触社会,多一些小组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锻炼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紧密配合和团队精神。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团结协作和集体意识,人际关系的处理得到锻炼,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因此,根据康复治疗学专业的特点,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患者家庭,为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康复治疗。通过接触社会,能够与社会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进行交流,使学生们在校期间对社会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有初步的认识,为学生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康复治疗师积累经验。
[1]薛晶晶,王清,燕铁斌,等.国内康复治疗学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2):1149-1151.
[2]李晓捷,吕智海,张丽华.融创新精神于实践教学注重康复治疗学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 (4):394-395.
[3]张凤仁.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3):184-185.
[4]马素慧,刘海娟,窦娜,等.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浅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3):259-260.
[5]周丽梅,郭苗莉.浅谈如何提高医学教师的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6):1023-1024.
[6]怡炜.高校教师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提升的有效机制与途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03-104.
R49-4
C
1006-9771(2013)02-0199-02
2012-06-25)
河北省教育厅科学规划项目(No.JYGH2011028)。
1.河北联合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河北唐山市063000;2.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河北唐山市063000。作者简介:刘海娟(1964-),女,河北唐山市人,教授,主要从事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工作。
10.3969/j.issn.1006-9771.2013.0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