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 微 张 莉
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配置中心,湖北 荆州 434000
静脉输液配置中心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探讨
欧 微 张 莉
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配置中心,湖北 荆州 434000
目的:提高输液配置质量,降低静脉输液所致感染,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保障。方法:分析输液配置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建立健全感染管理制度并定期检查。结果:通过对各环节有效的管理,降低了输液配置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提高了静脉药物配置质量。结论:加强静脉输液配置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对预防医院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静脉配置中心;医院感染;管理
提高静脉输液质量是控制医院感染率的重要环节之一,我国住院患者静脉滴注给药比例很高,由输液引发的医院感染不容忽视。我院自建立静脉输液配置中心以来,担负了全院的静脉输液调配任务,因此,从配置输液的各个环节把关,提高输液质量,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也是科室管理的重要工作。我院近年来,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1 不遵守操作规范 输液配置涉及的环节较多,每个环节不当都可引起医院感染。比如手卫生,手卫生是降低医院感染最可行、最重要的措施之一[1]。《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规定,进行无菌操作或处理药物前要洗手,手卫生不达标有可能造成输液的污染,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另外操作者不遵守操作规范如配液时不戴口罩,抽吸药液、加药时未消毒,配置不同药物时未及时更换注射器等也是输液配置污染的环节。
1.2 操作方法不当 配置药品时在掰开安瓿的瞬间产生的玻璃碎屑落入药液内可导致不溶性微粒增加。有实验显示割锯安瓿的周长越长,玻璃碎屑越多,进入药液的不溶性微粒也随之增加[2]。因此,切割安瓿瓶时以切割颈部的1/4周为佳。很多制剂为橡皮胶塞玻璃瓶装,在加药时针头反复穿刺瓶塞,切割橡皮胶塞产生的碎屑也可能造成极高的污染概率。这些污染虽然不可避免,但如果操作方法得当,可以使液体污染降到最低。比如操作时严格消毒安瓿和瓶塞,遵循“消、锯、消”的原则。加药时选择合适针头,针头要斜面进针,角度尽量呈45度,这样可减少橡皮塞因切割产生的碎屑进入输液中。
1.3 配置环境不达标 配置室内清洁不彻底、没有按照规章严格消毒;空调净化系统未定时清洁、检修,洁净室人员过多、人员频繁走动而导致空气洁净度不达标;物流管理不严格,药品未经消毒就传至洁净区而致室内环境污染;洁净室门或传递窗关闭不严,致使洁净室内外的空气串流,使空气污染几率增加,细菌数超标。这些都可能污染工作环境,从而造成配置液体的污染。
1.4 配置后液体的污染或变质 输液配置完成后在运送到各临床科室的过程中由于挤压或碰撞难免会引起再次污染。我院使用的液体均为一次性软包装,软包装液体虽然无需静脉输液器的进气孔,可靠大气的压力直接作用于液体袋,减少了空气中的细菌对液体的污染,有利于静脉输液安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挤压容易破损,瓶颈及底部容易渗漏等。且配置后的液体放置的时间过长,药物可发生分解或聚合而生成杂质、变色等。这些都可能造成配置好的药液污染或变质。
2.1 加强制度建设 除配置中心常规工作制度外,应根据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和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加强监督管理制度,从工作流程和操作细节严格管理和监督。
2.2 强化工作人员责任心与医院感染意识 配置人员在配置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规程与否,直接影响药物是否被污染[3]。因此加强标准操作规程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加强差错防范意识的培养,树立实事求是、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非常必要。此外,我科还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知识和文件,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医院感染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从具体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严格要求,加强控制医院感染意识。
2.3 加强人流物流管理 严格控制人流、物流,防止细菌传播,这是保证配置空气洁净度的关键[4]。凡进入静脉配置中心的人员应按规定更衣、换专用鞋,只有经过批准或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才能进入洁净区。进入洁净区的人员必须按要求清洗并消毒双手,戴上一次性无菌帽、口罩和鞋套,穿上连体无尘无菌服,戴无菌无粉乳胶手套,经缓冲区后才能进入洁净区,并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配药。工作人员进入配置间后要尽量一次完成配置工作,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频繁进出,以保证洁净室内相对密封状态,维持正压。药品必须拆除包装并消毒表面才能传递到排药间,各区用物应严格区分,固定使用,不可相互传递混用。在排药间内将所需配置的药物放进消毒后的容器中,从控制区侧放入传递窗内,由洁净区内的操作人员取出;操作人员完成药物配置后,从洁净区侧放入传递窗内,由控制区侧的操作人员取出。避免同时开放窗口,并严格控制室内物品存放数量。配置好的药液瓶口使用医用输液瓶口贴封存,防止了成品药液在传送过程中瓶口的污染。成品配送环节采用全密闭箱式运送,尽量在最短时间内送往病区,到达病区后由接药护士开箱,保证了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4 加强环境污染控制 严格执行日清洁与周清洁制度。用75%乙醇溶液,每日擦洗超净工作台,包括风机、开关、工作顶区,从上到下台面的两侧,最后清洁工作台面;擦拭消毒洁净间内所有的设备和物品,如不锈钢设备、对讲机、坐椅、门、传递窗的顶部、两门把手和台面等。每周总清洁1次,对墙壁、天花板、垃圾桶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再用清水洗去消毒液,检查所有设备的不锈钢表面是否有锈迹并注意擦净。每月测试层流台风速,对空气进行微生物测试。对高效过滤器根据每月细菌培养结果、风速大小及滤器阻力大小决定是否更换。加强环境设备监控,每天记录配置室内空气、压力差和温湿度,每周清洗回风口及初级过滤器材,保证最佳的换风次数及进口、回风作用。每年定期由专业人员监测净化环境进风次数、风速大小及空气微粒数、空气压力差等,确保配置环境的安全性。
2.5 加强各项监督 没有严格的管理和执行,也是难以发挥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优势[5]。科室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由专人负责,由有责任心、资历深的人员经考核合格后上岗担当,负责中心排药工作的监管,无菌操作是否规范等,记录这些环节出现的差错和问题,提出合理化整改意见。每月2次进行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空气培养,测定层流空气微生物等细菌学监测。加强手卫生的监管,在督查过程中及时纠正操作人员有时不注意双手阻挡回风口、频繁打开传递窗,影响室内空气压差等不良习惯。
2.6 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废物的收集、存放、处理进行严格的管理。医疗垃圾装入黄色垃圾袋,锐器装入专用锐器盒内,配置危险药物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手套、口罩及检查后的西林瓶、安瓿等废弃物,统一放置于专用塑料袋内密封,由专职人员通过专用通道运送到医疗废物暂存间统一处理,并进行登记、交接签名。
静脉输液配置中心的建立,实现了药师由单纯药物保障型向技术服务型的转变,建立了一个医、药、护交流的平台[6]。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医院感染控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患者获得性感染和输液反应的发生,保证了输液的安全。通过加强对各种措施的监督,科室人员主动积极参与,使监测、控制、管理步入良性循环轨道。自实行以上措施以来,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至今临床未见1例静脉输液反应发生。静脉配置中心的质量控制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使医院感染控制更具科学性和实践性。
[1]韦正峥,李淑英,王晖.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及洗手液消毒效果的评价[J].北京: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8):2437-2439.
[2]王国权,范静,翟红岩.静脉输液与医院感染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9):1126-1127.
[3]邵玲君,黄秀良.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医院感染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7):978-979.
[4]林菊芬,杨素清.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洁净环境管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1):1529-1530.
[5]窦春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管理和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2):142-143.
[6]戚静燕.以开展静脉药物集中配置为契机,深化临床药学工作[J].医药导报,2007,26(8):974-975.
R197.323
A
1007-8517(2013)01-0135-02
201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