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
新生儿败血症在新生儿的危重病症中比较常见, 通常为新生儿时期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较弱, 从而使其抗感染能力低下, 从而当血液循环中出现细菌侵入时, 能快速的进行生产繁殖, 同时产生一定的毒素, 从而使全身各系统出现严重的损害。发病率一般为活产儿的6%以上, 且随着近年来病原菌的耐药情况变化, 其条件致病菌感染情况也有所加剧[1]。而早期的了解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情况, 能够有效的减轻临床治疗的难度。为有效的指导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用药, 现选择本院收治的62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 对其临床特征进行观察, 并对其耐药性情况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2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 其中男性患儿35例, 女性患儿27例, 胎龄均超过37周, 出生体质量为1.5~4.9 kg, 其中26例在3 kg以下, 31例为3~4 kg, 5例在4 kg以上。全部患儿均在院内出生, 本院出生51例, 外院出生11例。全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诊断过程均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2]中制定的诊断标准, 且均经血培养显示阳性。临床表现:全部患儿中主要表现为黄疸55例, 约占88.7%, 发热32例, 约占51.6%, 腹胀、呕吐19例, 约占30.6%, 其余临床上还表现出程度不一的湿疹、贫血、呼吸困难、咳嗽、肺炎、食欲差、酸中毒、肠炎、鹅口疮等。
1.2 方法 全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在予以抗生素前均以无菌法从头皮静脉取静脉血2 ml, 并送入实验室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及药敏试验等。如患儿在采血前已应用抗生素治疗者,则需要再予以高渗血培养。
62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常规检查中, 6例患儿白细胞计数在20.0×109/L以上, 8例患儿白细胞计数在5.0×109/L以下, 11例患儿血小板计数在100×109/L以下, 总胆红素为40.6~442.7 μmol/L,其中25例患儿间接胆红素较高, 均超过221.0 μmol/L, 19例患儿C反应蛋白水平较高。
血培养检查中, 8株为革兰氏阴性菌, 约占12.9%, 54株为革兰氏阳性菌, 约占87.1%, 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 约占61.3%(38/62);其次为溶血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均约占11.3%(7/62), 余依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6.5%,4/62)、大肠埃希杆菌(4.8%, 3/62), 微球菌(3.2%, 2/62)及阴沟肠杆菌(1.6%, 1/62)。在药敏试验结果中显示, 以上致病菌均对环丙沙星(42株)、左氧氟沙星(40株)、头孢唑林(45株)、庆大霉素(46株)、万古霉素(62株)及苯唑西林(48株)敏感。58株对青霉素及氨苄西林不敏感。
62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针对其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程度较高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并对其原发病及并发症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同时予以静脉使用丙种球蛋白及新鲜血液等措施, 其转归情况为:57例患儿治愈, 4例患儿病情危重且家属要求出院, 1例患儿死亡。
新生儿败血症在新生儿危重疾病中比较常见, 如治疗不当或延误, 则可导致患儿死亡。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为患者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 且在患儿出生几天内其正常菌群并未完全建立, 从而导致容易被感染而迅速扩散而形成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患儿体温可呈现上升、下降或正常情况, 且大部分患儿存在病理性黄疸, 部分患儿存在拒乳、腹胀、呕吐、呼吸困难、惊厥、发绀、少动、不哭及肝脾肿大等情况, 部分早产患儿还呈现出程度不一的皮肤硬肿情况[3]。
新生儿因免疫功能较差, 容易被微生物感染, 且其机体皮肤黏膜和血脑屏障功能低下, 被细菌感染后, 产生一定的毒素, 经血液循环后引起全身各个器官的损害, 并可能造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休克、黄疸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症状。而早期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症状特异性更差, 因此,患儿的预后情况往往不佳, 因此, 在存在黄疸明显或其他非特异性临床表现的早期新生儿, 需要予以针对感染相关的检查项目, 以早期进行诊断和治疗, 避免病情出现延误或用药不当。其只要致病菌为革兰氏阳性菌[4]。而在本科出现的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条件致病菌为葡萄球菌, 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 约占61.3%, 葡萄球菌外其次则为肺炎克雷伯和大肠埃希菌。而随着近年来抗生素的用药不规范情况的存在, 很多细菌均出现了耐药情况, 并呈现出多重耐药的情况, 从而导致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及治疗难度也逐渐增大。
目前针对新生儿的治疗, 主要采取抗生素和支持治疗。对存在新生儿败血症高危因素或早产儿要加强观察, 如临床或实验室检查显示存在感染、白细胞异常或CRP上升患儿,需要及时予以抗生素进行治疗。在病原菌未查出之前, 选择的抗生素能够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均产生作用,待病原菌检测出之后再针对药敏试验来选择抗生素, 若临床效果较好, 即使药敏较差可暂不考虑换药。对存在严重感染的患儿, 或合并脑膜炎患儿, 则可选择第三代头孢菌素, 若存在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患儿, 则需要予以万古霉素进行治疗。同时, 新生儿需要放置在中性环境温度下保暖, 并采取供氧和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出现感染性休克的情况下, 需要予以新鲜血浆等措施。出现硬肿症时需要进行全血置换, 使血液中的细菌和毒素得到释放, 使患儿的缺氧及休克状态得到改善[5]。同时对早产儿还要予以免疫球蛋白。
综上所述, 对新生儿败血症应进行早期的评估和诊断,并采取抗生素及支持治疗, 同时, 需要针对药敏试验结果及患儿用药的临床表现来调整抗生素的应用, 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治愈率, 使新生儿败血症的死亡率大大下降。
[1]周培培, 王军.降钙素原在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价值.陕西医学杂志, 2012,41(12): 1650-1652.
[2]余加林, 吴仕孝.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 897-899.
[3]刘颖, 周于新.早产儿脓毒血症早期临床表现.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 27(2): 104-106.
[4]姜毅.新生儿败血症诊疗进展.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0,25(2):69-72.
[5]董青艺, 陈平洋, 谢宗德, 等.新生儿真菌败血症22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 25(5): 37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