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强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伊川 471300
王宝亮教授治疗咳喘发热类疾病经验介绍
黄志强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伊川 471300
王宝亮教授在咳喘发热类疾病的治疗中,不循常法,独辟蹊径。他在继承先贤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证经验,提出了阴阳分型论治理论,并分别创制了助阳健脾汤和滋补肺肾汤,治疗效果显著。
咳喘发热类疾病;王宝亮;经验介绍
王宝亮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省管优秀专家,河南首届名中医,中华全国中医脑病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神经内科学术委员会委员,郑州市中医脑病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管局“112”人才首批选拔的临床专家。笔者有幸随王宝亮教授侍诊多年,受益良多,现将王教授治疗咳喘发热病经验介绍于下,供同道参考。
咳喘发热类疾病,是最常见的肺系疾病。其发病不外乎外感或内伤,病因比较明确,病理表现或虚、或实、或虚实夹杂,亦比较明确。历代医家对此都有详尽论述,治疗上亦有章可循。王师曾师从我省著名中医临床家李统华教授,李教授擅长内科杂病的治疗,尤其对肺系疾病造诣颇深。李老临床喜用温补法治疗咳喘发热类疾患,王师在继承先贤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证经验又有所创新与发展。王教授在治疗此类疾病时不循常法,独辟蹊径,执简驭繁,提出了阴阳分型论治理论,并分别创制了助阳健脾汤和滋补肺肾汤,治疗效果显著,屡起沉疴。
王教授认为临床对咳喘发热类疾病的辨证关键在于辨别阴阳,王教授言人之所以会发生疾病必然有其本质的改变,或是机体属于阴的功能出现了问题,或是由于属于阳的功能出现了问题,且病邪本身也可分阴阳。临床病变表现虽复杂易变,但其本质则是相对固定的。《素问》亦有“善诊者查色按脉先别阴阳”;《景岳全书》亦云“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别阴阳,乃医道之纲,阴阳无缪,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王教授在阴阳辨证的同时还结合脏腑辨证,他认为咳喘发热类疾病其病位在肺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肺为五脏之华盖,开窍于鼻,外和皮毛相合,且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为外邪所侵袭。正常情况下机体正气与邪气相斗争,驱邪外出不发病。但脾肾功能不足,先天不足或后天化源不足致正气衰弱时,正气不足以驱邪外出,或内生五邪,则易发为咳喘发热类疾病。生理情况下人体正气的生成亦需要三脏密切配合,肺之清气,脾之水谷精微,肾之先天元气为构成正气的基本物质,任何一脏出现问题皆可导致正气不足,易为外邪所感,亦无力驱邪外出,发为咳喘发热类疾病。且三脏在津液输布代谢方面亦息息相关,正常的津夜输布代谢,要依靠肺的通调,脾的运化,肾的气化,病理情况下脾失健运,水液停滞聚而化饮成痰,进而影响肺的宣发与肃降可出现喘咳痰多的临床表现,所以临床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之说。肾失温煦,气化失司则水泛为肿,甚则上为喘呼咳逆倚息而不得平卧,故治疗上应该相互兼顾。
阳的功能失常:包括阳虚和阴虚,临床多表现为咳嗽、气喘、发热,痰多、色白、清稀量多,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肢冷,天冷或受寒后易发面色愰白或青晦,舌淡或青,苔多白滑,脉沉迟或沉紧。立法:温阳益肾,健脾化痰。方选助阳健脾汤加减:党参20g,茯苓20g,白术15g,陈皮15g,制半夏12g,制附子15g,干姜10g,菟丝子15g,仙灵脾15g,巴戟天12g,补骨脂15g,杏仁12g,款冬花12g,百部12g,紫菀15g。如外感寒邪较轻浅,脉浮紧,去干姜,附子加麻黄15g,桂枝8g,紫苏10g,细辛3g;痰多加白介子15g,牙皂10g,白矾6;或合三子养亲汤。
阴的功能失常:包括阴虚或阳虚,临床多表现为咳嗽、气喘、发热,痰多、色黄或吐痰量少而黏稠,口咽干燥,口苦或口喜冷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方选滋补肺肾汤加减:沙参30g,麦冬20g,黄芩12g,桔梗12g,蛇舌草30g,炙杏仁15g,炙冬花15g,紫菀15g,百部15g,山萸肉10g,枸杞子10g,大生地20g,首乌12g,女贞子15g,百合20g,甘草6g。肺热壅盛,痰吐稠黄加海蛤壳15g,射干10g,知母15g,鱼腥草25g;痰少质黏稠、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加天花粉20g,玉竹15g。
王宝亮教授临床辨证细致入微,条分缕析,鞭辟入理,擅于从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抓住主要病机辨别阴阳,探测隐微,做到法随机转,针对病本用药奇效若神。王教授曾治一患者:咳喘,低热,吐痰色黄,舌质暗,苔腻稍黄,脉沉细、小数,脊背处有凉感。如不仔细辨证很可能认为患者为阴虚化热之咳喘,但王教授却认为背为阳,为诸阳经脉循行之处,其有凉感,说明整个病机是以阳的功能低下为主的。方用助阳健脾汤加上肉桂6克冲服。五剂药而诸证自愈。王师临床辨证重脉不重舌,尝言舌虽为机体反应于外的征象,但易为外部因素所干扰,常有假象,临症时只是参考的一个方面;而脉诊通过感知机体内部的血脉变化,来判断机体内部的阴阳盛衰,比舌诊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他还提出了久咳必瘀的理论,故对于久咳病人方中多加活血化瘀药。
余某,男,76岁,干部。患者以“咳喘伴低热3个月”为主诉入住于郑州某省级医院,开始按肺部感染治疗,痰培养加药敏选择抗生素治疗2个月,咳喘时发时止,低热缓解不明显,怀疑免疫性疾病,查风湿免疫全套未见异常。家属要求中医治疗,遂请王教授会诊。王师查看病人,患者住院前有长时间吹空调史后出现咳喘低热,吐痰色白质稀,怕冷穿衣较常人多,舌淡暗苔白稍腻,脉沉细。王师认为其为阳虚咳喘,立法以温补脾肾,化痰祛瘀稍佐以祛风为主。处方如下:制附子15g,干姜20g,党参20g,茯苓15g,白术15g,陈皮12g,菟丝子12g,仙灵脾12g,巴戟天10g,破故纸12g,杏仁12g,冬花12g,百部10g,紫菀10g,防风12g,丹参20g,甘草6g。取七副,水煎服,日一副,早晚温服。随访患者服药四剂时,热已退,咳痰减少,尽服七剂病如失。
按:患者老年男性,阳气渐衰,长时间吹空调后于盛夏时节出现怕冷,咳痰清稀,更说明阳虚较重。复又外感,其发热乃为阳气虚外感发热,其本仍以阳虚为主。其治当以温补脾肾之阳为主,稍佐以祛风,痰瘀较重,加用化痰祛瘀之品。方中以附子、干姜为君,大补脾肾之阳;菟丝子、巴戟天、仙灵脾、破故纸为臣,加强补阳之功效。一方面补脾肾之阳,一方面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合之”之意,使痰饮得化;佐以四君子汤和止嗽散,一方面健脾,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复,以发挥运化水湿以绝生痰之源,一方面用止嗽散以清肺止咳;少量防风以祛风散邪;丹参活血化瘀;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全方结构严谨,杂而不乱,君臣佐使配合恰当密切,共奏温阳祛风,化痰活瘀之效,药对病证,故用之效验,病症应手而除。
R256.1
A
1007-8517(2013)16-0135-02
2013.06.28)
黄志强(1981-)男(汉族)河南尉氏县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主要从事中西医内科病的诊治工作。